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學術泰鬥做顧問,羅大佑為它創作主題曲,這部紀錄片剛開播就火了

2024-01-09影視

沒想到2024剛一開年,就有一部國產記錄大片讓小愛和娃追得牽腸掛肚。

這部紀錄片野心不小,想把中國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它的制作非常精良,無論是文案還是畫面都看得出反復打磨的痕跡;背後的學術背景更是強大,不僅由中國考古泰鬥嚴文明擔任學術顧問,還有近百位考古學家組成的專業顧問團,就連學歷史的豆瓣網友都表示「挑不出錯」。

紀錄片以一個一個歷史圖景和生活片段串聯出古代生活的全貌,上到王侯將相,下到被歷史遺忘的不起眼小人物,只要能在歷史長河中找到只言片語或者生活遺跡,制作團隊就能想辦法把ta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這部劇的演員非常給力,角色眾多,沒有所謂的主角,但每一個演員都努力還原當時的人物狀態,用敬業詮釋了「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這句話。

更讓小愛驚喜的是,不少老母親都非常喜歡的胡歌也出演了一個小人物哦,不過要是為了看胡歌就不必特意追了,每個演員的戲份都很少~

△胡歌出演了絲路古道上的一位基層幹部

總導演幹超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紀錄片導演,旁白是擁有一大批粉絲的劉琮老師,音樂制作也是天花板級別,請來了華語音樂界教父級的人物——羅大佑創作主題曲,可見主創團隊的用心。

小愛非常喜歡它的英文片名【China Before China】,從中國的舊新石器時代之交講起,一直講到了秦漢大一統帝國時期,講述了中國何以成為一個富強統一的大國,也講述了中國何以成為今天的中國。

如果你還沒有選好2024年的第一部紀錄片,那我就要按頭安利這一部了,它就是讓小愛看到心潮澎湃的—— 【何以中國】


在厚重的歷史中找「彩蛋」歷史也可以很有趣


帶娃看歷史紀錄片,最怕的就是太嚴肅,娃不感興趣,也看不懂。小愛就先給大家介紹幾個有趣的點,可以先用這些小細節勾起孩子了解歷史的興趣,接著自然就漸入佳境了。


作為一部考古紀錄片,當然少不了各種出土文物, 其中有兩件陶器是真的太萌了 ,小愛專門倒回去截了圖。

△它們其實是楊官寨出土的特殊器物,來自幾千年前!


這可可愛愛的小眼睛,這生無可戀的小表情,醜萌的風格和祭祀重器的地位形成了強烈反差,在古人的祭祀儀式上看到它們,小愛搞不好會笑出聲


說起陶器,還有一個特別讓小愛驚訝的冷知識, 你知道咱大義烏8500年前就能制作出無比精美的陶器了嗎?

這造型,簡約而優雅;這線條,流暢而柔和;陶色明麗卻不炫目,主打一個低調的華麗,真不愧是義烏出品啊!


要說產品質素,江浙滬地區真的是當仁不讓。 你相信有一條獨木舟整整停了8000年,如今還能看到大體樣貌嗎?這就是浙江蕭山跨橋遺址出土的超長壽獨木舟!這個獨木舟界的老祖宗是用一整棵馬尾松制成的,制作時先用火烘烤木材表面,然後再用堅硬的石器一點點雕刻成船的模樣,至今殘長依然有5.6米之多!可見古人的工藝之精湛,選材之堅固。

咱山東朋友從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開始,就有了熱情好客的傳統。 待客的宴會上,不僅有新鮮的水果和美味的肉幹,更少不了清香的美酒,好客山東不是說說而已。


古代沒有印刷術,學子們是如何「統一教材」的呢? 雖然科技落後,但是也有不少「土辦法」。漢武帝成立了太學,之後的各任皇帝接過接力棒,將太學發揚光大,無數學子湧向洛陽求學。太學門口立著一座石碑,學子們圍著它臨摹,這就是漢代的原始教材——熹平石經。托這塊石碑的福,也讓漢代體驗了一把「交通堵塞」,由於前來臨摹的人太多了,把街道堵了個水泄不通。


再說一個有知識含量的, 咱們都背過「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詩句,但你知道這裏說的碣石究竟在哪裏嗎?

在遼寧綏中萬家鎮南邊,考古學家發現了六組相互關聯的秦漢建築遺址,其中三座靠海而建,朝向海中的「姜女石」,也許這就是當年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登臨過的碣石,這壯觀的建築群,可能就傳說中的「碣石宮」。


雖然已經過滄海桑田變遷,建築的格局依然清晰可見,依稀能分辨出昔日的廊道縵回,院落相嵌。臨碣石而東望,天懸海沸,身後是萬裏河山,想必我們也會像曹孟德一般有感而發吧!


