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尋訪中國地方誌鼻祖故裏-成都三江古鎮,千百年來的盛世繁榮

2024-01-04圖片

成都有這麽一個地方,在岷江支流黑石河、洋馬河、青羊河三河交匯處,這裏有個鎮叫三江鎮俗稱三江口。歷史悠久,它是中國地方誌鼻祖常璩的故鄉,西晉時這裏是臨邛僑縣的縣治所在地,歷經南北朝,宋齊梁直至西魏時期才將縣城遷到臨邛的故城,可見當時三江經濟的繁榮程度和區域地位的重要性。

今天我就帶朋友們走進常璩故裏,走進老街。在好心人的熱情指引下,我走了一條街又一條街,終於來到了老街的位置。老街與新街相比更隱蔽,生活味道更濃厚,年底了到處都是灌香腸做臘肉。

一排高低錯落的民國建築,讓我相信這已是老街的位置,街旁的烽火墻彰顯處曾經這裏的富裕和輝煌。貓拱背烽火墻的旁邊,這裏是崇州市三江中學的老位置,三江中學興辦的時間比較久,創辦於民國時期,據介紹學校最初的位置為清朝修建的百年古剎壇雲寺,然而我在這裏找了許久也沒有找到壇雲寺的地方,說是這裏的三江中學已經搬到了新的校區。

老街看起來比較亂,充滿了濃濃的生活味道。鄉鎮上真正的老街現在是越來越少,我站在丫字路口,一邊是通新上街,一邊是永興東街,三江老街比較集中的地方。永興東街看起來更有三江曾經老街的一個味道,一棟兩層的木樓最為顯眼,單單從房屋的結構和外觀來看,這只是一種記憶,更多的是一種歷史和滄桑,也代表了這裏曾經繁華的街道和這裏人們生活的環境。

永興東街的中部有一所小學,叫三江小學,校園裏的朗朗讀書聲和孩子們得嬉笑聲傳遍了老街的每個角落。永興東街上的老房屋已是屈指可數,更多的已經被一些磚房所取代,活化石般的存在。商鋪依然還是那個商鋪,只是已經沒有了繁華的氣息。永興東街不長,往外延伸是新的樓房和新的小區。

回到通新上街,小鎮的味道一下子濃了起來;老街就是這麽隨意,街邊隨處都可以擺攤設點,賣農家小菜是最常見,也是最有生活味道。說是通新上街有很多的老房子,實際上這裏更多的是老街的味道。生活是過起走的,也是傳承起走的,雖說是在這裏有了專門的農貿市場,但是像這樣沿街形成的老街攤點比農貿市場更熱鬧、更有味道。

老街轉角的位置,商業總是要比其他地方濃厚。相連的街叫文廟街,聽街名就知道,這裏是小鎮上曾經充滿文化底蘊的一條街道。雖說街面上都是卷簾鐵門,但仍然掩蓋不住老街背後的木門青瓦;文廟街是否曾經有文廟呢,我不得而知。

文廟街依然是三江鎮上的一條商業街道,兩旁賣服裝、鞋子,還有其他的一些百貨,非常繁多。店鋪一家接著一家,也體現了老街上的一種繁榮和一種生活的味道。街背後巷子依然是居民們居住的主旋律。我想試著,找找一千多年前,常璩居住在這樣環境的那種味道,我是有點異想天開了。

走街串巷總能找到更多的老街和老街的生活。三江街上吃的很多,各種鹵菜香料的味道,彌漫了我走的這條街,饞得我不能自控。通新中街的繁榮和熱鬧,並沒有隨著時間變化而消失,而是依然存在於這樣的樓房之下。通新中街的街很長,雖說有了新的水泥樓房,但也正是有了這些新的水泥樓房,老街才有了真正的味道。

拆的拆修的修,一片更叠的繁忙,冬日陽光下的老街不只是滄桑,還有歷史,還有生活的味道。有些巷子是那個時代的專屬。與中街相連線的是下街,正是有上街和下街的庇護,中街的老房屋才比其他街道要多得多。

三江鎮除了我們看到的老街,新城更是有了發展的強勢,記憶是文化的沈澱,也是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