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喀秋莎」有多厲害?誌願軍老兵:一輪齊射,美軍陣地基本無活物

2024-02-26軍事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田卡

編輯|t

引言

抗美援朝戰爭,誌願軍在軍事裝備方面整體來說是要弱於聯合國軍的。但是,也並不代表誌願軍就沒有與之抗衡的武器。

其中,就有一種名為 「喀秋莎」 的火箭炮,曾打得聯合國軍落荒而逃,甚至一度讓聯合國軍以為誌願軍們往他們陣地上悄悄投放了一顆「原子炮」。

「喀秋莎」是怎樣來的?為何美軍以為這是「原子炮」?

(原子炮的轟擊威力)

一、「喀秋莎」出場

上甘嶺戰役,可以說是抗美援朝戰爭中一場重型武器的「巔峰對決」。

眾所周知,誌願軍在整體的軍事實力上,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相比,沒什麽太大優勢。在抗美援朝中,誌願軍就因為重型武器的缺乏,曾造成過大量的傷亡。

於是1952年,坑道作戰也相繼推出。這種作戰的好處就是可以躲避敵人普通的轟炸, 當敵人開始轟炸時,誌願軍就迅速撤入坑道內。等到敵人轟炸結束,誌願軍再對敵人進行突襲。

在上甘嶺戰役中,誌願軍的這一打法可以說是擾得敵軍連晚上睡覺都睡得不安穩。別的不說,就說 在10月21日往後的那一周裏,誌願軍就曾在晚上襲擊美軍158次之多。

(誌願軍機槍手在坑道內作戰)

論防禦,誌願軍的實力沒話說。但是對於坑道作戰,美國也拿出了應對之策,那就是投入大量的「底牌」,大口徑重炮、空軍、裝甲部隊加大火力,齊齊上陣。

當然了,美軍會在坑道作戰中這麽舍得下血本,也是因為當時的戰況已經到了關鍵的時候, 美軍想要借上甘嶺戰役來扭轉局面,進行最後一次大規模翻盤。

只是,美軍有著這樣的打算,誌願軍又豈會不知?

尤其是 在美軍直接調動出300多門重型火炮 ,就為了贏得上甘嶺戰役時,美軍的目的已經明晃晃的表現了出來,這哪是單純的想「贏」,這分明是想要來一次大決戰。

(美軍的炮兵矯正機)

嚴峻的形式之下,誌願軍襲擊的機會越來越少、而身處坑道內需要經常補充物資的誌願軍也常常陷入被動狀態。

對誌願軍來說,這種現象必須得解決,一分鐘都拖不得,於是沒多久, 「喀秋莎」出場了!

「喀秋莎」是蘇聯生產的一種代號為BM-13的火箭炮 。這種自行火箭炮的歷史可以追尋至「十月革命」時期。

「十月革命」成功後,白俄人紛紛外逃,留下來的部份「白軍」還在做著頑強的抵抗,並時不時對勝利方的「紅軍」進行騷擾襲擊。

(蘇聯使用「喀秋莎」)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紅軍」的火箭專家便研制出了一種可以放在卡車上利於行動,又可以隨時發射的火箭彈。

蘇聯成立之後,關於「移動式」火箭彈的研究也一直在持續。在1928年, 蘇聯就曾研發出空投的火箭彈,可以在距離高空400米的距離對敵軍進行轟擊。

經過多番研發與改造後,到二戰初期,升級版的火箭彈投入到了日軍的對戰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但是,這對於蘇聯來說,火箭彈發射過程中力量不夠集中,效果還是不夠好。於是,蘇聯從從力量的角度出發、配合上卡車的裝置,在研究了一段時間後, 「喀秋莎」火箭炮終於誕生了。

(「喀秋莎」火箭炮)

二、這難道是「原子炮」?

「喀秋莎」火箭炮被安裝在卡車上,內有8根鋼軌,可發射16枚火箭彈。最為喜人的是, 「喀秋莎」不僅發射時間極短,而且射程已經達到了8500米。

8500米的射程,放在當時來說,可以說是逆天的存在。在二戰中蘇聯與德軍對戰時,蘇聯就曾將「喀秋莎」火箭炮開到了戰場上,一度成為德軍的「噩夢」。

一來,因為「喀秋莎」火箭炮的研發極為保密,對很多國家來說,他們並不知道蘇聯出現了這麽厲害的武器;二來, 就是「喀秋莎」在發射的時候除了速度快威力猛,還伴隨著強烈的火光 ;最後則是「喀秋莎」的特性:一炮之後就了無蹤影。

對於德國來說,「喀秋莎」是神秘的,也是讓他們心生畏懼的。正因如此, 在重型武器火拼的過程中,「喀秋莎」的作用就越顯得不凡。

(「喀秋莎」火箭炮)

因此,在抗美戰場上,本就有著蘇聯援助的誌願軍,在遇到敵人準備來場重型武器的「巔峰對決」時,上甘嶺戰役的將領秦基偉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那神秘的「喀秋莎」火箭炮。

在經過申請過後, 「喀秋莎」火箭炮悄無聲息的抵達了北韓戰場。

為了能夠起到最大的效果,「喀秋莎」火箭炮在抵達北韓戰場後並沒有馬上投入使用,而是被秘密的存放到了山洞中,嚴加看守。

「喀秋莎」火箭炮雖然足夠厲害,但是要想達到最好的效果,還得是「出其不意」才行。

這一點其實也是利用了「喀秋莎」火箭炮「打完就跑」的特性。運用得當的話,不僅可以重創敵人,而且還能擾亂敵方軍心。

(火箭炮同時發射)

畢竟說白了,好端端的打著戰,突然從天而降一個火箭彈,甚至還不知道這火箭彈是從哪裏發出來,這擱誰都會覺得恐懼吧。

但是,對敵軍來說,他們要承受的遠不止於此。

當誌願軍瞄準時機,將「喀秋莎」火箭炮推上戰場後,在全力發射的那一刻,敵人看到的只有耀眼的火光以及恐怖的火力。 一些老兵後來回憶,等到火力消失後,敵方的陣地幾乎全軍覆沒,無一活物。

等到敵軍派出偵察機想要來進行偵察誌願軍究竟使用了何種武器時,「喀秋莎」火箭炮早已在配置的卡車底盤驅動下,瀟灑的離開了發射地。這時候, 哪怕是敵軍想要消滅誌願軍的重火力,也找不到目標到底在哪兒。

(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的神秘出現、又神秘消失,給美軍帶去的重大傷亡一度讓他們覺得誌願軍是不是偷偷使用了「原子炮」 。由此可見,「喀秋莎」對美軍造成的震撼有多麽的強烈。

結語

上甘嶺戰役的重型武器火拼中, 誌願軍一共使用過十次「喀秋莎」火箭炮 。不得不說,這場戰役在持續了43後,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除了誌願軍本就有的坑道作戰、堅強的對戰外,「喀秋莎」火箭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喀秋莎火箭炮)

從這一點,也更能看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軍事實力的強悍是多麽的重要。當大規模戰事爆發的時候,重型武器甚至可以直接決定戰事的導向。

好在如今幾十年過去,隨著中國在軍事研發方面的快速發展,在重型武器上也不再完全需要依靠他國才能擁有。作為曾經經歷過裝備緊缺的中國來說,這是值得慶幸與驕傲的。

參考資料:

喀秋莎參戰原來是秘密,上甘嶺,炮兵殲敵12800余人.南陽政法,2022-11-27

世界戰史中的經典戰役(三)1941年蘇德戰爭使「喀秋莎」火箭炮一戰成名.光明網,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