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白人男性拯救世界?再無能的白人男性,都可以是007?

2024-06-03影視

毫不誇張地講,007系列電影是西方白人男性的自我意淫史。

1999年【007:黑日危機】

在世界電影史上,007系列是一個很賣座、很長壽的系列。從1962年的【007:諾博士】到2021年的【007:無暇赴死】, 007系列電影一共走過59年,擁有25部正傳和2部外傳,連007的飾演者都換了6任 不考慮通貨膨脹的話,007系列電影的票房超過80億美元,換算為今天的貨幣價值,大概是170億美元 ,折合人民幣高達1230億元,加上周邊消費連帶的經濟利益,最終數碼可能超過250億美元,幾乎相當於許多第三世界小國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

歷任邦德飾演者

「007」換了一批又一批,劇情不斷與時俱進,各色美女更是目不暇接,而唯一不變的只有一樣,那就是飾演007的必須是 英俊的中年白人男性 。從文化隱喻的角度看,007系列電影正是西方文化霸權的投射,而007當然是白人男性的「終極形象」。 換言之,在007誕生之後,只要是個白人男性,都能得到一種007的優越感,幻想自己是「完美男人」。

第六任007飾演者丹尼爾·克雷格

標誌的油頭、挺拔的西裝、英俊的面孔、優雅的姿態、富裕的身世、體面的地位,總是一口迷人的英式口音,學識淵博的同時身手不凡,一口情話撩妹無懈可擊,走到哪裏都討女人的歡心,這就是「不老特工」007, 占士·邦德

第一任007飾演者沙恩·康納利

很明顯的是,邦德身上的性魅力是被極度放大的 ,在許多007電影中,當邦德打不過男反派可能有別人來幫忙,但是打不過女反派的時候,他幹脆就直接用自己英俊多情的性魅力征服她們。可以說007 占士·邦德 這個形象實在太過完美,他集合了幾乎所有成功男性的特點,或者說是成功白人男性的優點,卻沒有缺陷。

1995年【007:黃金眼】

往大了說,邦德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拯救國家在所不辭;往小了說,邦德處處留情、拈花惹草,撩妹聖手名不虛傳,既有家國大義,也有兒女情長, 也難怪邦德這個形象一經問世,就成為各國男人和女人的畢生偶像和夢中情人 ,此後,惡搞版、模仿版007更是層出不窮。

1994年香港電影【國產淩淩漆】

時至今日,這個喜歡穿西裝、喝馬提尼的「鬼佬」男人,已經成為世界流行文化的一部份,甚至可以說是好萊塢樣板戲,時代在變、反派在變、美女也在變,唯一不變的只有作為「白人男性救世主」的邦德和他那標誌性的紳士打扮,以及背後所代表的西式自由價值觀。

丹尼爾·克雷格

007系列電影也並非是編劇所創,它那龐大的世界觀和鮮明的「特工」形象,都來自系列小說【007】。「007之父」 伊恩·弗萊明 是英國退役海軍上尉,是一個年富力強的白人中年男性,可以說007就是以他自己的經歷和形象「意淫」出來的角色,是獻給全世界「老白男」的完美形象。

伊恩·弗萊明

弗萊明在年輕時加入英國情報部門軍情六處,接受特工訓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深入敵後執行多次任務,可謂「九死一生」。他所供職的軍情六處,其實正式名稱叫做「英國秘密情報局」,成立於1909年,專門負責情報諜戰工作,和 美國中情局、俄羅斯克格勃、以色列摩薩德 合稱「世界四大情報機構」,和CIA一樣是好萊塢電影的常客。

世界四大情報機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弗萊明從軍情六處退役,又為路透社工作,外派到蘇聯莫斯科當駐外記者,有相當豐富的經歷和見聞, 同時對蘇聯進行深入觀察,這為他日後書裏的「黑蘇情節」提供了很重要的素材 。冷戰時期,每一部007電影幕後大反派都一定和蘇聯有關。

