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亞洲電影100強:中國第一、日本霸榜、南韓又意淫?

2024-06-02影視

中日韓三國電影,哪家實力更強?

第77屆康城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

作為世界最頂級的三大國際電影節之一,華語電影集體出頭。

賈樟柯導演歷時20年拍攝的【風流一代】入圍主競賽單元。

「禁片之王」婁燁的【一部未完成的電影】亮相特別展映單元。

陳可辛導演,章子怡主演的【醬園弄】入圍非競賽單元。

【八佰】導演管虎新作,彭於晏主演的【狗陣】獲得一種關註大獎。

來自寶島台灣的【白衣蒼狗】獲金攝影機獎特別提及。

相比之下,同為亞洲電影三強的日韓,在本屆康城就遜色很多。

沒有一部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

日本勉強靠【我的陽光】(入圍一種關註)和獲得終身成就獎的吉蔔力工作室,扳回了一點面子。

南韓則幹脆掛零。

【我的陽光】

中日韓電影,長期以來都是亞洲電影的「臉面」。

無論是電影工業成熟度,還是藝術造詣、市場規模,均遙遙領先。

尤其在國際頂級電影節上的獲獎次數,幾乎等於亞洲其他地區總和。

陳凱歌(中國)

奉俊昊(南韓)

是枝裕和(日本)

那作為亞洲「全村的希望」。

中、日、韓三國電影,他們之中誰又更厲害一點?

雖然說文無第一。

實際上,三國電影的確各有所長。

下面開扒:

亞洲電影100強

2021年南韓釜山電影節出過一個名單。

選出了亞洲電影史上最好的100部電影,算是亞洲電影界官方出品的第一個百強名單。

從前10排名看,中日韓差距明顯:

第1名,來自中國台灣地區,導演侯孝賢1989年的作品【悲情城市】,曾獲4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當年這部電影,一舉奠定了梁朝偉在華語影壇文藝片男神的地位。

【悲情城市】

第2名,是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1953年的【東京物語】,一部解剖日本家庭的經典之作。

第3名,還是台灣導演,楊德昌著名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近4小時片長,演員張震的銀幕處女作。

【東京物語】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第4名,有兩部電影並列。

一部是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羅生門】,采用多重平行敘述的獨特手法來還原故事真相,開創了互動式電影先河。

「羅生門」一詞,後來也被用來形容「各執一詞,真假難辨」的事件。

【羅生門】

另一部,則是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別具一格的視聽語言,草色灰線的故事鋪墊,成為無數專業人士和發燒影迷的拉片必備。

【花樣年華】

因為第4名並列,直接來到第6名。

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1955年的【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

排名第7的,是一部南韓電影。

1960年金綺泳導演的犯罪驚悚片【下女】。

2010年,南韓電影界還翻拍過這部作品,由全度妍、李政宰主演,尺度相當大膽。

【下女】

第8名,仍然來自中國,費穆導演1948年的【小城之春】。

本片在華語影壇地位奇高,200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選出百年百大華語電影,它位居第一。

王洛賓創作的那首民謠【在那遙遠的地方】,也是本片插曲。

【小城之春】

第9名,來自1990年伊朗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特寫】。

電影雜糅著紀錄片風格,真實與虛構相交。

第10名,依舊來自中國台灣,2000年楊德昌導演的【一一】。

憑借本片,楊德昌獲康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同時這也是楊德昌人生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

【特寫】

【一一】

前10榜單:中國電影5部,日本電影2部,南韓電影1部,中國遙遙領先。

不過,拉通看整個亞洲電影100強名單,日本卻逆襲了:

