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好萊塢又來撈錢?火遍全球半世紀經典被毀,中國觀眾這次不買賬了

2024-05-21影視

還記得13年前,初看【猩球崛起】時的震撼。

當那個叫凱撒的猩猩,突然從口中蹦出了那句「no」的時候,Sir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那是被奴役者的終極反抗。

因為這種反抗,Sir一直對這個系列抱有好感。

只是沒想到。

緊接著,這個系列就逐漸走向了衰落,從第一部的8.2分,到了最新第四部的6.4分,【猩球崛起】一部比一部口碑差。

甚至於這次的票房,也將將過億。

△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截至5月19日22:30

可惜嗎?

至少在Sir這裏,是覺得可惜的。

畢竟這個系列啊。

所想講的故事,遠不止一個猩猩的成長史那麽簡單

猩球崛起4:新世界

Kingdom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01

單薄的猩猩

開宗明義:【猩球崛起4】不值得花錢去看。

哪怕是想去看最新的動捕技術,想看大場面的觀眾,Sir都不推薦入場。

原因很簡單。

即便以爆米花而論,它也不「好看」。

沒錯,外表上來看,【猩球崛起4】依舊很「漂亮」。

無論是大方向上的廢土美學

主角猩猩諾亞出發的叢林,蒼天大樹呈現出怪異的塔的形狀,大概因為多年前這裏曾經是高樓大廈。

還是細部的毛發與光影

開篇一場掏鳥蛋的動作戲,是特效猩猩動作、表情與跟鏡頭靈活的技術秀。

你不會覺得這是特效做出來的。

反而會不自覺地產生錯覺:這大概就是真人套著猩猩外套,在實景裏演出來的?

這是好萊塢特效水準的牛逼之處。

但問題是。

再「真」的特效,如果沒有一個及格的劇情,也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請您欣賞】。

看看風景可以。

但看兩個半小時的風景,至少Sir是吃不消。

一個詞:困。

這一部【猩球崛起】說的是前任主角凱撒死後幾百年的故事。

相當於是重開了個副本。

它與前作有那麽一點點的關聯,但不大。

這本是好事,畢竟,全新的故事全新的時代,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敘事空間。

只是沒想到。

呈現出來的結果卻是,它把宮崎駿變成了迪士尼,居然走到了「少年成長」那一套老掉牙的敘事模版裏去了

主角猩猩諾亞作為族長的兒子,性格柔弱,不被承認,年輕氣盛卻膽識一般。

直到一次蒙面猿族的突襲,長老與戰士們被殺而其他人被俘虜成為勞動力。

諾亞終於覺醒,和凱撒崇拜者老猩猩拉卡、城府深的人類女孩梅組隊,開始了一段消滅蒙面猿暴政、世界屬於馴鷹族的反抗行動。

怎麽說,這種為了爹的認可、為了領域自主權反抗暴君的結構真的太過常見,我好似在看猩猩們演繹的一場「封神」。

而且是合家歡的那種。

△ 少年王的標配:即使是猩猩,也要騎馬踏過原野和禁地

只是俗套嗎?

也不。

這一部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故事裏的猩猩們,人設和動機轉變都太過標簽化。

以至於就算用封神來比喻,故事裏的角色也遜色不少。

比如猩猩「姬發」(諾亞),過於偉光正。

獲得勇氣和金烏承認的方式幾乎都是透過發表【我的族群信仰】的演講,如果猩猩中能夠評出一個政委,那諾亞可以摘得桂冠。

或者反派「紂王」(猩猩塞撒)。

簡直是是蠻力入腦的無趣反派,甚至沒有妖孽和玩弄人心的點。

如果說前作的凱撒猩猩是像人、又偶爾有些高於人類的光芒,那麽這部【猩球崛起4】則一下子前進演化成了單薄的紙片猩猩,屬實是敘事厚度被二向箔擊中了。

以至於看到最後Sir都不明白。

不是說好萊塢有制片人制度嗎,這麽俗套又單薄的劇本到底是怎麽透過拍攝的?

難道,AI真的占領好萊塢了?

02

危險的人性

當然,電影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說,在當下的環境裏,它也試圖觸摸到一層反思。

是的。

表面上,電影說的是猩猩之間的族群戰爭。

可事實上。

本作依舊鋪設了一條值得咂摸的暗線

人類。

影片在嘗試著發問:

當人類成為被凝視和奴役的物件時,他們會為了爭奪自己文明的話語權誘發多少獸性?

什麽意思?

有人覺得電影的反派是猩猩,但忽略了的是,在這個故事裏,其實那個共同完成任務的人類主角梅,也是某種程度上的「反派」

電影中的人類,一開始就是以「獸」的形態出現在眼前的,電影用聲畫來表現了猩猩視角下的「啞口族」。

由於近乎滅絕人類的流感病毒肆虐,人類智商退化,也喪失了語言能力,他們成為猩猩口中「比豬還要下賤,只能撿垃圾吃」的低等族群。

而諾亞和拉卡撿到人類女孩梅的時候,梅鬧出動靜時,音效配的,卻是野獸嘶吼的畫外音。

這說明了什麽?