1953年他隱居牙買加,閑著也是閑著,就幹脆把自己的傳奇經歷拿來寫小說,於是同年,首部007系列小說【007:皇家賭場】問世了,一經發表,轟動了整個歐洲。那時的他絕對想不到,自己信筆寫下的這個英國特工會成為西方世界重要的文化符號。 為什麽叫「占士·邦德」?弗萊明說,因為這是最常見的白人男性的名字,文化隱喻不言而喻。

為什麽是「007」?這本是軍情六處的特工代號,以數碼來表示輩分, 而「7」對於西方人來說有特殊的意義,因為在【聖經】裏上帝創世紀就用了7天,弗萊明很明顯是把自己當上帝,把007當天使了 。此後,弗萊明一年寫一部,故事劇情也越來越扯。雖然007系列小說在歐洲賣得很好,可是在彼時最強大的美國卻銷量平平。

美蘇冷戰

原因也很簡單,二戰之後,美蘇兩極對峙,美國就是西方世界的老大,而此時的英國早已衰落。美國人民可不接受一個英國紳士上天入地、拯救世界,這不僅是對蘇聯的侮辱,更是對美國的蔑視。這讓弗萊明很失落,一度想寫個「美國CIA特工」。但其實,雖然007是一個英國特工,但隨著美國電影工業全面主宰世界, 007的形象越來越往自由散漫、狂野不羈的「美國硬漢」靠攏,可以說是披著英國皮的「美國人」。

2000年美國電影【碟中諜2】

到了1961年,小說【007:俄羅斯之戀】誕生,因為以蘇聯作為反派,在1961年被時任美國總統 堅尼地 把列入自己的年度書單,這下子美國人就有了興趣。和中國人喜歡讀武俠小說一樣,西方人也非常吃特工小說那一套, 而007系列小說也借由主導西方白人世界的美國的接受,在美國電影公司的投資下開啟了影視化議程,真正走向全球

第35任美國總統堅尼地

007電影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男主角的選角,這可以說是007文化的核心,也就是 如何滿足西方白人男性的爽點 。因為007電影是由美國人投資拍攝的,所以他們一開始想改編,把軍情六處換成CIA,當然也把007改成美國特工。結果,大量美國男星看完劇本,覺得007太作,而且原著作者弗萊明也堅決拒絕由美國演員飾演007,因此劇本幾經輾轉,來到了當時還是初出茅廬的蘇格蘭演員 沙恩·康納利 的手裏。

沙恩·康納利

當時的007電影還是小制作,出身蘇格蘭的康納利,一口濃烈的蘇格蘭口音英語,無論如何不會讓人聯想到邦德那性感的牛津腔,於是康納利下了苦功夫才終於使得弗萊明滿意。於是,1962年第一部007電影 【007:諾博士】 誕生,旋即引發觀影狂潮。

1962年美國電影【007:諾博士】

從這第一部007電影開始,許多經典的007元素就已經奠定下來了,比如經典的口頭禪「Bond,James Bond」(邦德,占士·邦德)、經典的馬提尼、美國中情局探員配角、一部一換的美艷「邦女郎」以及典型的「東方反派」,比如第一部裏的 諾博士 ,被設定為中德混血。

諾博士

60年代是冷戰高峰時期,英美電影中的東方形象大多是奸詐醜惡、壞得流膿,007系列反派組織幽靈黨,頭目們都非常喜歡穿中山裝,大多有中國或俄羅斯背景,當然是隱喻中國和蘇聯,影射社會主義陣營,西方人的意識形態攻勢向來被夾雜在通俗文化之中。

幽靈黨

就在【007:諾博士】上映的1962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 古巴導彈危機 。美國和蘇聯在加勒比海對峙,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而【007:諾博士】的背景正好就設定在加勒比海地區的牙買加,正好趕上了西方觀眾呼喚英雄的情緒,以100萬美元投資換回6000萬美元票房,一本萬利,一躍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古巴導彈危機

盡管,007系列電影一直有很濃郁的政治隱喻意味,可是又適時加入了許多流行元素,西方觀眾們看著一個個風情萬種的美女向英俊瀟灑的邦德投懷送抱,自然是喜不自勝,而007系列電影也折射出西方這60多年來對於女性審美的演變。

