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資治通鑒】:一個人不管到了多少歲,都該戒掉這個弱者思維

2024-07-07圖片

這篇文章,繼續講陳勝。

陳勝大澤鄉起義後,十分風光。

但縱觀他之後的行事,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

能說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高手,怎麽格局就這麽低呢?

克服不了人性的弱點,註定他只能是個普通人。

(一)史料故事

【資治通鑒】秦紀

二世皇帝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

陳勝聽說周文是賢人,精通軍事,便授予他將軍印信,派他率領軍隊向西攻打秦國。

與此同時,武臣等人從白馬津渡過黃河,進入趙國舊地,並積極遊說各地豪傑。

豪傑們紛紛響應,尊稱武臣為武信君。

武臣的隊伍,迅速從三千人擴張到了幾萬人,一鼓作氣,攻下了十多座城池。

但是,其他的城鎮仍然堅守不降。

武臣決定向東北方向進攻,攻打範陽。

範陽有位名叫蒯徹的人,他向武臣建議:「我看您一定是打算先戰勝再奪取土地,先攻城再占領城池。

但我認為,這樣的策略並不明智。

如果您願意聽我的計策,那麽城池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拿下,土地也可以不戰而得。

千裏之國,只需一紙檄文便能安定,您意下如何?」

武臣好奇地問:「你有什麽好的辦法?」

蒯徹回答道:「範陽令徐公是個貪生怕死的人,他早就想投降了。

但是,如果您因為他是秦國的官員,就像之前對待那十座城池的官員一樣將他誅殺,那麽邊地的其他城市就都會固若金湯,您無法一一攻下。

如果您把封侯的印信交給我,讓我授予範陽令,並讓他乘坐朱紅輪子的豪華馬車,在燕、趙各地的城下展示,那麽燕、趙的城池就都會不戰而降了。」

武臣聽了大喜,立即派出了百乘車馬、二百名騎兵,以及侯印去迎接徐公,並大肆宣傳。

燕趙各地的城池聽說了這件事,有三十多座都選擇了不戰而降。

另一方面,陳勝在派出周文後,因為認為秦國的政治已經混亂不堪,即將崩潰,所以產生了輕敵之心,不再嚴加防備。

博士孔鮒見狀,進諫說:「我聽說【孫子兵法】裏寫道:‘不恃敵之不我攻,恃吾不可以攻。’

現在大王您呢,就是仗著敵人不會來攻,而不是仗著自己守備嚴密不怕他來。

如果這樣放松警惕,一旦失利,後悔就來不及了。」

然而,陳勝卻自信滿滿地說:「寡人的軍事安排,先生就不必操心了。」

(二)解析

1、武臣就帶了3千人,怎麽敢打趙國?

王翦滅趙,用了30萬大秦銳士。

武臣攻趙,只帶了3千農民軍,他是怎麽敢的?

理論上不行,但實際上他做到了。

縱觀武臣攻趙的全流程,有2個關鍵點。

第一,建立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

沒辦法,自己的人太少了,必須找外援。

武臣選中的目標,是各地豪強。

所謂豪強,就是地主武裝。

這幫人手上有錢、有地、還有人,是除了官方武裝外最有力量的勢力。

武臣想拉攏豪強,實際上豪強也願意入夥。

因為陳勝起義後,天下大勢已經變了。

秦國統治的天下開始動蕩,豪強們很慌。

為什麽?

地主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那塊地,那些錢。

太平年間,只要跟郡守搞好關系,就沒人敢冒犯他們。

但亂世不同。

亂世,就意味著沒有秩序,管你是什麽地主,天王老子來了就要搶。

所以,為了保障自己的基本盤,豪強們開始物色下一個靠山。

武臣的出現,讓他們找到了目標。

當時,陳勝起義勢頭很大,大有席卷天下之勢,所以投靠陳勝是最明智的選擇。

而武臣,是陳勝集團在趙國地區的董事長。

豪強想依靠武臣,武臣也需要豪強的力量對抗秦國。

利益一致,所以雙方一拍兩合,團結在了一起。

武臣攻趙的第二步,是攻心。

蒯徹此人,對人心看的十分精準。

武臣有了豪強的幫助,想跟各地的郡守正面剛。

郡守們很慌。

他們壓根就不想打,打贏了沒賞,可一旦輸了,即便武臣不殺他,秦二世也會砍了他的頭。

這種苦差事,誰願意幹?

再說,他們又不姓嬴,守的也不是家族產業。

說白了,郡守就是領薪金的打工人,犯不著跟武臣拼命。

武臣沒看到這一點,蒯徹看到了。

於是,他建議武臣:

給郡守封侯,不僅不剝奪他的權力,而且讓其更上一層樓。

為秦國打工,無非就是為了郡守的那點權力,還不能世襲。

但投降武臣後,不但權力保住了,甚至以後還能傳給兒子。

這條件,說不動心都是假的。

所以權衡利弊後,30多個郡守們直接選擇投降。

2、陳勝的戰略不當的地方在哪?

趁著秦軍的主力部隊駐紮在邊境,采取「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去攻打鹹陽,這個思路本身是沒有問題的。

只不過,守衛鹹陽的不是秦朝的正規軍。

因此,起義軍在推進過程中,並沒有遭遇太多的阻礙。

結果,陳勝開始飄了,驕傲的以為秦軍不過如此。

隨後的安排,基本是隨心所欲。

僅僅因為聽說周文知道軍事,就讓他統領大軍,這個安排,實在是有點草率。

另外,派出周文後,就不再守備了,每天唯一的事,就是坐等周文的訊息,準備去鹹陽登基。

智囊孔鮒看不下去,給他建議,但驕傲的陳勝根本聽不進去。

孔鮒,孔子八世孫,確實讀了很多書,明白很多道理。

他參照的那句話,就是一句至理名言。

不恃敵之不我攻,恃吾不可以攻。—【孫子兵法】

意思是,不能認為敵人不會來攻打我,而是我守備嚴密,不怕他來攻打我。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有風險意識、憂患意識。

當年孔子也說過類似的話: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當時,孔子帶弟子們遊歷到了衛國。

衛國風調雨順,收成不錯,老百姓們日子過得挺滋潤,安居樂業。

但孔子發現,國君衛靈公的人品不怎麽樣,不僅好色,而且男女通吃。

他的夫人南子更是沒操守,傳說情人遍天下。

這一對夫妻,怎麽看怎麽離譜,整天變著花樣玩,哪還有心思去管國家大事?

孔子見到這些事後,心裏很有感觸,於是就對弟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結果,他們剛離開衛國沒幾年,衛靈公就去世了,衛國混亂了很多年。

寫在最後:

從我們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各種風險無處不在。

最常聽到的一句叮囑,便是媽媽在我們踏出家門前的那句:「路上註意安全,小心點。」

不過,面對失敗,不是每個人都能坦然接受。

特別是對於那些自信滿滿、表現優秀的人來說,失敗好像成了一種難以承受的恥辱。

但現實往往就是這麽殘酷。

無論你多麽出色,一生中總會遇到失敗。

因此,正視失敗的可能性,並做好充分的應對風險的準備,才是王道。

因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即使我們拼盡全力,也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等著我們。如果你不主動去應對風險,那麽風險就會在你毫無防備時偷襲。

到那時,損失更慘重!

關於作者:

周亦見,微信公眾號「周亦見圈子」,歡迎各位關註,送你一本價值500元的【資治通鑒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