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怎麽拍才能讓觀眾共鳴?

2024-01-05影視

【生存之民工】的故事發生在吉林松原的一間工棚,導演管虎和主演們與40多位民工兄弟同吃同住整整兩個月,這段經歷不僅令原有的劇本徹底顛覆,還深刻改變了導演團隊對民工的認知。

管虎直言:「完全是扯淡!」這不是無謂的否定,而是對之前對民工群體的片面認知的反思。在與民工們真實相處後,導演們才恍然發現,這個群體的生活遠比表面所見更加多彩。

在與民工兄弟們的日常交往中,管虎不得不承認自己之前對民工的印象實屬膚淺:「我們總覺得民工很臟,實際上他們非常註重衛生,每天都會洗澡。我們認為他們文化水平低,但他們上網用手機,和我們並沒有太大區別。」 這種觀念的顛覆催生了對劇本的重新審視。

傳統劇本偏向於強調戲劇性的沖突,更傾向於創造出理想中的民工偶像。但透過真實接觸,導演們重新構思了五個主要人物的故事線。結合社會關註的農民工討薪等事件,故事變得更加復雜,更真實。

【生存之民工】不僅僅是對民工的一次關註和同情的表達,更是一場對社會對民工刻板印象的正視。劇中還客觀呈現了這個群體記憶體在的問題,如犯罪、小格局和性壓抑。管虎強調,該劇的目標是讓觀眾真正融入民工的生活,而非被動地接受資訊。

與此同時,管虎的另一部力作【外鄉人】同樣聚焦社會現實。劇中人物來自四面八方,各自攜帶著夢想和壓力,他們在上海南潯街134號相遇,共同經歷十年的社會變遷,為自我實作和夢想努力拼搏。

然而,【生存之民工】播出後,一些觀眾提出批評。有人認為結尾匆忙,未清晰表達民工在工作一年後是否拿到薪金。對此,管虎強調劇中註重的是民工的生命力和生存過程,而非結果。這也與【偷單車的人】強調過程而非結果的創作理念相契合。

另一觀點認為,【生存之民工】過於強調了民工善良樸實的一面,未充分展現他們素質低下和對社會的破壞性。管虎回應:「我拍的不是紀錄片,表現的真實是相對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增加表現素質低下、破壞性的一面,那該劇的文化品位就會打折。」

在現實主義創作中,管虎以妥協的態度來平衡表現真實性和觀眾接受度。這種妥協也是對現實主義創作的一種客觀實作。在現實主義電影中,真實性常常在劇情片和紀錄片的邊緣徘徊。導演們需要在創作中找到平衡,以展現社會的真實和多樣性,引發觀眾的思考與共鳴。

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不僅僅是對社會的觀察,更是對生活的深刻思考。在【生存之民工】和【外鄉人】中,管虎透過真實自然的拍攝手法和深刻的人物刻畫,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更為真實的社會畫面。在現實主義創作的道路上,導演們需要面對各種挑戰,但正是這些挑戰使得他們的作品更具深度和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