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1985年,馬三立為何在天津瑪鋼廠說:此地不可不來,此地不可再來

2024-07-28圖片

【本文內容均基於權威歷史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文獻參照來源,請知悉。】

「我相信在你們這些同學中,將來一定有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正道邪道是自己選擇,預祝你們提前釋放,早日回家。」 1985年,馬三立站在天津瑪鋼廠的土地上,為眾人帶來了別具一格的課堂。

一、迷霧中的燈塔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馬三立的這句話,仿佛是為即將展開的敘述預設了基調。1985年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社會風氣逐漸開放,法治建設也在逐步完善。在這一時期,對於勞改犯的教育與改造成為了社會關註的焦點之一。

天津瑪鋼廠作為一處勞改場所,承擔著重要的改造任務,承載著改造與重生的希望,也成為了馬三立此行的目的地。而馬三立,作為一位深受人民喜愛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他的言行舉止對於社會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他的到來,如同一束穿透迷霧的光,照亮了那些曾經被遺忘的角落,也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改過自新」的真諦。當瑪鋼廠的工作人員抱著嘗試的心態想要邀請馬三立先生前往助興,並得知馬三立先生正在參加市政協會議,他們不辭辛勞地追到了會議所在的賓館。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已逾古稀之年的老藝術家,非但沒有絲毫猶豫,反而爽快地答應了邀請:「我去,當然要去!我會向會議秘書處請假的。」 這番話讓在場的所有人倍感振奮,他們感激地握住馬三立的手,心中滿是感激,卻又有些難以啟齒地提及了活動的經費問題。

見狀,馬三立先生的神情變得嚴肅而溫暖,他輕輕打斷了對方的話:「怎麽能提錢呢?幫教失足青少年是我應盡的義務。以後你們有活動,需要我參加,說一聲我就到。」

二、救贖之旅的起點

馬三立出生於曲藝世家,自幼便跟隨父親馬德祿學習相聲,15歲便正式登台演出。他的相聲作品以其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深刻的社會洞察力深受觀眾喜愛。然而,馬三立的藝人生涯並非一帆風順。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他也曾遭受過不公正的待遇,被下放勞動改造。

但無論順境逆境,馬三立始終保持著對藝術的熱愛和對黨的忠誠。1985年,他終於實作了加入黨組織的願望,這一事件對他的人生和藝術創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應邀前往天津瑪鋼廠為勞改犯進行演講和演出,希望透過自己的方式激勵他們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浪子回頭金不換。」在馬三立看來,瑪鋼廠雖非樂園,卻是那些迷途者重獲新生的起點。他深知,對於每一位勞改犯而言,這裏的每一天都是對過去的告別,對未來的期許。因此,他說:「此地不可不來。」

這不僅是對他們必須接受改造的肯定,更是對他們未來可能性的期許。馬三立以藝術家的敏銳洞察力,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與惡、光與影,他希望透過自己的話語,激發勞改犯內心深處的良知與希望。

演講中,馬三立沒有采用長篇累牘的說教方式,而是用平實的語言和親切的態度與犯人們交流。 他稱犯人為「同學們」,鼓勵他們正視自己的錯誤,並相信他們未來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三、笑中帶淚的啟迪

「笑,是世界上最好的藥。」 瑪鋼廠日復一日的勞作與嚴格的管理讓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疲憊與壓抑。就在這時,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馬三立先生即將來此進行慰問演出。

訊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了農場的每一個角落,每個人的心中都燃起了一絲期待與好奇。

演出那天,春日的陽光似乎也格外溫柔,照耀著這片曾經荒蕪的土地。馬三立身著樸素,面帶微笑,緩緩走上用簡易木板搭建的舞台。沒有華麗的布景,沒有復雜的道具,只有他,和他的相聲。

他開口的第一句話,便讓全場的氣氛為之一變:「我來參加今天這個聯歡會,非常高興。今天是幹警、勞教人員及其家屬大聯歡。我是什麽身份呢?是幹警嗎?不是。是勞教人員嗎?我不幹!那麽我是家屬?是你們誰的家屬呢?」

他環顧全場,聲調高昂地說:「我是你們全體勞教人員的家屬!」 語畢,台下已是一片會心的笑聲,那是久違的、發自內心的歡愉。 接下來的表演中,馬三立巧妙地將農場生活融入相聲之中,用誇張的手法、機智的語言,將那些看似枯燥無味的勞動場景變得生動有趣。

他講起了一個關於「偷懶」的段子,說是有位老兄為了少幹活,竟想出各種奇招,引得台下眾人捧腹大笑,連那些平日裏不茍言笑的勞改犯也忍不住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但笑過之後,大家又都陷入了沈思,似乎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開始反思起自己的過去與未來。

更有趣的是,馬三立還即興發揮,邀請了幾位勞改犯上台互動。他以一種平等、尊重的態度與他們交流,用幽默化解了尷尬與隔閡。在這些看似輕松的對話中,不僅傳遞了正能量,更激發了勞改犯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

演出結束後,整個農場仿佛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所改變。 人們臉上的笑容更加真實、更加燦爛,心中那份壓抑與苦悶也似乎隨著笑聲煙消雲散。 在沈重的改造過程中,馬三立帶來了相聲,用那熟悉而親切的聲音,講述著一個個引人發笑又發人深省的故事。

在他的相聲裏,有對生活的熱愛,有對錯誤的反思,更有對未來的憧憬。這些笑聲,不僅緩解了勞改犯們心中的壓抑與苦悶,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自我反省與積極向上的種子。

四、心靈的對話與共鳴

「真正的交流,是心靈的觸碰。」 馬三立與勞改犯之間的對話,不僅僅是言語上的交流,更是心靈深處的碰撞。他耐心地傾聽他們的故事,理解他們的苦楚與掙紮,用自己的經歷與智慧給予他們鼓勵與指導。

在他的引導下,勞改犯們開始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過去,正視自己的錯誤,並勇敢地邁向未來。這種心靈的對話與共鳴,讓瑪鋼廠不再僅僅是一個冰冷的改造場所,而是一個充滿溫情與希望的地方。

五、此地不可再來,但未來可期

「當過去的陰霾散去,迎接我們的將是燦爛的陽光。」 馬三立的這句話,為他的演講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他深知,「此地不可再來」不僅僅是對勞改犯們的告誡,更是對他們未來的美好祝願。

他希望每一位從這裏走出去的人都能銘記這段經歷,珍惜未來的生活,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未來。同時,他也相信,透過社會的共同努力與關愛,越來越多的迷途者將能夠找到回家的路,重新融入社會的大家庭中。

正如馬三立所言:「此地不可不來,此地不可再來。」這不僅是對過去的告別與反思,更是對未來的期許與承諾。

參考文獻:

  1. 鄭戎,何明捷.「我叫馬三立」[J].咬文嚼字,2014,(11):1.
  2. [2]姜昆,董大汗.人民的馬三立[J].曲藝,2014,(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