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重刷【金枝欲孽】才明白,無限超越班裏鄭合惠子王梓薇演得有多差

2024-06-16影視

"聽到尓淳說天理教的暴民已經殺進後宮,玉瑩的第一反應是笑,因為她根本就不相信尓淳。"編劇組對這一場景的處理決定,暴露出【無限超越班】翻拍版註定存在諸多問題。

原著中,佘詩曼飾演的尓淳焦急萬分,語氣急迫,試圖讓黎姿飾演的玉瑩相信眼下的危機。而玉瑩卻神色自若,甚至帶著些許嘲弄的神情,根本沒將尓淳的話當回事。

兩人的這一過場戲,細膩展現了她們之間由愛生恨的復雜關系。然而在翻拍版中,導演組卻選擇刪減了大量玉瑩與孫白揚之間原有的對白,連玉瑩最終決定留在皇宮而不逃生的原因都沒有交代,令人物的行為決策顯得毫無邏輯可循。

王梓薇在這一場景中的表現也著實生硬做作。她的玉瑩行為反常、情緒起伏反差太大,明明剛剛還打算與尓淳、孫白揚一起逃生,為何下一個鏡頭就莫名其妙返回皇宮?看著她在鏡頭前無助仿徨、唯唯諾諾的反應,難免使人懷疑:剪輯在這裏是不是出了什麽大問題?從一開場,鄭合惠子和王梓薇的表現就暴露出她們對角色的把握不夠到位,以及導演對原作理解仍存疏漏之處。

這讓觀眾不禁對接下來的戲份產生了諸多疑慮,畢竟經典之作最易被人過度挑剔。要透徹理解【金枝欲孽】這出劇的精髓所在,我們必須從尓淳、玉瑩和孫白揚這個由愛生恨的三角戀說起。

一開始,尓淳與玉瑩就是明爭暗鬥的寵臣,她們在後宮之中鬥智鬥勇,卻也都深深愛著孫白揚這個風流公子。玉瑩出身權貴,是皇家嫡系子孫,自小就被寵壞了性子。

風華絕代的她對孫白揚朝思暮想,孫白揚也被她的美色惑了心神,兩人狂熱纏結不清。玉瑩驕縱慣了,做事往往只看自己的心意,對周圍的危機警告視而不見。

相比之下,尓淳的出身就渺小得多,是皇帝的一個旁系親戚,後來靠自己的機智聰穎贏得了皇帝的寵信。她對孫白揚也懷有隱秘的愛戀,卻只能在暗處凝視著他與玉瑩你儂我儂的模樣,心中滿是嫉妒和憤怒。

尓淳敏銳謹慎,能及時覺察到危機的存在。就在三人的情愛糾葛已到了決裂的臨界點時,天理教暴徒意外攻打了紫禁城。

在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中,他們的命運再度交織在一起,仿佛是天意使然,要他們在生死存亡的最後一刻徹底拋開偽裝,展現出各自內心最真摯的品性和情感。

危機來臨時,尓淳第一時間察覺到了不對勁,焦急地找到玉瑩想要說服她,但玉瑩根本不相信她的話。兩人因孫白揚而產生的齟齬,在這一刻達到了頂峰。

玉瑩的驕傲使她聽不進任何勸阻,而尓淳則是出於保護孫白揚和玉瑩的私心在苦口婆心。然而不知是出於何種原因,導演組在這出戲的高潮部份竟做出了如此生硬的剪輯安排。

原作中最為精彩的幾個戲份,在翻拍版裏都被斬盡殺絕、毀於一旦。比如在那場被火焰包圍、生死存亡的最後時刻,玉瑩與孫白揚抱在一起,原應是一段蕩氣回腸的絕唱。

然而王梓薇的玉瑩行為反常,除了無助地坐在地上,別無其他表情可循。焉栩嘉對孫白揚那番憂傷自嘲的經典台詞也是曲解本意,他咬牙切齒的演繹,令人只覺得他似乎對玉瑩懷有怨恨,而不是由衷的被動深愛。

更早一些時候,原作中佘詩曼的尓淳是如何用盡渾身解數去勸說玉瑩、去挽留孫白揚。她焦慮萬分,言辭間透露著對兩人的掛牽和不舍。

與之相對,鄭合惠子的表現卻平白無奇,對角色的理解似乎只停留在皮毛。當然,僅僅歸咎於演員是片面的。這出劇裏最精彩的幾段,都需要演員對角色有深入的把握,更需要導演具備駕馭全域的能力,平衡好人物之間的張力和火花,展現角色心理和情感的曲折變化。