對於猩猩來說,人類,此時才是真正的野獸。

【猩球崛起4】有意思的地方也正在這裏:

故事中的猩猩,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反射著人類文明被自然吞噬以後,折射出來的不同的人性面向。

於是。

隨著影片真相的揭露,主角猩猩諾亞對人類的看法轉變,經歷了從俯視到平視,再到隱隱的敵視三個過程。

一開始,猩猩排斥人類的氣味。

臟汙,血腥,沾著人類氣味的布料比本尊更早作為人類的線索出現在電影中。

後來。

諾亞和梅經歷了關鍵的一幕,在月光下人類遺棄的天文望遠鏡中張望,因為看見了不可名狀的未知而落淚。

這種對於前進演化、探求的渴望,讓猩猩與人產生了共情,猩猩相信人類身上也有被啟蒙的文明之光。

但越往後,越凸顯人類虛偽的一面。

當諾亞遞出信任的橄欖枝時,人類卻沒有同等交付。

為什麽?

因為梅身上,始終保有著「曾經的世界之主」的強大自我意識。

她用緘默和隱瞞把自己包裝得無害,但,等到了昔日的科技堡壘中,一種隱隱的、對猩猩同伴進行話語權的掠奪就展開了。

一個例子。

她在堡壘裏的探索時,你會發現她異常遊刃有余,但問題是,她的猩猩同伴呢?

他們在這個新世界惶恐不堪、戰戰兢兢。

而梅。

卻一直沒有回頭。

所以你看。

電影中的人類,似乎在反復踏入同一條名為「自私」的河流。

前作中,是人類對科技的濫用引發了這場滅絕災難,但是在本部中,對科技的執迷依舊是人類一意孤行的根本。

他們自我迷戀。

他們對「非我族類」用完即棄。

他們始終保存著「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

而在這樣的對比之下,到底誰更像人?誰又更像獸?這些界限模糊的摩擦,似乎成了電影最終可以咂摸的點。

03

曾經的拓荒者

是的,「猩球」系列之所以幾十年來一直在科幻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並非是因為那些虛構的大場面,也不是因為有多麽了不起的特效,而在於

它一直在以猩猩的視角,反思人類。

舉例來說。

早在60年代的【人猿星球】,就已經把「反思」當做了核心,縱使當時只能用粗糙的化妝技術和單一的海島場景去還原「猩球」,但那完善的猩球小社會也給了當時的觀眾足夠的震撼。

尤其是最後一幕大揭秘。

艦長跑回宇宙飛船,企圖回歸地球,卻發現一座巨大的自由女神像臥在海邊

原來,所謂的異星是被人類一味的征伐暴力所摧毀的家園。

艦長徹底絕望,他跪倒發出詰問:「你們把地球變成了什麽模樣?」

而這種犀利的詰問情緒也蔓延到了續集。

新主角領悟到原來無論是人類還是猿類,世界的爭鬥與狹隘都是一成不變,最終按下了讓地球淪陷的按鈕。

60-70年代,冷戰情緒蔓延,身處核威懾之下的知識分子將自己對人類社會的觀察用寓言的方式做出警醒。

當時BE結局就像無解的政治難題一樣,帶著對文明信仰轟然倒塌的慘烈。

而最新的一部呢?

沒錯,如前所述,它也有反思。

可礙於迪士尼般的劇本,它所做的反思往往只是蜻蜓點水。

比如,如何對待「非我族類」這件事。

可以註意一個細節。

當人類群體出現在水邊的時候,最先出現的動物是斑馬,這是一種以「融合」為特質的生物。

電影的表達似乎也在於此。

就像電影中的「壞猩猩」是采取傳統的以暴制暴奴隸制的蒙面猿,真正能夠最終掌握權力的好猩猩,是本身就致力於兩個種族共存與平衡的馴鷹族。

它試圖在說,只有和平與融合才能迎來更美好的明天。

沒錯。

很政治正確,似乎也沒有什麽好批評的。

可問題是。

這樣政治正確的融合理念,是否又與前面提到的,對於人類自私的刻畫產生了沖突?

而同時。

當這樣的融合理念只存在於一種道理式的「宣講」時,試問,又有誰真的能夠感同身受,並坦然接受呢?

人們甚至會詰問。

既然人類如此自私自利,猩猩又為何要千方百計地原諒和接納他們,並與之融合?

這是不是又是另一種的「人類中心主義」思維?

所以說啊。

真正趕客的其實並不全是一個俗套的故事。

我們所失望的。

更多地因為它囫圇吞棗般地照搬一些流行的經驗與表達,以至於,哪怕是自相矛盾也不自知。

這是創作上的敷衍。

當然。

你可以說時代不同了,這樣的做法只不過是順應當下罷了。

就像【人猿星球】展示的一次次世界觀的重新整理,對社會的犀利諷刺,那時候,科幻電影的態勢也是不斷用高概念重新整理自我,進行開拓的。

而【猩球崛起】前三部變成了一個傳統的英雄史詩的架構,但那時,傳統的英雄價值觀仍舊能鼓舞人們、足夠可信。

而到了如今。

在這個意義缺失,只剩旗幟的輿論環境裏,【猩球崛起4】如同現實一樣,故事的分量,也只能被流行的口號所替代了。

但Sir還是很可惜。

畢竟,我們這一代觀眾會始終記得,一段傳奇,應該是從自我反思、積極向外的勇氣開始的。

就像諾亞走出禁地的洞穴。

這需要走出種族壁壘、挑戰自我認知,才能走向更大的世界。

而不是說。

去順應所謂的某些時代潮流,做一些「正確」的事。

當「反思」的環境逐漸消失。

所謂回歸。

恐怕也只能是停留在歷史的洞穴前,自我感動罷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就是塗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