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忠被網友們稱為「局座」,他對殲20的預測是主因之一。
當年局座的說法是, 中國沒有殲20,只有殲10大改,中國並不打算一蹴而就搞五代機。
【張召忠說「殲10改」】
當然後來殲20的首飛和列裝都誇誇打臉, 不少網友都表示自己被張召忠忽悠瘸了 ,但隨著中國五代機研發歷史的披露,局座可能還真是被冤枉了。
國產五代機發家史
當年局座聲稱中國新一代戰機會是殲10大改,這話現在看來還真不是胡說八道。
因為成飛當年確實提出過一個鮮為人知的大10方案 ,局座所說的殲10大改指的應該就是這個方案。
【大10方案】
相比殲10基本型,大10在延續殲10基本氣動構型的基礎上改為雙發雙垂尾設計,整機尺寸也相應擴比。
這一思路其實和法國達索當年發展幻影4000非常相似,也是單發輕型機改雙發重戰。
考慮到成飛確實有師承達索的淵源,不排除就是從幻影4000收到的啟發。
就目前曝光的大10方案設計圖來看,該機的設計可能也借鑒了米格1.44,當然這都是猜測,大10方案從未正式公開過, 僅僅在611所自己的專業期刊上展示過 。
【米格144】
局座當年很可能就是側面了解到成飛有這樣一個專案,而且大10方案也確實和真正的殲20有相似之處,局座作為海軍出身的將領,局座對戰鬥機的了解有限,是可能將其搞混的。
而這才有了後面的「戰略忽悠」,但實際上從頭到尾大10和殲20都是兩個獨立的專案。
雖然大10並非殲20,但兩種方案都采用了鴨翼+類三角翼組合絕對不是巧合,成飛對於在五代機研發中延續鴨翼這一看家本領是非常堅決的。
【大10方案】
大10方案之所以存在還可能有另一個原因, 那就是殲20研制的技術風險確實太大 。
如果回過頭來看殲10和殲20的研制過程,不難發現兩代戰機基本上是並列研制的,是在剛剛才得到驗證的四代機技術上發展而來的五代機專案。
這在世界航空史上是沒有先例的,因為航空研發講究一個技術積累,跨代研制已經夠困難了,同時跨兩代更是想都不敢想。
【殲20】
如果殲20的研制出現任何短期內無法突破的技術壁壘,可能就會像局座所說的那樣,將技術盡可能接近五代機但不是五代機的大10專案扶正,追趕和世界一流空軍的技術差距。
這其實也符合中國軍事技術發展的調性,即小步快跑。
而且同時搞兩個專案還有個好處就是能夠混淆視聽,大10和殲20都是雙發鴨翼雙垂尾設計,在外行看來確實難以分辨。
【殲20原型機】
殲20作為中國追趕美國航空技術的重要專案,密級必然不低,將大10方案的訊息有限的放出去, 能很好地避免殲20相關資訊的泄露 。
野心勃勃的成飛
在中國軍迷圈子裏,成飛的粉絲群體非常龐大,成飛甚至還有「成洛馬」的別名。
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別名,除了和美國洛馬一樣制造五代機, 也和成飛在航空技術上探索的大膽和天馬行空有著相當大的關系 ,可以說成飛很早就在為打造一種震驚世界的先進戰機做準備。
【殲201原型機】
倒回來看成飛當年提出的殲7改進方案,就會發現成飛一直熱衷於研發並套用世界上最前沿的航空技術。
而且最讓人感到欽佩的是,成飛非常重視技術儲備,很多驗證機方案即便當時沒有被選中,也會在其他航空專案上修成正果。
舉個例子,很多人認為殲7的終極發展型號是中巴聯合研制的JF-17梟龍,雖然該機也是成飛的作品,但研制過程中其實受巴軍需求和美俄航空技術的影響很大, 最終成品已經是全新的戰機了 。
真正的殲7終極魔改型號其實是殲7FM。
【殲7MF】
對比殲7FM和後來的殲10,不難發現該機的LSF機頭簡直就是一脈相承,成飛在二代機的改進專案中就大膽運用四代機技術,甚至不惜大幅修改氣動設計。
這種先鋒精神其實也是殲20專案能成功的重要原因,那就是無懼技術風險,只要先進技術能提升戰機效能,那就果斷上!
殲20是中國研制的第一種五代機,也是成飛第一個五代機專案。
【殲20】
按正常邏輯,選擇常規氣動構型才正常,在尖端航空專案裏規避技術風險並不是什麽錯誤的事情。
哪怕是技術底蘊無比雄厚的美國, 搞ATF的時候也選擇了更保守的YF-22而不是更激進的YF-23 。
但成飛卻沒有這樣幹,工程師們很清楚中國在戰機動力領域和美國差距較大,而且短時間內難以追趕,要保證殲20的綜合效能追平甚至超過F-22A就必須在氣動上下功夫。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一架8翼面全動的怪物,這不僅是尖端氣動設計的體現,也證明了成飛工程師寫飛控的手藝已臻化境。
即便放眼全世界,殲20的研制也絕對是航空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最新批次的殲20已經換裝動力澎湃的渦扇15發動機,殲20的制空作戰能力超過F-35一家和F-22A幾乎已經沒什麽異議了。
中國也順利在尖端戰機領域完成了對美國的超越,這是一個難以復制的奇跡。
資料來源:
【1】回顧殲10之父宋文驄生平:對多型戰機貢獻巨大.網易 [參照日期2016-03-30]
【2】他們讓「黑絲帶」一飛沖天.錢江晚報 [參照日期2016-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