60年代酷愛金發白人美女

1963年,好萊塢趁熱打鐵,推出續集【007:俄羅斯之戀】,直接讓邦德直搗黃龍,現實中打不過蘇聯,就在電影中讓邦德擊潰強大的邪惡蘇聯,還順便迷倒俄羅斯美女,在當時,一個英美白人男性撩走一個俄羅斯女人這樣的套路,在西方可是大受歡迎。也由此形成 「邦德定律」 ,那就是不管什麽女人,只要一遇到邦德就被迷得神魂顛倒,哪怕是克格勃女特工。

1963年美國電影【007:俄羅斯之戀】

當時人家好萊塢的審美還特別正,清一色的白人金發妞,後來才有了一堆政治正確女郎,什麽拉丁裔,什麽黑人,什麽亞裔。從第二部開始,除了007外,還有一個配角成功嶄露頭角,他就是 Q博士 ,這老頭喜歡鼓搗發明,邦德許多次都是靠著Q博士的發明才逢兇化吉, 這個奇特的博士形象是西方世界潛意識裏對於自己強大的科技實力的自信

隨著時間變化,Q博士的形象也越來越年輕

第二部更上一層樓,票房飆升至8000萬美元,在1963年這相當於是8000萬盎司黃金,足夠買下帝國大廈。好萊塢徹底嘗到了甜頭,意識到007系列電影是超級搖錢樹。1964年【007:金手指】如期而至,反派終於不再是蘇聯等意識形態對手,而是換成了走私黃金的大老板, 這當然是指向不受國家約束的「跨國資本」力量

1964年美國電影【007:金手指】

同時,這一部的獵奇指數也是直線上升,為了迎合觀眾,甚至整出了「金漆殺人」的噱頭。最有意思的是,007系列電影一直有很強的政治隱喻色彩,這一部裏的反派雖然不是蘇聯或中國,但反派有一個手下卻是 來自中國的「核武器專家」 ,這是因為那一年中國成功試爆了原子彈,旋即引發西方世界的「安全焦慮」。

第三部007電影同樣大獲成功,以300萬美元成本豪取1.25億美元票房,是當年全球票房冠軍。從這一部之後,許多007元素愈發成熟,香車美女、獵奇科技、東方反派等等,但與此同時,電影的故事層面也開始疲軟,高度同質化,無非是幽靈黨搞破壞,挑撥美蘇矛盾,邦德從天而降,談個戀愛順便打敗反派,皆大歡喜。

在這些早期的007電影裏,充斥著西方男性霸權色彩,女性角色都是花瓶,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心甘情願倒貼邦德,服務於 白人男性造神 。許多西方女權主義理論家,經常拿007電影作為例子批判男權社會,但不妨礙觀眾愛看,007的邦女郎一部比一部多。

6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騰飛,007電影在日本的票房極高,1965年的【007:霹靂彈】全球票房1.4億美元,接近一半都來自日本,這使得苦於不知道如何突破的好萊塢找到了新噱頭,那就是對「東亞文化」進行消費包裝,以滿足西方觀眾的「獵奇想象」。1967年【007:雷霆谷】直接把故事背景放在了中國香港和日本,而007也有了一個中國女友。

白人男性的優越感幾乎要溢位螢幕,在他們眼裏,東亞就是一個多情的女人 。隨後,邦德居然在日本忍者的幫助下打敗幽靈黨,明明日本也是個現代化國家,可是這些日本特工居然都是丟飛鏢,只有邦德會用槍。而且,邦德甚至還娶了一個日本公主,刻板印象無處不在。

1967年美國電影【007:雷霆谷】

如此胡編亂造,讓西方人也受不了了,這一部007電影就遭遇了票房滑鐵盧,盡管對手照樣是邪惡的蘇聯,配角照樣是像日本這樣親西方的「仆從民族」,照樣有大量美女作陪,可是觀眾們到底是審美疲勞了。【007:雷霆谷】只收獲了7000萬美元票房,只是前作的一半。

身穿中山裝的幽靈黨反派

但此時發生了一件大事, 沙恩·康納利 終於厭倦了這個無聊的「過家家」遊戲,他宣布辭演邦德。這一舉動,一下子讓整個英國的演藝圈沸騰了,所有男星都想接演邦德,結果片方居然敲定了名不見經傳的喬治·拉茲比,事實證明,這哥們確實一般,可以說是最差的一任007。

