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武漢一所大學,居然藏著一位大人物的陵園,免費卻少有遊客知!

2023-12-30圖片

武漢是一個有故事、有底蘊的城市。古有「九省通衢」之稱,交通十分通達。不僅如此,而且,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武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清末洋務運動促進了武漢工商業興起,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還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武昌起義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近代的武漢,更是新式學堂的聚集地,其數量在當時位居全國前列。如今是中國的高等學府重鎮,坐擁89所高校、121家科研院所、68名院士、130多萬在校大學生。武漢既是華中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也是全球在校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城市。因此,武漢被人們稱之為大學之城。今天的武漢之所以成為「大學之城」,不僅源於近現代教育的百年底蘊,也得益於新中國成立之後高等教育建設的巨大成就。

然而,對於武漢這座城市而言,與它有關的那些旅遊印象,除了那些旅遊景點和城市公園以外,散落和分布於武漢各個轄區的一所所大學,也是江城對外宣傳和展示的一道道獨特而言靚麗的風景線。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有關黎元洪墓的那些事。可能很多遊客都會產生疑惑和好奇,那就是一個陵園,跟大學有啥關系呢?其實,要搞清楚,弄明白它們之間的關系,還得從黎元洪墓開始說起。

黎元洪原名秉經,字宋卿,是湖北黃陂人,故稱「黎黃陂」。他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第二任大總統。民國大總統黎元洪一九二八年病故於天津,國民政府決議於武昌首義之地修建陵園,以表其勛。一九三五年陵園竣工,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武昌舉行國葬大典。陵園占地百畝,背依桂子山,面向南湖。自北向南次遞由大總統黎公碑,墓冢、祭台、神道組成。

後來,因歷史變故,碑傾墓毀,陵園漸廢。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際,湖北省暨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治,封冢樹石,圍院植木。其後屢加修葺並先後被武漢市、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之際重鐫之章太炎撰文、李根源書丹「大總統黎公碑」復立於家北。辛亥革命百年之際,中共武漢市委、市政府決定重修陵園,市文化局與中共洪山區委、區政府共膺其任。

二零一一年六月,用時半載,費貲三千萬,占地逾十畝之陵園修治一祈除原有黎公碑、墓家、墓道之外,新建黎公亭,「共和磐石」牌坊、瞻拜坪,新植花草樹木,步道貫連其中,安先賢之魂於故土,俾後世瞻拜之有所識之於石以詔來者。墓地坐北朝南,墓前立有一塊高約2.5米的水磨石墓碑,上書「大總統黎元洪墓」幾個大字。其後是一座由磚石水泥堆砌的圓形墓冢,墓後的一面碑墻上,鐫刻著墓主人的生平。

墓地四周樹木青蔥,道路通暢。黎元洪是湖北黃陂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勝利後,被革命黨人推為湖北軍政府都督,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曾兩度出任總統。1928年6月在天津去世後,於1935年被葬於武昌。

特別是對於工作和生活在武漢以及周邊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說,對於藏於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免費卻少有遊客知的黎元洪墓有啥想說的,也歡迎大家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