很顯然,導演組在這方面做得十分糟糕,剪輯也是對原作的篡改。究其根本,恐怕是他們對原作的理解仍存在疏漏。尓淳、玉瑩和孫白揚三角戀的錯綜復雜,決不是僅從表面就能把握的。

他們身上所承載的矛盾和張力,來自於立場、出身、命運的差異,更多是一種內在的情感沖突。如此豐富的細節和層次,在翻拍版中蕩然無存。

為了彰顯出翻拍版的失敗有多大程度,不妨再回頭細賞一番原作中那些精彩的戲份。比如在尓淳前來勸說玉瑩時,黎姿的反應是多麽自然且富有層次:一開始她就是不以為然的,帶著點嘲弄的神色;但漸漸地,隨著佘詩曼的敘述,她的表情開始遊移不定,透露出一絲驚恐和動搖。

這正是她個性的誠實寫照:驕縱慣了由於世家貴胄的出身,平日裏生活在被寵愛的桃源中,根本想象不到天理教暴民真能殺進皇宮;但當事態的嚴重性一點點展露後,她的自命不凡也開始崩塌,露出那顆柔軟的內裏。

而佘詩曼的精彩在於,她將尓淳的各種情感都演繹得入木三分:焦慮、著急、無奈、憤怒,最終直抒胸臆,吐露自己對孫白揚的愛慕之情。

她的眼神,就好像一只被夾在狹縫中的兔子,渴望得到自由,卻又無計可施。這個場景正是兩個女人對男人的愛情的決裂,形成了整出戲最大的戲劇沖突。

同樣精彩的,還有孫白揚那番離別的遺作。林保怡將"孫某從來自命紅粉叢中遊刃有余,到頭來真是個大傻瓜"這句台詞,說得無比灑脫自嘲,又透著說不盡的萬分柔情。

他自己說的好:"寧願辜負天下紅顏,也要去愛一個永遠不會愛自己的人"。真不知道這樣的孫白揚到底是該羨慕,還是該可悲。

那一襲紅衣,那縷曲線,在火光的映襯下熠熠生輝。孫白揚最後註視著玉瑩離去的背影,眼底浸滿了酸楚和釋然。這一刻,仿佛世間的一切都在眨眼間永遠遺失,卻也徹底覺悟了生命短暫、愛戀虛幻的殘酷真諦。

這才是孫白揚作為一個風流公子最終的覺醒,林保怡將這一切詮釋得如痛如酥、如泣如訴。反觀翻拍版中焉栩嘉的表現,簡直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

他一亮相就板著一副正氣凜然的表情,導演似乎要將孫白揚刻意塑造成一個正人君子的形象。可這分明是與原著中孫白揚那個風流少年公子的性格相悖的。

在最後那一幕生死存亡的決絕時刻,原作中的孫白揚是在殉情與殉道之間做出選擇,最終選擇了前者。所以林保怡在詮釋那段經典台詞時,語氣自然而然地帶了一種灑脫自嘲的悲涼感。

仿佛在說:"我這個人雖然靡靡之徒,但骨子裏也不是浪子回頭,只是單純愛錯了人而已。"可焉栩嘉對這段台詞的演繹卻是咬牙切齒、怨懟之色盡現,讓人只覺得他似乎對玉瑩懷有怨恨,而不是由衷的被動式深愛。

整個人的神態也透著一股子正人君子的嚴肅,與風流公子形象渲染開了。焉栩嘉的出場就註定了他無法駕馭好這個角色。

導演對孫白揚的人物性格理解有誤區,再加上焉栩嘉個人能力有限,使得他的表現總能不自覺往另一個方向發展。同樣在這最後一幕,王梓薇的反應也是無兒有奶。

按理說玉瑩已是孤註一擲、身陷絕境,原著中黎姿把這種決絕表現得行雲流水、泰然自若。可王梓薇卻不停躲閃、退縮,甚至一度躲到了簾子後面,整個人的神態就像受驚的小白兔,與玉瑩驕縱不可一世的個性背道而馳。

導演對人物的把控能力確實是一大問題,可更重要的恐怕是他們對整部原作的理解都還存在相當大的疏漏。否則也不會對經典的劇情和台詞做出如此多的曲解和修改,把全劇的精髓意義都給破壞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