第二任007飾演者喬治·拉茲比

1969年,【007:女王密令】上映,花花公子邦德居然談婚論嫁了,這當然不符合白男們的幻想,於是他的妻子毫無疑問領了盒飯。其實,007系列電影一直有個潛規則,那就是邦 德雖然處處留情,但他從不和某一個女性產生親密的關系,他是獻給國家的男人 。這一部007電影,票房當然沒有懸念地拉胯,於是拉茲比只演了一次邦德就宣告結束。

1969年美國電影【007:女王密令】

拉茲比之後,片方只能再次重金請回康納利,1971年的【007:金剛鉆】中,康納利肉眼可見的敷衍,畢竟演了這麽多劇情高度類似的007電影,他實在是累了,康納利可不是花瓶小生,他是有藝術追求的,後來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也證明,他離開007電影是正確的。

1971年美國電影【007:金剛鉆】

無奈,片方只得再次尋找新的007,於是羅傑·摩爾順利上位。1973年的【007:你死我活】成為他的007首秀,相比康納利的藝術追求和拉茲比的苦大仇深, 羅傑·摩爾倒是很適合片方的各種需求,他也成為系列最多產的007飾演者,一共演了7部。

第三任007飾演者羅傑·摩爾

從這一部007電影開始,主創們開始追求創新,過去的那一套正邪大戰實在是看膩了,於是反派開始變得極其多元,中東恐怖組織、非洲黑人軍閥、亞洲神秘特務、歐洲駭人邪教輪番上陣,唯一不變的還是只有白人男性邦德和各色美女。為了獵奇,甚至還出現了許多黑人女性角色,極大滿足了白人男性的優越感。

羅傑·摩爾倒是一個正宗的倫敦紳士,有一種骨子裏的優雅範,同時還很幽默 。在他手下,007電影逐漸走向國際化,取景地也開始變得多元,特別是喜歡到亞洲取景。1974年【007:金槍人】大部份時間都在中國香港和東南亞地區取景,對香港電影影響很深刻,1994年周星馳就拍了一部【國產淩淩漆】,裏面的反派也是金槍客。

1974年美國電影【007:金槍人】

007電影對香港電影的影響確實十分巨大,直接催生了香港第一部破千萬港幣票房的【最佳拍檔】,也是走的007路線。

1975年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那一年使美國深陷長達10年的越南戰爭終於結束,美國扶持的南越垮台,自己也留下一屁股爛賬,6萬多人陣亡,30萬人受傷,打掉3000億美元軍費,直接把美元體系打垮了,到頭來一無所獲,只能灰溜溜地撤軍。 冷戰也進入蘇共美守。

西貢鐵拳

同年,【007:海底城】上映。這個時候的西方人沒有過去那麽張狂,現實中被蘇聯壓著,只能在電影裏找補,剛一開始,就是邦德痛揍蘇聯特工,首映時引得全場站立鼓掌。而這一部007電影,也照樣是那老三套:美女+科技+爽文,把歐美觀眾看得民族自信心又回來了。

1975年美國電影【007:海底城】

這部007電影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它為系列帶來了一個超級人氣反派 大鋼牙 ,這哥們後來成為007系列電影的常駐配角。1977年,正值【星際大戰】引發狂潮,而007電影向來是蹭熱度的高手,於是同年又推出了【007:太空城】,劇情胡編亂造, 可是歐美觀眾看007本來就是為了娛樂 ,很吃這一套,於是再次收回2億美元票房,再次突破紀錄。

大鋼牙

進入80年代,007系列電影已經成為西方家喻戶曉的超級電影系列,也開始嘗試轉型了。1981年【007:最高機密】上映,許多過去插科打諢、無厘頭的搞笑劇情沒了,片方找來了許多優秀的導演和編劇,開始往正劇發展。而從這一部開始,邦女郎的人選也變得精挑細選起來, 卡洛爾·布蓋 被當年的媒體封為「 最美邦女郎」 ,而她本身也是一個高學歷的優秀演員。

