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柯汶利真實社會事件改編【默殺】:警惕「集體沈默」引發「嘩變」

2024-07-07影視

上一秒霸淩別人,下一秒就被錘殺——這驚場景絕不僅僅是柯汶利在【默殺】劇中呈現給觀眾的需要,更是柯汶利對真實社會事件改編 ,表達集體沈默導致「嘩變」的無聲吶喊。

【默殺】創作靈感來自柯汶利在台北讀研時,在新聞中看到一則關於女孩遇害的報道。 當時校園霸淩,周圍有人明確聽到女孩呼救,但集體選擇沈默,沒人出來制止,導致少女被行兇致死。被害者母親在女兒遲遲未歸去調取監控,發現女兒早已回小區。被害者母親挨家挨戶去敲門詢問,在鄰居們的視若無睹中,決定「掃樓入戶」尋找女兒,發現自己女兒屍體被裹在垃圾袋,丟在床底下。震驚與悲憤觸動人心,令人發寒。案發時,響動巨大,鄰居們卻選擇了沈默,沒有人出來制止,沒人電話報警,任由悲劇發生,卻不伸手援助。集體「默殺」行為讓柯汶利大受觸動:「原來沈默是可以殺人的。 」兇手之外,選擇旁觀的「沈默者」同樣成為了案件的共謀。

大為觸動的柯汶利開始創作【默殺】劇本,希望用藝術作品為情緒找到出口。電影故事以從普通人走向惡魔的心路歷程 為主線,在學校內發生女學生失蹤事件時集體選擇沈默中展開,並引發校園霸淩、家暴、性侵、謀殺等連鎖效應 。【默殺】主題明確,說的是沈默引起「殺人」。犯罪的元兇固然可怕,但是沈默者更可怕。

「誰敢再霸淩?」,施暴者遭遇極端報復,全員慘死收場,私刑復仇超越了法律的邊界?以暴制暴絕非電影「正義」,但如何解決霸淩問題?【默殺】在劇情中為觀眾呈現報復的快感,也寫實「默殺」。在片末,林在福指認埋屍花圃犯罪現場時,面對墻倒眾人推時的唾罵,大為失望的林在福,知道沒有人關心林在福暴者的動機緣由 ,選擇跳樓救贖,以無聲反抗社會的漠視。

柯汶利拍攝«默殺»的視角獨特,手法也很細膩。劇情大反轉時,想讓觀眾關註挖掘施暴者背後行為動機 ,或許他們也曾遭遇不為人知的施暴,或許它們行為的背後是家庭壓力、生活環境、價值扭曲、利益瓜葛引發的。復雜性的終究還是人性,以暴制暴絕非「罪有應得」,是對社會環境的無聲控訴 。這種極端的「正義」是否過於激進,是否會引發新的暴力迴圈,是極具爭議的話題,挑戰著公眾認知邊界。

比魯迅筆下的「看客」更可怕的是「默殺」 。魯迅先生在【藥】中描摹圍觀砍頭場面的觀眾表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社會「看客」心態。而柯汶利把「看客」心態和社會後果刻畫更加入木三分,在【默殺】中詮釋著有一種謀殺叫沈默,那些「冷漠」「麻木不仁」的「看客」終將引發一系列的施暴與復仇 ,這種犀利的筆觸,將沖突不斷上升,推動著劇情走向高潮,也使得影片呈現出哲學思考,警示社會要敢於發聲、勇於挺聲而出、用好法律武器,才能真正終結霸淩的噩夢,守護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