看大歷史也看小人物


這部紀錄片拍攝了很多人物的故事,但它並沒有聚焦於王侯將相,也把鏡頭對準了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第一集【秦漢】,就從兩個普通前線士兵的家書開始,徐徐展開。

黑夫和驚是兩兄弟,他們家住安陸城。安陸城原為楚國疆土,數十年前歸了秦國,如今這裏住著大量的秦人,距離淮河邊的戰場不遠,幾乎家家戶戶有人從軍,每天都有家庭收到親人戰死沙場的訊息。黑夫和驚一家終於盼到了兩兄弟的來信,得知兩兄弟還活著的訊息,終於暫時放下心來。


這封家書,是兩千多年後,考古學家在湖北雲夢睡虎地遺址發現的,信寫在木牘上,木牘被珍重地放在木槨頭箱中,收件人就是這座墓的墓主:黑夫與驚的哥哥——衷。看到這裏,讓小愛瞬間理解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真諦。


胡歌飾演的,同樣是個小人物。

從玉門到敦煌,一路皆是茫茫赤壁,在距離敦煌六十公裏的柳格高速南邊,有一處郵驛機構——懸泉置。

這裏工作生活著30多名吏卒,負責傳遞官方文書和軍情急報,接待往來的各級官員和各方使者,嗇夫弘就是其中之一。從宣帝元康三年到元帝初元四年,整整18年的時間裏,他幾乎沒有離開過這裏。


他為都護、使者、公主、將軍、列侯們傳過無數封信,準備過無數次行程所需的馬匹與糧草。他目送新兵經過懸泉置奔赴前線,又看著他們帶著一具具棺槨返回原籍;他看著長羅侯常惠護送少主相夫來到敦煌,也看著公主和親的隊伍走過。


驛站的這扇小窗,就是歷史最忠實的記錄者。

最讓小愛感慨萬千的,是解憂公主的故事。


身為金尊玉貴的千金,她的人生際遇卻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樣繁花似錦。解憂公主是楚王劉戊的孫女,有著皇室宗親和罪臣之女的雙重身份,她成為漢朝派往烏孫的第二位公主。在此之前送去和親的細君公主剛剛客死他鄉,而且還留下了一首思鄉悲歌:「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鶴兮歸故鄉」。在這樣的背景下前往舉目無親的蠻夷之地,壓力可想而知。


但解憂公主是位堅忍有智慧的女性,她一生牢記著自己的使命,前後嫁了三位君王,一生為漢與烏孫的和平燃燒著自己的生命。在她的內心深處,從沒有一時一刻忘記故土,故鄉的一草一木,都始終在她的心中纏繞牽絆。語言可以改,生活習慣可以變,但在異域養育了三個子女之後,解憂公主唯一的心願依然是:回家。


終於,在出嫁五十多年後,古稀之年的公主踏上了返回漢室的長路,這位美麗、聰慧、勇氣超群的女子,終於完成了落葉歸根的夙願。然而她美好的青春、豐盈的韶華與華彩的歲月,都留給了異鄉的土地。


中國的歷史是男人書寫的,女性的力量經常被忽略,在這位和親公主的故事中,小愛看到了女人無法戎馬一生建功立業,也不能十年寒窗指點江山,但她們仍然以水一般柔和而持續的力量,影響著歷史的走向。

為什麽要做這樣一部考古紀錄片主創團隊如是說


【何以中國】的學術總制片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在文匯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詳細地記錄了這部紀錄片的誕生過程。


據說主創團隊曾樂觀地設想,要做【何以中國】、【何為中國】、【何謂中國】這樣一個系列,講清楚早期中國形成的過程,古代中國特有的特點,以及中國內外看待這個話題的不同視角。


但進入正式拍攝過程後,卻遠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就連拍攝過多部著名紀錄片的總導演幹超,也坦誠這是從業以來難度最大的一次拍攝。作為一部力求還原古代社會的作品,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拍攝團隊和考古學家共同完成的。


比如第一集【秦漢】中有不少騎馬的畫面,但奇怪的是,馬背上並沒有馬鞍,只有一個類似墊子的東西。這是因為馬鞍要到魏晉時期才出現,所以道具老師就參考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陶馬形象制作了「軟馬鞍」。沒有馬鞍和馬鐙,給演員的拍攝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扮演蒙恬的演員就在拍攝過程中從馬背上摔了下來。


再比如道具團隊復制了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漆木屏風,用在了趙佗的宮殿中,銅燈、熏爐等小物件也都按照出土文物的樣式進行了復原。就連照佗身上的玉佩,也是參照南越文王墓出土的組玉佩式樣制作出來的。

△圖片來源於【導演筆記:細節裏的〈何以中國〉第一集】


真正尊重考古事業,尊重歷史原貌,不惜成本不怕麻煩,才能拍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考古紀錄片。


看過這部紀錄片的小夥伴肯定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麽第一集講的是秦漢,第二集卻跳到了石器時代呢?其實這是主創團隊有意為之,因為人類文明史上,不同文化在初期的發展是非常類似的,並不為中國獨有,不太能扣得上「何以中國」這個大命題。所以幹脆就選擇了獨特的倒敘手法,開篇先講【秦漢】,然後再尋根溯源,從頭開始慢慢講起。


我們總把「中國有幾千年悠久歷史」這句話掛在口頭上,但卻未必真的了解中國文化是如何起源的,這部紀錄片正好回答了這個終極疑問。


【何以中國】一共八集,目前已經更新了【秦漢】、【搖籃】、【星鬥】、【古國】四集,每集一個小時左右,感興趣的小夥伴這周末可以追起來了。


如果你有其他類似紀錄片推薦,也歡迎給小愛留言,分享給更多老父親老母親~


播出頻道:東方衛視線上

播放平台:百視TV、優酷、愛奇藝、騰訊影片、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