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關於【玫瑰的故事】的種種爭議,編劇李瀟都回應了

2024-06-29影視

【原著遺韻與當代詮釋:編劇李瀟談【玫瑰的故事】改編歷程】

改編經典文學作品向來是一件充滿挑戰的事情。如何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同時,又賦予作品新的時代內涵,讓它 modern 且引人共鳴,一直是編劇需要謹慎權衡的問題。近期熱播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便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案例。

劇作改編自著名作家亦舒同名小說,該小說塑造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女性形象"黃玫瑰",開創了七八十年代香港文學的一個新紀元。而電視劇版則將故事背景置於新世紀初的北京,並對人物性格、情節走向等做出了大幅調整。編劇李瀟在接受訪談時談到,這一改編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平衡原作特色和當下敘事需求中進行的一系列權衡。

有人認為電視劇【玫瑰的故事】"失去了亦舒小說的味道",也有人認為主角黃亦玫被塑造得過於理想化。究竟編劇團隊是如何看待這些爭議,又是如何在改編的過程中權衡取舍的呢?對於創作者而言,如何在面臨改編限制的情況下,實作作品的當代化轉型,這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一、接受亦舒遺產,開啟新的改編之路

改編經典作品或許是編劇最富挑戰的工作之一。一方面需要尊重原作的文化價值和情感內核,不能全然背離原作的特色;另一方面又需要因應當下的審美趨勢和敘事需求,讓改編作品具有現代性和廣泛共鳴。這無疑是一項需要編劇精心權衡的創作工程。

對於【玫瑰的故事】這個專案,編劇李瀟表示自己非常珍惜這次改編機會,"我覺得這主要是因為亦舒對女性的刻畫非常出色,她所傳達的價值觀和對女性的塑造方式在七八十年代是非常前衛的。恰逢我們這個時代特別強調女性主義的創作,我們在尋找經典文學作品中值得改編的女性角色和作品。"

事實上,亦舒的小說作品一直以來都為改編相關的話語和討論所關註。她筆下的女性角色往往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氣質和品格,被視為是七八十年代香港文學的重要標簽。在改編亦舒小說時,編劇往往需要在尊重原作特色與開拓新途徑之間尋找平衡點。

在談及【玫瑰的故事】改編時,李瀟提到亦舒本人對此並沒有過多的幹涉,"亦舒筆本人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作者,她的生活和個性都非常鮮明,從不參與采訪,對於自己的小說被改編成各種形式也持開放態度,給予了我們極大的自由度。既然原創作者都這麽開放,我們為什麽還要束縛住自己的手腳?"

這種包容與支持的態度,讓編劇團隊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放開手腳,在保留原作特色的基礎上,嘗試進行更大振幅的改編創新。正如李瀟所言,"亦舒的作品之所以出色,是因為她總是提供一個很好的題材視角。有了這本小說作為基礎,作為編劇,我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去創作一個傳奇的女性角色,將我的一些想要表達的東西融入到這個人物身上。"

二、女性主義視角下的"精神貴族"塑造

在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編劇團隊將主角黃亦玫的家庭背景設定為北京高校教師家庭,並賦予她一系列標簽,如外表出眾、精神高尚、事業有成等,試圖塑造一個傳奇般的女性形象。這一設計引發了一些爭議,有觀眾覺得黃亦玫被過度理想化,脫離現實。

對此,編劇李瀟解釋道,"在塑造這個角色時,我們首先需要為這個女主角確定一個基調。原著中描述她來自一個非常富有的家庭,她哥哥也是城中名少。但這種設定在大陸顯得不太現實,即便放在上海,也感覺不夠真實。"

為了讓這一女性形象更貼近當下的社會生活,編劇團隊將其設定為來自北京高校教師家庭,這樣既展現了一定的家庭背景,又與中國當前城市知識分子階層的生活狀態相呼應。李瀟認為,"我們更希望她像是北京學院派大院裏走出來的精神貴族,塑造一個在精神和教育上都受到良好培養的女孩。"

這種"精神貴族"的設定,也反映了編劇團隊在創作中所持的女性主義視角。李瀟表示,亦舒筆下的女性角色往往具有這樣的特點:"她們獨立自由,雖然愛財,但更重視精神層面的追求。沒有一個亦舒女郎會因為愛錢而降低自己的精神追求。"

而在電視劇中,編劇賦予了黃亦玫更多"精神貴族"的特質,"比如就說一點,她作為一個女性,非常有擔當,不會推卸責任。與莊國棟分手後,她能夠反省自己,她認為,如果當時要求對方將她或感情放在首位,這本身也是一種自私。這種分手後依然能保持清醒認知的能力是非常寶貴的,這是當下許多人所缺乏的。"

這種對女性內心世界的刻畫,無疑增強了黃亦玫這一角色的獨特氣質,也進一步凸顯了編劇團隊在當代女性主義語境下的創作立場。

三、觀照人性深層,挖掘角色內在潛能

在對黃亦玫的刻畫上,編劇團隊也嘗試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的詮釋。從李瀟的角度來看,原著中的黃玫瑰並非一個單純的女性形象,反而更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周圍男性角色的內心世界。

"我想提出一個可能有些大膽的推測,我並不認為【玫瑰的故事】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女人的故事,反而我認為它在講述圍繞黃玫瑰的這群男人的故事。黃玫瑰更像是一面鏡子,亦舒並不是真的想寫她,而是透過她來反映周圍的男人們,包括她的哥哥、歷任男友、對她愛慕的人,甚至是因為她而幾乎反目的兄弟。她創造這個角色是為了揭示他們的「嘴臉」,展現他們的狀態。"

