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金像獎贏家卻票房慘淡,社會題材電影【白日之下】,叫好不叫座?

2024-04-19影視

當一家福利院的黑暗被揭露,卻能輕易地喬裝換面;當一個罪犯的罪行明明白白,卻依舊逍遙法外;當一位記者深入調查,只為發現真相在人們心中留存的時間竟如此短暫——這是【白日之下】給我們的沈重新開機示,也是源自現實生活的沈痛縮影。

2014年,香港「康橋之家」發生的不幸,直到2024年才在法律的長河中得到了遲來的正義。而電影與現實的互文,讓那些無聲的苦難得以發聲,盡管微弱,卻不容忽視。正如影片中的反派所言,這些被遺棄的靈魂,似乎已被社會拋棄至無底深淵。

【白日之下】以其直擊心靈的震撼和深刻的社會批判,贏得了金像獎三項殊榮,被譽為港版【熔爐】。然而,它在內地的票房表現卻不盡人意,五天僅收757.8萬元。這背後,是社會題材電影面臨的普遍困境:沈重的主題、缺乏娛樂性、高觀影門檻,使得它們往往難以觸及大眾的心弦。

這類電影,如【我不是藥神】、【少年的你】等,雖然揭示了社會的痛點,卻在票房上難以與商業大片抗衡。那麽,如何在深刻的社會命題與電影的商業內容間找到平衡點,成為破圈的關鍵。

【白日之下】聚焦了老齡化和殘疾人困境兩大社會問題。每個人都將面臨老去的一天,而當這一天來臨,我們是否也只能成為社會的「包袱」?電影中,水的意象成為老年人困境的象征:海浪的淹沒、護工的沖洗、露天平台的洗禮,無不對映出社會的冷漠與不公。

導演勇敢地將鏡頭對準了這些弱勢群體的傷痛,讓我們不得不正視他們的無聲吶喊。然而,真相的揭露並不總能帶來即時的正義。新聞的雙刃性,讓揭露真相的記者承受著誤解和理想的破滅。

【我不是藥神】的成功告訴我們,即使是最沈重的話題,也能以喜劇的形式觸達人心,贏得商業上的成功。它不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更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成為了社會題材電影的典範。

【白日之下】這樣的社會題材電影,要想在商業上取得成功,不僅需要深刻地揭示問題,更需巧妙地呈現故事,讓觀眾在感動中思考,在笑聲中覺醒。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電影真正走向大眾,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

(個人觀點,如有與實際不符言論,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