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電視劇【江河之上】:為無聲的環境發聲

2024-03-24影視

電視劇【江河之上】劇照

中國首部環保司法大劇【江河之上】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隨著劇情的推進,一件件在現實中可以找到原型的案件呈現在觀眾面前。該劇以藝術的形式真實還原了中國環境司法改革的艱辛與不易。例如,環境資源審判庭成立之初面臨「無案可審」的窘境。劇中,羅遠、林海嵐和耿念三人組成環境審判合議庭後,本想擼起袖子大幹一場,無奈很長時間都沒有案件分給他們,林海嵐只好親自跑到立案庭告訴他們哪些類別案件應該交給他們辦理。這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無力感應該會讓許多參與環境審判創業階段的法官感同身受。觀眾不禁發問,現實中難道真的鮮有涉環境糾紛的案件嗎?其實不然,電視劇深層次反映的實際上正是普通民眾甚至不少法官對「環境」概念的疑惑與不解,他們並不能分清哪些案件屬於生態環境案件,哪些案件可以由環境資源審判機構進行審理。

電視劇【江河之上】劇照

誠然,1989年、2014年的環境保護法均在第二條以「概括+列舉」的方式對「環境」作出了規定,讓人們對環境保護法所要保護的物件有了一定認識,但是實踐中還是出現了對因室內裝修等引發的糾紛是屬於環境案件還是普通民事案件的爭議,這個爭議直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生態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法釋 〔2023〕5號)才得以解決。該解釋的第一條和第二條分別從正、反兩個方向明確了生態環境侵權案件的類別,彰顯了生態環境侵權的間接性、潛伏性、累積性、技術性、空間開放性等特色。也正因這些特色,才有了針對生態環境侵權案件的立案、審判、鑒定、執行「四大」難題,法律規定了一些特殊訴訟規則,如舉證責任的倒置,再如因果關系的推定,等等。與此同時,由於生態破壞行為既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汙染,還可能造成特定受害人的人身或財產損害,公益和私益往往交織在一起,當事人還會希冀依憑一個訴訟一並解決公益、私益兩大問題。劇中,在羅遠審理的第一起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中,作為原告的社會組織就想同時訴請被告對楊一木的水(魚塘)汙染侵權損害進行賠償。對此,為更加全面、有效地保護公益和私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法釋〔2015〕1號)第十條第三款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人身、財產受到損害為由申請參加訴訟的,告知其另行起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若幹規定(試行)】(法釋〔2019〕8號)第二條第一項規定:「下列情形不適用本規定:(一)因汙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人身損害、個人和集體財產損失要求賠償的」,明確了在中國環境私益救濟和環境公益救濟采取的是分別進行的模式。

電視劇【江河之上】劇照


「留得綠水和青山,江河它守護了生命,」飽含深情的歌聲在耳邊縈繞。回望過去,環境司法改革初期,首批環境法官們摸索著,前進著,堅守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頑強意誌探索出了中國特色的專門化環境審判機制。環境資源案件數量記錄著他們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留下的足跡:48.7萬件和1.26萬件分別是2013年至2017年全國各級法院審結的環境民事案件和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數;147萬件和2.3萬件分別是 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全國各級法院審結的各類環境資源一審案件數和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數。隨著生態環境侵權案件範圍的明確和環境訴訟規則的完善,人民法院將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哪有什麽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這不正是全國2813個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和眾多環境法官默默幫我們守護江河的真實寫照嗎?而在環境保護理念的潛移默化下,普通民眾逐漸認識到守護江河就是守護家園,善待江河就是善待生命,善待江河才能擁有未來!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作者:陳學敏(天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編輯:時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