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女王】收尾了,結局稱不上大快人心,但比起內地的「戀愛腦」,已是高品質職場劇。
但TVB始終還是離不開「宮鬥」,這讓【新聞女王】沒有很好地展現職場劇的深度:對職業的信仰。
同樣是新聞職場劇,英劇【新聞編輯室】能夠被稱為「高分神劇」,便在於其真正地揭示了新聞人的信仰。
文慧心及其下屬的確也有表現出對社會真相的探索,但「宮鬥」的最後,每個角色只是回歸自己的初心,而不是強調「新聞人的初心」。
結局的最後,站在公司高層的,並不是追尋真相的新聞人,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而新聞人所謂的初心,更不是劇中所說的,追尋真相那麽簡單,而是揭露事件背後的人性,讓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機會,保證社會公正。
相比起來,【看見】這本書,才是真實地讓看到我們新聞人應該具備的職業操守。
特別推薦大家往下看看,【看見】裏那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新聞事件,其背後的真相遠比我們想象的更深刻。
1
拿2006年的「高跟鞋虐貓」事件來說,【看見】的作者柴靜做了全面的采訪,向公眾揭露,事件背後令人驚愕的黑色產業,以及復雜的人性。
事件起源於某網站的一個影片,內容是穿著黑色高跟鞋的腳,用力地踩踏一只小貓,從貓眼睛踩進去,直到血肉模糊。
無數網友被激怒,影片的相關人被公布出來,有人稱要用五十萬買他們人頭。
有主持人報道時,指著影片說,「這個女人沒有人性」。
有網友說,如果一個人可以直接對動物做出很殘忍的事情,那為什麽我們不可以用語言攻擊他。
踩貓的是某家醫院的藥劑師,被網友指責的還有網站的負責人,虐貓影片的拍攝者。
這些人最後都丟了工作,關了網站,做了檢討,出面道歉,離開居住的城市,事件才算結束。
但事件的背後,仍隱藏著更復雜的人性和產業鏈。
2
在事件引起轟動的一個月後,相關的幾個人都沒有接受過媒體采訪。
柴靜和同事在冰天雪地外待了一天,發了很多短訊,做了很多努力。
終於,拍攝影片的人和網站負責人接受了采訪。
拍攝虐貓影片的人說,他這麽做只是為了錢,拍下來提供給網站,一次兩千,比他一個月薪金還高。
這是一個戀足癖的產業,一個群體需要,法律上也沒規定不能做。
他坦言,為了利益,所以做。
事件過去之後,這個市場還存在,因為需求存在,總會有人去做。
網站的負責人是一個戀足者,這是一個戀足的網站。
他認為,戀足是女權的崇拜,欣賞美麗的退步,把它當作一種崇拜物。
用腳踩踏,剝奪生命,會讓他們感受到一種權力的無限擴張,感受到生命被支配,得到一種心理的滿足。
這個事件的背後,代表的是一類特殊人群的需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透過極端的方式去滿足。
柴靜問,假如這個行為是違法的,你覺得你會做嗎?
他們說,不會,這個底線堅決不能超越。
采訪完,柴靜在一篇文章上寫道:如果我們對一只貓的死亡漫不經心,我們也會同樣漫不經心低蔑視人的痛苦和生命。
但記者,不能帶著立場去審問當事人,她只能透過寫作的方式記錄自己的觀點。
3
【新聞女王】的最後一個事件,基金會兒童被挾持,當事人要求只接受文慧心的采訪。
「踩貓事件」裏,那個踩貓的女人,離開了工作的醫院,離開了家,沒人能找到她。
柴靜委托朋友轉述,「我們既不是為了譴責,也不是為了同情而來的,只是想知道是怎麽回事。」
她們還發了一條短訊,「一個人不應該一輩子背著不加解釋的汙點生活」。
兩個事件的當事人願意接受采訪,是因為他們相信眼前這位記者的公正。
追求公正的真相,而不是片面的真相,這就是新聞人應該具備的操守。
網絡配圖
踩貓的女人是個四十歲的離異媽媽,患有美尼爾症候群,受到驚嚇或情緒極激動時會暈眩。
同事說,她太可伶了,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她覺得自己的內心有病,有種病態的心理,不發泄出去的話,會崩潰的。
她說,其實我也很善良很有愛心,這件事只是欠考慮。
她在網上寫了個公開道歉信,「我不需要大家的同情,只求你們的一份理解,我是多麽可悲、可恨。」
節目播出後,女人向柴靜道謝,「非常感謝你們尊重我的感受。」
網絡配圖
柴靜寫道:她要的並不是同情,只是期望得到公正,公正就是以她的本來面目去呈現她。
所以,新聞的真相,不僅僅是報道整個事件的來源去脈,更要報道每個當事人的聲音。
【新聞女王】的劇情鏡頭,如果能更多的去呈現「公正的聲音」,去體現新聞人對職業操守的追求,相信它的評分離「神劇」亦不會太遠。
【看見】一書還采訪了許多轟動社會的新聞事件,其背後關於人性的諸多爭議,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