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為了抵禦蘇聯裝甲部隊,中國在平原人工「造山」

2024-03-30軍事

最近瀏覽谷歌地球,在甘肅靠近中蒙邊境,在一片平原上發現一些很突兀的小黑點。拉近距離才看明白,原來這是上世紀60年代為抵禦蘇聯而建造的「人造山」。

環圈內的黑點,就是一座座人造山

拉近距離,可以看到山的全貌和細節

1960年中蘇交惡後,中國的防禦重心北移,開始備戰蘇聯可能的入侵。雖說是「六億人民六億兵,萬裏江山萬裏營」,也做好了全民皆兵的準備,但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是繞不開的——寬廣平坦的蒙古草原,怎麽擋得住蘇聯的裝甲部隊?

戰爭的弱勢一方要對抗強勢一方,必須充分利用地形。抗日時期日本入侵中國,在攻陷中國東部平坦地區後,繼續往西進攻就遇到了太行山脈、秦嶺、巫山山脈的阻隔。抗美援朝時期,誌願軍依托北韓的山地地形,可以做到跟美軍正面對峙。

當年搞大三線建設,也是準備在東部平坦地區失守退到西部山區後,有工業支撐後面的抵抗

中蘇交惡後,蘇軍直接駐紮到了外蒙。而中蒙邊境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毫無地勢可言。這種條件,最適合機械化裝甲部隊的沖擊了。

而當時的中國陸軍,別說機械化,摩托化都沒實作。最先進的坦克是59式,打不穿蘇聯的T-62;也沒有空中力量可以用於反坦克作戰。

當時中國其實已經做好了再次進山打遊擊的準備。按照估計,北方邊境最多守個兩三天也就差不多了。這兩三天的時間,是給後方撤退並重新部署防線用的。

不過對部隊來說,那肯定不是照著隨便抵抗就撤退去做戰備的。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邊境地區都要盡可能的多堅守一段時間,既可以給後方撤退贏取更多的時間,也可以給敵人更大的殺傷。

1964年,根據101的建議,中國開始在中蒙邊境進行 「人造山工程」 。所謂人造山,就是靠人力在平原上堆出一座座山頭,為己方提供地形優勢。在山頭部署相應的兵力和火力,用於阻擊敵人的進攻。

酒泉東北方向的人造山位置

我們以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酒泉市東北方向的5號山為例,正面寬度是652米,縱深522米。山的周圍是寬度達到50米的壕溝,只在南面(也就是自己的後方)有一條通道用於人員、物資的進出。

5號山可以至少一個營的兵力,包括2個步兵連,1個炮兵連。根據需要,還可以加強坦克部隊。在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山的南側有炮兵陣地、坦克掩體,以及坑道、塹壕等設施。

5號刪

其他的山,整體建造結構都差不多,基本都是面朝北面,南面留進出通道。因為大小有點不同,所以部署的兵力也會有點差別。每座山之間間隔十幾公裏至幾十公裏不等,可以做到兩座山之間的火炮可以覆蓋中間的區域。

4號山

2號山

這樣的人造山,當初在北方建造了很多,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荒涼的草原上,時刻準備迎戰蘇修的裝甲洪流。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看好「人造山」的作用。時任蘭州軍區司令的皮定均將軍就認為,蘇聯是機械化部隊,進攻路線有很多選擇,沒必要死磕這個山。如果人家對你圍而不打,時間一久,這座山的守軍就會因為吃喝耗盡而不戰自潰。

在西北地區考察過的的粟裕,就曾極力反對建造這種人造山。粟裕大將認為,在現代戰爭中,面對敵人寬正面、大縱深的進攻,這種設防工程比二戰中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又強得了多少呢?

平原地區,裝甲部隊的克星只有一個——空中打擊

所以,在七十年代後,「人造山」工程基本就終止了。已經造好的山,使用率也不高,在80年代之後更是被棄置。

當然,戰爭沒有爆發,人造山到底價值如何沒有得到驗證。不過,「人造山」是那個技術、裝備都缺乏的年代,能想出的「不是辦法的辦法」,也是那個「人定勝天」的年代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