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民國時期的川軍:鐵血與悲壯的史詩

2024-08-23圖片

川軍以其獨特的地位和非凡的貢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支源自清末新軍的地方武裝,在民國時期經歷了長期的軍閥混戰,最終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川軍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川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新軍的編練。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岑春煊署四川總督,從山西赴四川上任,帶領山西常備軍和衛隊入川,編成4個營,這是四川編練新軍之始。隨後,錫良、趙爾豐等歷任四川總督繼續籌練新軍,至宣統元年(1909年),四川已編成常備軍、工程隊等多個部隊,並開辦了四川武備學堂、陸軍小學堂等軍事教育機構,為川軍培養了大量軍事人才。

辛亥革命的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四川也隨之陷入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民國時期,四川軍閥長期混戰,自辛亥革命後至1932年,四川軍閥混戰共約470余次。在這一過程中,川軍逐漸形成了多個派系,如武備系、速成系等,各派系之間為了爭奪地盤和權力,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軍閥混戰時期的川軍

在長達20余年的軍閥混戰中,川軍各部人數雖眾,但紀律不太好,戰鬥力不強,被世人稱之為煙槍和步槍並有的「雙槍兵」。這一時期的川軍,由於長期的內鬥,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得四川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川軍中的一些將領逐漸嶄露頭角,如熊克武、劉湘、楊森、劉文輝等。他們透過不斷的兼並和擴張,逐漸壯大自己的實力,成為了四川軍閥中的重要人物。其中,劉湘在1933年秋的二劉之戰後成為川軍首領,統一了四川的大部份地區,為後來的抗戰打下了基礎。

抗戰時期的川軍鐵血風采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川軍以貧弱之師在歷次大會戰中戰績卓著,給予日本侵略者以沈重打擊,成為人所稱道的鐵血之師。抗戰期間,川軍先後有6個集團軍另有2個軍1個獨立旅出川抗戰,約占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是除中央軍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裝,幾乎參加了抗戰中的所有大型戰役。

在淞滬會戰中,川軍第43軍第26師以裝備簡陋之師,堅守陣地七天七夜,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被評為淞滬會戰中戰績最出色的五個師之一。這一壯舉不僅展示了川軍的頑強鬥誌和犧牲精神,也為全國軍民樹立了抗戰必勝的信心。

在隨後的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戰役中,川軍同樣表現出了非凡的戰鬥力。如第22集團軍在徐州會戰中奉命駐守台兒莊北部的藤縣(今山東棗莊滕州),面對日軍飛機、坦克等重火力的攻擊,死守數日,為台兒莊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條件。此外,川軍還參與了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豫西鄂北會戰等多個戰役,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川軍的悲壯結局與歷史意義

抗戰勝利後,川軍逐漸結束了歷史舞台。在解放戰爭時期,隨著全國解放形勢的發展,川軍中的一些將領如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等先後宣布起義,投向人民政權。而部份川軍高級將領如劉存厚、楊森、孫震等則逃往台灣省,川軍的歷史宣告結束。

回顧民國時期的川軍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這支地方武裝雖然經歷了長期的軍閥混戰和內部的分裂與鬥爭,但在國家危難之際卻能夠挺身而出,以鐵血之姿捍衛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利益。川軍的英勇抗戰不僅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尊敬和贊譽,也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