日本共上榜30部 ,排在總數第1。

中國上榜27部 ,總數第2。

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發憤圖強」的南韓電影,貢獻15部,穩居總數第3。

三家一共有72部電影上榜,吊打亞洲其他地區。

當然,由於榜單出自南韓釜山電影節,多少帶點 「主觀色彩」

比如排在第7名的南韓電影【下女】,其實質素一般。

只是因為其類別雜糅,風格吊詭、驚悚,給60年代的南韓人帶來過極大震撼,所以成功進入前10。

而日本導演黑澤明公認的影史佳作【七武士】,卻排在了12名。

【七武士】

「華人之光」李安的【臥虎藏龍】以及張藝謀導演的【活著】,排名也不敵一部冷門南韓片【西便制】

最可憐的是陳凱歌,豆瓣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霸王別姬】,排在了23名。

他的成名作【黃土地】更是並列到了75名。

【西便制】

【活著】

雖然這個榜單有不少瑕疵,但還是比較客觀反映了中日韓三國電影在亞洲的地位,以及各自家底。

比如日本電影發跡最早,有大量80年代之前的電影上榜,總數也最多。

中國電影,兩岸三地幾乎同時在80年代騰飛,因此上榜影片多集中在80-90年代。

相比之下,起步較晚的南韓電影,2000年以後優質電影才明顯上量,所以總數不及兩個大哥。

如果說南韓看似是第3把交椅。

那中日電影之間,誰又是真正的亞洲一哥呢?

「唯一」的電影大師

影史上有一些導演,對電影藝術產生過重大影響,他們被稱作電影大師。

比如布努埃爾。

比如費利尼。

這些人不僅豐富了電影藝術的技巧,同時也在電影中表達出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對後世電影創作影響深遠。

費德裏科·費利尼

中日韓,有沒有類似的電影大師?

如果以獲得國際電影節獎項最多,且仍然在世的導演為標準。

華人導演無疑人數最多:

李安、張藝謀、侯孝賢、陳凱歌、賈樟柯、王家衛、王全安、蔡明亮等等。

陳凱歌、張藝謀

侯孝賢

但是,他們只能算著名導演,不是真正的大師。

迄今為止,中國和南韓都沒有出現能夠深遠影響後世電影,並被世界影壇公認為大師的人物。

甚至放眼整個亞洲,這樣的大師,也有且只有一個。

日本的黑澤明。

黑澤明

黑澤明導演出生於1910年,職業生涯開始於戰爭年代,並在戰後10年成為蜚聲國際的大導演。

他在影史上地位有多高?

無數我們熟悉的世界級大導演,都是黑澤明的鐵粉。

比如「國師」張藝謀,他電影中那些耀眼的色彩運用,正是「偷師」自黑澤明。

因為非常喜歡黑澤明的【影武者】,張藝謀還拍過一部題材類似的「致敬作品」【影】。

【影】

【影武者】

說到【影武者】,這部電影同樣「緣自」黑澤明的兩位粉絲。

上世紀70年代黑澤明缺少資金拍電影,【教父】導演法蘭西斯·科波拉和【星際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恰好是他的鐵粉。

於是兩人不遠萬裏從美國搞來資金,幫助偶像拍出了這部金棕櫚獲獎影片【影武者】。

【影武者】

黑澤明究竟厲害在什麽地方?

看他的電影就知道。

沒有年代感。

拍攝於1954年的【七武士】,淩厲的剪輯和鏡頭語言營造出的戰鬥場面,至今看仍然讓人覺得緊張刺激。

【七武士】

黑澤明的影片,擁有超越他那個時代的視聽語言,很多拍攝技法在當時非常前衛新奇,並被後人廣為模仿、致敬。

他的處女作【姿三四郎】,拍攝於1943年,黑澤明在片中大膽用慢鏡頭來表現動作場面,這是空前的。

並且使用多機位拍攝,非連續性角度突然變換,用以強化緊張感,放大暴力沖突。

是不是很熟?

沒錯,這就是後來好萊塢和香港動作片的樣子,吳宇森受其影響成為一代慢鏡頭暴力大師。

李連杰【精武英雄】的著名決鬥戲,更是直接「致敬」了【姿三四郎】的高潮戲份。

【精武英雄】

【姿三四郎】

再看黑澤明1950年的【羅生門】。

影片打破線性敘事,用不斷閃回來講述故事,且這些閃回在每個角色那裏,版本都不一樣。

既「不可靠的閃回」。

讓觀眾深深陷入對真實劇情的猜測與互動之中。

2002年「迷弟」張藝謀拍攝的【英雄】,也采用了「不可靠閃回」,可以視作中國版的【羅生門】。

【英雄】

黑澤明1961年的【用心棒】,則直接催生了後來的意大利西部片。

賽爾喬·萊昂內的經典西部片【荒野大鏢客】幹脆上手抄襲,連分鏡都不帶修改。

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部份情節和靈感也來自黑澤明的【戰國英豪】。

姜文【讓子彈飛】開場那場騎馬戲,同樣被廣泛認為有著非常濃郁的黑澤明氣質。

甚至一代動畫大師宮崎駿,不少作品的鏡頭語言也受到黑澤明啟迪。

張藝謀更不必多說。

【讓子彈飛】

所以,黑澤明不僅是一位擁有眾多經典作品的導演。

他對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以及後世電影創作,都產生過巨大且深遠的影響。

也因為黑澤明,日本電影擁有了比中韓電影更深厚的積澱和精神財富,並更早具備國際視野。

那日本電影穩居亞洲第一?

