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1972年考古人員發掘了一座不起眼的陪葬墓 墓主竟是李世民的嫡長子

2024-06-16圖片

1972年10月至12月間,考古工作者在陜西禮泉縣煙霞鄉東周村的西側,發掘了一座唐代墓葬。該墓西北距昭陵九公裏,屬於昭陵的一座陪葬墓。發掘時,這座墓葬已經被淤泥充塞,在甬道北口西側墻壁上發現了一處盜洞,顯然該墓已經遭受過盜擾和破壞。

該墓的形制為長斜土洞墓,由封土、墓道、過洞、天井、壁龕、甬道、墓室等部份組成。該墓雖然是昭陵的陪葬墓,但規模實在是太小,與其他封土高大的陪葬墓相比,顯得與恢弘的昭陵格格不入,同時又顯得那麽與眾不同。

考古人員從現場的痕跡可以得知,該墓室的四壁曾經也描繪著壁畫,但多數早已脫落。或許是因為曾遭受過盜掘的原因,墓室內的隨葬品也不甚豐富,僅剩下一些彩繪陶俑,包括人俑、動物俑等,都是些十分常見的樣式。

這一情況讓考古人員心中不禁升騰起一團疑雲,無論是墓葬規模還是隨葬品規格,無甚稀奇之處的這樣一座古墓,竟能成為昭陵的陪葬墓,那墓主人的身份就顯得十分不一般了。

帶著這樣的疑問,考古人員繼續向前推進發掘工作,很快就在甬道中段,清理出一方保存完整的墓誌。

該墓誌的誌文為楷書陰刻,共12行,開篇的幾行字這樣寫道:「大唐故恒山湣王荊州諸軍事荊州大都督墓誌銘王諱承乾字高明……」

墓誌記載的資訊,明確地向考古人員證實了該墓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的墓葬。既然是李世民的嫡長子,當是皇太子的人選,為何在崇尚厚葬之風的唐朝,其墓葬和隨葬品規格卻並不高呢?

李承乾,字高明,生於大唐初年的盛世之中。他自幼聰明伶俐,深受父皇李世民的喜愛。李世民也是對這個嫡長子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夠繼承皇位,延續大唐的基業。因此,在李承乾很小的時候,李世民就為他選派了幾位德高望重、知識淵博的大臣作為老師,教導他學習,培養他的治國才能。

然而,命運似乎並不眷顧這位天之驕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久居深宮的李承乾逐漸沾染上了一些紈絝子弟的惡習,且屢教不改,逐漸辜負了李世民的殷切期望。在李承乾十幾歲的時候,又因為一場意外而跛足。

這場意外不僅給他的身體帶來了痛苦,更給他的心靈帶來了沈重的打擊。他開始變得敏感多疑,對身邊的人充滿了戒備之心。由此引發的諸多表現,逐漸消耗掉了李世民的寵愛。在這種情況下,他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儲君地位並不牢固,隨時可能被他的兄弟們取而代之。

就在這個時候,李承乾的弟弟魏王李泰開始嶄露頭角。李泰聰明伶俐,才華出眾,同樣深得李世民的喜愛。這讓李承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的內心充滿了焦慮和不安。為了保住自己的皇太子之位,他認為不得不采取一些極端的手段。

公元642年,李承乾率先發難,實施了暗殺李泰的計劃。然而天不遂人願,這次刺殺行動以失敗告終。李承乾並沒有因此而罷手,他繼續糾集黨羽圖謀逼宮謀反。沒想到事情最終還是敗露了,李世民得知了李承乾的所作所為後,痛心疾首。他念及父子之情,並沒有對李承乾處以極刑,而是將他貶為庶人,流放到了黔州。

在黔州的日子裏,李承乾度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光。他從一個天之驕子變成了一個地位卑賤的庶人,這種巨大的落差讓他難以接受。他時常回想起自己在皇宮中的日子,那些曾經的煊赫與榮耀仿佛就在眼前。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最終將這位皇子的幻夢擊得粉碎,同時也掠走了他年輕的生命。

公元738年,唐玄宗下詔將李承乾遷葬到了昭陵。這座陵墓位於陜西禮泉縣煙霞鄉東周村的西側,距離昭陵九公裏之遙。歷史的風從不停歇,一千多年以後,當人們走進他的長眠之所,不知是否能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那些無奈和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