當時,女權運動在西方社會如火如荼地開展,007電影裏的女性角色也不再是襯托邦德的花瓶,而開始承載劇情功能,甚至偶爾可以把邦打比下去。但是好景不長,隨著1981年列根上任美國總統,加上美國經濟回暖,發起了軍備競賽,西方人又行了, 於是007電影繼續為西方的霸權主義服務,007又再次變成反蘇英雄,女性角色也再次淪為花瓶。

列根,美國第40任總統

1983年,當時的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已經爆發4年,【007:八爪女】幹脆直接把故事背景設立在阿富汗,把反派設立為蘇聯將軍和阿富汗王子,而007當然是代表西方潛入阿富汗,成功策反蘇聯女特工,然後把蘇聯打了個落花流水,這劇情基本上是當年好萊塢電影的公式。

1983年美國電影【007:八爪女】

而該片的邦女郎數量之多,令人咂舌,以至於【看電影】雜誌嚴厲批評道: 「女性被降級為消費品」 ,誠如此言。1985年【007:雷霆殺機】更是直接以政治代替故事,讓軍情六處和中情局大戰克格勃,當時的美國享樂主義盛行,電影裏也出現了大量享樂橋段,甚至還有「吸毒場面」,這一部007電影也一度被設定為不適合17歲以下觀眾觀看。

1985年【007:雷霆殺機】

不過此時的摩爾,年近六旬,打不動了,故事裏的邦德永遠年輕、精力旺盛,可故事外的「邦德」就不一定了,為了維持白人男性的神話,只得繼續換人。提摩西斯·道爾頓進入片方的視野,1987年【007:黎明生機】成為他的首秀。 彼時西方愛滋病泛濫,濫情問題嚴重,而道爾頓版邦德為了避嫌,居然開始走深情路線,談談戀愛就罷了,連身體接觸都沒有。 1989年,毒品泛濫美國,同年上映的【007:殺人執照】就緊跟時代,把南美大毒梟列為反派。

第四任007飾演者提摩西斯·道爾頓

接下來是時代劇變的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一下子失去了最大假想敵的西方有些手足無措,而007電影也失去了最大的反派,不知道怎麽編了。緊接著,片方又換人了,為了迎合新一代西方人的審美,他們選擇了一位絕對的帥哥,愛爾蘭男星 皮雅絲·布士南

第五任007飾演者皮雅絲·布士南

既然蘇聯沒了,那就黑你的繼承人俄羅斯。 1995年【007:黃金眼】上映,這是布士南007生涯的開始,也是第一部正式引進中國的007電影 。英俊儒雅的布士南版007,可是許多中國觀眾最為熟知的一代007。事實證明,演員可以老,但是007不能老,布士南接棒後,再次引發007熱潮,這個持續了幾十年的系列電影居然又煥發生機了。

1995年美國電影【007:黃金眼】

而且,007電影折射出一個很可怕的現象,那就是哪怕冷戰已經結束了,可是西方社會依舊以冷戰思維看待世界,因此俄羅斯難以避免就成為下一個假想敵。1997年的【007:明日帝國】以西方社會一直很害怕的「第四權力」媒體作為反派,並且加入了一個亞洲「邦女郎」楊紫瓊,只可惜這部被寄予厚望的007電影和同年的另一部神作【鐵達尼號】撞車了。

1997年美國電影【007:明日帝國】

1999年的【007:黑日危機】把目光對準了 能源產業 ,並貢獻了史上最美邦女郎蘇菲·瑪索。時至今日,所有人都一致認為, 布士南和蘇菲·瑪索被認為是最英俊貌美的一對007搭檔。 2002年的【007:擇日而亡】則把目光對準半島核危機,把北韓黑了個遍,順帶把南韓人也惹怒了,因為電影裏,美軍直接向韓軍下令,南韓總統如同擺設。

1999年美國電影【007:黑日危機】

但是,新世紀以後,各種類別的特工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前有阿湯哥的【碟中諜】系列,後有馬特·迪蒙的【諜影重重】系列,都是硬橋硬馬的新派特工片,而相比之下,邦德這位上世紀的「老古董」有些落後,痛定思痛,為了轉型,007系列電影與布士南解約。想要尋找一位新時代的「硬漢」邦德,於是,長相並不出眾,但是很能打的丹尼爾·克雷格得到了機會。