落魄的「貴族」,東山再起的「巨人」,進擊的「思密達」

2017年吳宇森在日本翻拍【追鋪】,張涵予演杜秋。

因為制作規模大,涉及動作戲,吳宇森感慨:

拍得很難,日本很久沒拍過這種影片,已經不具備承接如此規模電影的能力,

一句話,道出了日本人不可言說的辛酸。

【追捕】

相比黑澤明時代,在外資加持下,層出不窮的巨片。

80年代末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電影行業也陷入相對衰退期。

一是更願意拍攝小題材作品,聚焦普通日本人的生活。

比如1997年的金棕櫚獲獎影片【鰻魚】,2008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殮師】,以及中國無數文藝青年心水的【情書】。

【鰻魚】

【入殮師】

【情書】

二是徹底放飛神經,極盡癲狂拍攝一些腦洞大開的小成本電影。

代表作有北野武的【X愛狂想曲】。

【X愛狂想曲】

這些電影和巨人時代相比,對視聽語言的探索幾乎停滯,制片規模也大為縮減。

如前所述,日本名垂影史的經典影片,大多出現於80年代以前。

或許是天意。

中國電影卻正好崛起於80年代之後。

內地,以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帶著反思與憧憬,驚艷了國際影壇。

1988年【紅高粱】勇奪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熊獎。

成為中國兩岸三地有史以來第一部獲得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的影片。

【紅高粱】

幾乎同一時間,台灣電影也迎來新浪潮運動,催生出大批經典作品。

代表人物有楊德昌、侯孝賢、陳國富、吳念真等人。

【紅高粱】獲獎一年後,侯孝賢就帶著【悲情城市】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成為台灣電影發展的標誌事件。

侯孝賢【戀戀風塵】

楊德昌【恐怖分子】(李立群主演)

更巧的是,香港電影此時也正經歷蛻變。

一幫電視台出身的年輕導演,開始嘗試拍攝風格新穎的電影。

代表人物有徐克、許鞍華、嚴浩、譚家明等人。

拍攝於1989年的【笑傲江湖】,雖然導演掛名仍為胡金銓,但因徐克、許鞍華等人的深度介入,使其成為香港新武俠電影的開山之作,奠定了此後港產武俠片完全不同於70、80年代的全新風格。