這種觀點頗具啟發性。將黃玫瑰視為一個能夠映照男性內心的鏡子,恰恰也呼應了亦舒小說中所呈現的女性形象特征。正如李瀟所指出的,"在小說中,黃振華曾說,他的妹妹黃玫瑰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這樣的話在小說中有很多,你能感受到黃振華雖然疼愛他的妹妹,但內心深處又充滿了對她的否定,這種矛盾恰恰反映了人性的復雜。每個男人似乎都不了解黃玫瑰,都看不透她,但每個男人又都瘋狂地愛著她。"

這種將女性角色作為挖掘男性內心世界的切入點,無疑為編劇團隊在改編中提供了新的視角。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發掘了黃亦玫這一人物的內在潛能,塑造了一個集外表美麗、內心堅韌於一體的傳奇女性形象。

正如李瀟所言,"我不敢斷言這樣的人不存在,但確實非常少有。我們幾乎把所有能想象到的美好詞匯、素養和品質都賦予了黃亦玫。"她不僅外表出眾,在性格、事業、情感等方面也展現出非凡的氣質和擔當。這一設計雖然可能有些理想化,但卻契合了編劇團隊想要創造一個"傳奇般的女性形象"的創作訴求。

四、兼顧現實關懷,增強故事的落地感

但同時,編劇團隊也沒有完全舍棄現實主義的創作視角。在塑造黃亦玫這樣一個"精神貴族"女性形象時,他們也試圖給予其一些更貼近現實生活的特質。

比如,在黃亦玫的感情經歷中,編劇團隊刻意設計了一些挫折和痛苦,讓這個看似完美的女性形象也會遭受情感上的打擊和困擾。李瀟說:"即使作為一個主體性非常強的女性,即使她頭腦清晰、情商很高,但在感情上她依然會受傷。甚至她是主動去承受傷害的,因為她熱烈地愛著生活。人活在世上,只要你付出感情,只要你敞開懷抱接納一個人,結果好壞的可能就是一半一半。"

這種對情感真實性的把握,使得黃亦玫這一理想化形象也具備一定的現實感和代入感。觀眾在欣賞她的美好品質時,也能感受到她作為一個普通人在感情世界中的掙紮和成長。

在處理家庭背景設定時,編劇團隊也盡量貼近當下社會現實。將黃亦玫設定為北京高校教師家庭出身,正是為了讓這個角色更好地融入當代城市生活。李瀟解釋說:"在大陸顯得不太現實,即便放在上海,也感覺不夠真實。我作為一個北方人,自千禧年以來已經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我對這座城市有著深厚的感情和了解。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優勢。"

這種兼顧理想與現實的創作方式,使得電視劇【玫瑰的故事】在保留原作魅力的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現實感和廣泛共鳴。即便有觀眾認為黃亦玫被塑造得過於完美,但編劇團隊在人物性格、情節設計等方面,也盡量補充了一些更接地氣的元素,以增強作品的落地性。

五、堅持創新突破,開拓改編新境界

改編經典作品,無疑是一項高度挑戰性的創作實踐。一方面需要尊重原作內核,另一方面又要回應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力求在保留經典特質的同時,賦予作品以新的魅力。

對於編劇李瀟而言,面對這一問題,她選擇了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正如她所言,"既然原創作者都這麽開放,我們為什麽還要束縛住自己的手腳?"這種勇於創新突破的姿態,為編劇團隊在改編過程中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在保留亦舒小說特色的前提下,編劇團隊主動賦予作品以新的時代內涵。他們將故事背景置於新世紀初的北京,並透過對人物性格、情節情感等方面的大幅調整,塑造出一個更貼近當下社會生活的女性形象。

這種創新性的嘗試,不僅讓改編作品更好地契合了當代觀眾的審美期待,也為經典改編開拓了新的思路。正如李瀟所說,"有了這本小說作為基礎,作為編劇,我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去創作一個傳奇的女性角色,將我的一些想要表達的東西融入到這個人物身上。"

當代改編作品往往更追求對原著的創造性詮釋,而不是簡單的復制模仿。編劇李瀟及其團隊的做法,為這一趨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他們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探索,在保留經典魅力的同時,也為作品註入了新的時代氣質和文化價值。

這種在改編中堅持創新突破的態度,無疑為經典文學改編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標桿。作為編劇,李瀟意識到自己肩負著傳承文化遺產、回應時代需求的雙重責任。她說:"我們在創作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謙遜的態度,努力去理解原作,去感受原作的精神價值。但同時,我們也要有自己的見解和立場,為改編作品註入新的思想和活力。"

正是這種在保持原作精神與開拓新局的平衡中推進創新的方式,讓改編的【玫瑰的故事】不僅保留了亦舒小說的經典魅力,也贏得了廣泛關註和好評。這無疑為未來經典文學改編工作提供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

總之,編劇李瀟及其創作團隊在改編【玫瑰的故事】的過程中,堅持開放創新的態度,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大膽發揮想象力,賦予作品以全新的時代特質。這種兼顧經典特色與現代詮釋的做法,不僅讓改編作品更好地契合了當下觀眾的審美偏好,也為經典文學改編開拓了新的可能性。在當下這個註重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李瀟的這種改編思路,必將為更多的改編創作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