第六任007飾演者丹尼爾·克雷格

老實說,無論怎麽看,克雷格與幾位前輩比起來都差太遠了,他身形不高大、長相不英俊,還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一點沒有邦德的瀟灑與多情。英國甚至出現了群眾抗議,要求片方和克雷格解約,然而他的表現卻出奇得好,很合年輕人的胃口。

2006年美國電影【007:大破皇家賭場】

進入21世紀,西方白人男性對自我的要求更新為剛強冷峻,而2006年的【007:皇家賭場】就出現了一位不茍言笑、強硬勇敢,不再是過去的輕佻多情。反派也從過去的臉譜化形象變成具體的問題,如恐怖主義、洗錢組織、跨境犯罪,而邦女郎也變得愈發獨立自強,不再是過去的小綿羊。此後,克雷格以【007:大破量子危機】和【007:大破天幕危機】成名。

2008年美國電影【007:大破量子危機】

他也成為了被公眾認可的007,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宣傳短片中,甚至是由他作為邦德代表護送英女王伊莉莎伯二世抵達會場,可以說是風光無限。其後,2015年的【007:幽靈黨】和2021年的【007:無暇赴死】都增加了許多中國元素,可以看出,片方意識到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自此,007正式成為歐美文化重要的一部份,可以說是「 歐美戰狼」 。007這個愛穿西裝、愛喝洋酒、愛泡美女的中年白男,具有無與倫比的文化影響力。借由好萊塢強大的電影工業,如今的007電影已經做到雅俗共賞,跨越文化隔膜,成為 電影娛樂的集大成者,英美文化的輸出機器,好萊塢工業的代名詞,萬千男性朋友的春夢樣板。

時至今日,比起萬年不變的007,可能許多人更期待的是每部一變的邦女郎,某種程度上,007電影依舊沒有超脫對女性的消費。可以說,007就是「白人種馬」,是白人男性淩駕於世界之上的象征,而代表各大國家的邦女郎成為他們的被征服者,隱喻再明白不過。

無論哪一任007,都英俊瀟灑,每輪哪一任邦女郎,都美艷絕倫。其實,為什麽007換了6個主演依舊熱度不減, 原因就在於占士·邦德並不是一個個性鮮明的角色,他只是西方男人的完美樣板、完美化身,這個形象本身就是白人男性的「意淫 」。而【碟中諜】系列和【諜影重重】系列卻不是,那些形象和演員本身高度繫結。

007電影的公式很簡單:英美白人帥哥,攜手香車美女,大敗東方壞蛋。這樣的故事只要流暢,美女好看,根本不會引起觀眾的質疑, 007的勝利就是西方的勝利,是西方價值觀的勝利。 盡管邦女郎的種族、膚色、性格、國籍都十分多樣,反派也從蘇聯變成北韓,再變成西方財閥、媒體或者軍閥、毒梟、邪教, 不管如何,007都一定是一個年富力強的白人男性

六代007

第一代 沙恩·康納利 最性感,第二代 喬治·拉贊貝 最平凡,第三代 羅傑·摩爾 最幽默,第四代 提摩西斯·達頓 最滄桑,第五代 皮雅絲·布士南 最紳士,第六代 丹尼爾·克雷格 最粗狂。邦女郎可以是白人、黑人,也可以是拉丁裔、亞裔,但如果出現了一個「 黑人邦德 」,那真的就是動搖西方世界的國本了。007電影可以說是西方集大成的樣板戲,許多現實中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到了電影裏,就是007的冒險樂園,他無論如何都會戰勝壞人,抱得美人歸, 讓西方男性擁有一種「救世主」幻想,007就是一個白人霸權主義代表。

此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觀眾,都會在潛意識裏認為,原來拯救世界的就是一個白人男性,進而產生一種對於西方白人世界的崇拜。007系列電影是一部 西方世界的現代史 文化霸權史 ,它體現了英國和美國這兩個絕對的西方白人國家的合力統治。

007,可以說是一部西方文化入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