【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許冠傑飾令狐沖

如同一次歷史巧合,彼時遠在日本的黑澤明垂垂老矣,一群分布在兩岸三地、年紀相仿的華人導演卻集體暴走,上演了古老文明的「文藝復興」。

冥冥中恰似一次電影藝術的接力。

陳凱歌【霸王別姬】中國迄今唯一一部金棕櫚獲獎影片

不過,當時間推進到2000年。

中國電影攻城略地放緩之時,南韓人開始登上舞台。

並在2010年後,風頭明顯壓過中日。

南韓電影的歷史很苦。

1919年一部名叫【義理的仇討】舞台劇默片,是南韓影史上第一部電影。

因為當時還是日本殖民地,所以早期韓片大多以模仿日本電影為主。

模仿,也成為此後南韓電影發展的主旋律。

時間來到50年代,以【出嫁的日子】為代表,南韓電影陸續入圍「三大國際電影節」評選。

姜大振的【馬夫】還在柏林電影節拿回一座銀熊獎。

不過70年代南韓政府透過【電影法】第四次修正案,審查收緊,導致南韓電影迅速衰落,比日據時代還慘。

一國文化政策對本國電影的作用,是根本性的,下面我們還會講到南韓電影因此又重新崛起。

整個70、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南韓電影都只能望著香港電影流口水。

當時周潤發、劉德華和張國榮在南韓猶如晴空巨日,光芒萬丈。

好萊塢電影更是開始瘋狂沖擊南韓市場,韓片幾乎名存實亡。

1992年南韓SBS電視台探班【東邪西毒】劇組,采訪張國榮

然而,隨著南韓政府逐漸將「文化輸出」作為重要國策,電影亦是其中一環,開始得到扶持,迎來轉機。

南韓電影人順勢提出一個概念叫: 「優質電影」

既形式上大力模仿好萊塢,做到內容好看,商業價值高。

同時,又兼顧導演個人風格,具備一定藝術價值。

很快南韓電影證明了自己。

1999年姜帝圭執導的【生死諜變】,以660萬人次觀影紀錄,超越【鐵達尼號】成為南韓當時最成功的商業片。

片中一正一反兩位演員宋康昊、崔岷植也成為此後南韓電影的頂梁柱演員。

【生死諜變】宋康昊

【生死諜變】崔岷植

「優質電影」運動催生了兩位集大成者導演,一個是樸贊郁,一個是奉俊昊。

中國觀眾很熟悉的【老男孩】【親切的金子】【共同警備區】,以及湯唯那部【分手的決心】,就出自樸贊郁之手。

【老男孩】

【分手的決心】

奉俊昊則是近年國際影壇最炙手可熱的南韓導演。

2019年【寄生蟲】橫掃國際影壇:拿到金棕櫚大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奧斯卡最佳影片、凱撒獎最佳外語片。

他相對早期的作品如【殺人回憶】【漢江怪物】,也在中國互聯網上擁有超高人氣,是公認的佳片。

【漢江怪物】

商業與藝術,看似矛盾的兩個目標,在南韓導演手裏達到微妙平衡。

上面提到的奉俊昊,2009年有部電影【母親】,通篇布滿驚悚懸疑的商業元素,卻在片尾擢眼的夕陽下,用一段2分鐘的舞蹈,舞出了藝術高度,成為南韓電影史上一段讓人銘記的光影。

【母親】

實際上,中日韓三國電影,呈現出一種接力棒式的交替關系。

雖有現實差距,卻是動態的。

很難一言以蔽之究竟誰更好。

相比他們之間的「差距」。

三國電影之間的「差別」,反而更有意義。

日本電影與西方電影更接近,偏好關註個體,即便早期如黑澤明的影片,宏大敘事背後,著力點依舊是個體的英雄人道主義。

比如【影武者】【七武士】等。

【影武者】

中國電影,最大的優勢則是深厚的文化土壤。

在稽核相對寬松的80、90年代,中國電影從上下五千年,到現實諷刺、神鬼傳說、人文世界,天馬行空,驚艷無比。

其電影意境表達的廣度和深度,多數時候,日韓難以望其項背。

比較遺憾的是,過去20年中國電影發展,雖然商業化成就很高,卻在題材選擇和影片表達上越來越謹小慎微。

1980年,老藝術家趙丹在【人民日報】的發文【管的太具體,文藝沒希望】,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南韓電影相比中日,更具一種刀口向內的自我解剖精神。

比如【寄生蟲】對南韓社會貧富差距的鞭笞。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在富人豪宅中是下酒的美景。

但空間一轉,在窮人家裏,卻是不折不扣的災難。

上到政治,下至民生,只要現實存在的事,南韓電影都敢拍出來。

中國網友非常熟悉的【熔爐】,就是一部推動了南韓立法的優秀現實題材作品。

南韓電影在國際影壇開花結果,與其電影人的努力以及國內電影政策密不可分。

我們看整個亞洲電影:

南亞,印度電影屬於有數量,但缺質素,僅1973年【遙遠的雷聲】和2001年【季風婚宴】得過「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三大:康城、柏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西亞,伊朗幾乎是唯一優等生,雖然得獎不少,可整體實力仍是星星之火。

離得最近的東南亞,除了泰國恐怖片算一張名片,也沒有成建制輸出頂級電影的能力。

只有中日韓三國電影不僅風格互補,還有相近的文化傳統, 彼此電影之間也能找到最大共情。

如果連同電影市場體量計算,其綜合實力足以與西方電影劃洋而治。

賈樟柯【三峽好人】

從黑澤明流光溢彩的史詩,到北野武不拘一格的腦洞,巖井俊二哀而不傷的愛情。

從侯孝賢山河破碎的城市,到李安煙火繚繞的家庭,王家衛念念不忘的回響。

從樸贊郁生猛血腥的陰影,到金紀德悠遠深邃的悲傷,奉俊昊臨空一腳的飛踢。

三個國家,三種光影。

沒有第一,只有驚鴻一瞥的畫卷。

文/範西裏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