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我們需要什麽樣的轟20?

2024-03-19軍事

本周最重要的軍事新聞無疑是轟20。3月11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會議期間,香港商報記者追問空軍副司令員王偉有關下一代轟炸機「轟20」的最新進展。

對此,空軍副司令員回答稱:「快了,你們等著吧」,「沒啥瓶頸,都能解決,我們的科研人員現在非常好,都有這個能力」,「值得驕傲,值得你們去興奮,意義非常大。」

如果說當下要在中國做個采訪,問問老百姓最關註的下一代飛機是哪款,筆者相信絕大多數受訪者都會回答是「水分子」——轟20。作為傳言中的下一代隱身轟炸機,轟20早就有了超越其軍事意義的地位,甚至讓平時不太關心軍事的民眾也有了一些期待。因此,空軍副司令員的這番回答自然引發了外界的關註。

長期以來,「轟20」在宣傳上高度遵守保密紀律,部隊和場所院校方面只是「拐彎抹角」地暗示其專案有所進展。如今中國空軍副司令員正面回應轟-20問題,實屬罕見。筆者認為這起碼能說明兩件事;一是證實了下一代轟炸機的型號存在;二是確定了新型轟炸機屬於「跨代」產品。

對筆者而言,空軍副司令拐彎抹角的回答已經「足夠了」,但能點進本篇軍評的讀者在了解轟20的資訊方面是永不餮足的。關於轟20的具體細節,筆者肯定是不夠了解的,就算了解也肯定不能寫出來,但可以借此機會,就世界各國目前對於下一代轟炸機的發展,討論一下「我們需要什麽樣的轟20」這個問題。

下一代轟炸機,有什麽選擇?

轟炸機是指專門用於對地面、水面戰術戰略目標實施轟炸的飛機。其具有航程遠、突擊能力強、載彈量大等特點,是航空兵實施空中打擊戰役的主要機種。當今世界擁有航空師規模以上的轟炸機機隊的國家僅有中美俄,因此我們對於轟炸機的戰役運用和戰役定位的想象終究逃不出「圖」家、「B」家和「轟」家三大系列實踐運用的窠巢。

具體到實際的戰術戰略運用上,當代轟炸機又根據使用思路和戰略定位不同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流派。大體上,當代轟炸機分為攜帶大量空射兵器進行空中打擊任務的「防區外」流和利用隱身修型或者低空高速等優勢進行防區內穿透作戰的「防區內」流派。

代表「防區外」流派的轟炸機是傳統轟炸機,例如近年在沖突中被大量運用的美制B-52轟炸機、俄制圖-95轟炸機和我軍轟-6系列轟炸機;代表「防區內」流派的轟炸機,目前只有美軍即將退役的B-2「幽靈」轟炸機和正處於研發階段的B-21轟炸機。B-1B和圖-160兩款可變後掠翼轟炸機具備一定的防區內穿透作戰設計,但由於時代的變化,目前兩款轟炸機已基本放棄防區內穿透打擊任務,只進行防區外打擊發射任務。

受冷戰後軍事現實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各國對於下一代轟炸機的發展方向有所爭論,其爭論核心就是「防區外」流派和「防區內」流派是並存關系還是替代關系。在21世紀20年代以前,美俄兩國根據其轟炸機戰役理論和轟炸機軍事運用實踐及軍事鬥爭準備的經歷,就優先發展「防區內」轟炸機還是「防區外」轟炸機有過多次理論上的修改。俄羅斯就下一代轟炸機的款式有過多種設想和理論建設,但最終受限於綜合國力和經濟狀況只能維系一直較為龐大的防區外打擊機隊。因此,我們更應關註美國方面在轟炸機發展思路上的變化。

美國發展B-21的原因,與其空中戰役的理論變化息息相關。美國的國防戰略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歷多次轉變。美軍最早在1999年開始考慮下一代轟炸機的換代,但彼時的美軍對於下一代轟炸機的思路可以說是較為模糊的:美軍最早規劃的轟炸機換代時間為2037年到2040年,下一代轟炸機(NGB)是一款在美軍轟炸機隊集體「壽終正寢」後徹底替換B-2、B-52和B-1B的全新轟炸機。

但由於彼時美軍戰術隱身機隊的進展——尤其是FB-22等戰術隱身轟炸機概念的出現,讓美軍開始變得不願意維持龐大的「防區外導彈投射器」。同時,轟炸機部隊潛在的巨大耗資,讓美軍又不想研究一款「耗資巨大的超聲速B-2」這樣的「奇觀式」飛機。

受新世紀以來美軍在歷次實踐中隱身飛機實戰經驗的影響,以及隨後反恐戰爭中「戰斧炸帳篷」的詬病,美軍一度看低「防區外」轟炸機方案,追求能夠實作低成本隱身打擊的「穿透式」轟炸機。在F-22大量入列後,美軍隱身機隊出身的主官甚至開始推銷一種新的分布式打擊理論:美軍打贏戰爭只需數量足夠多、足夠隱身和資訊化的F-22、FB-22和F-35戰機,它們能透過穿透式的轟炸能力打贏所有常規戰爭。

事情的變化發生在2011年以後,太平洋西岸軍事力量的崛起讓美國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隱身機隊。在冷戰和後冷戰時代早期,美軍設想中爭奪制空權的戰機和轟炸機只需要針對東方陣營截擊機隊常見的S波段雷達進行隱身處理,就可以實作對蘇軍的防空截擊圈的滲透,並利用隱身和航電優勢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空戰環境中保持「先敵發現,先敵開火」的平台優勢。在占據空中優勢以後,美軍可以利用其隱身機隊肆意攻擊消磨敵軍防空指揮節點,建立全面的空中戰役優勢,從而為戰爭勝利打下基礎。

這也是今日美軍構建其龐大的F-22機隊、F-35機隊和數量全球第一的低可探測性巡航導彈武器庫的軍事理論基礎。美軍新世紀以後的建軍思路是利用龐大的隱身戰術機隊獲得空中優勢,從而維系全球霸權。這在新世紀美軍F-22機隊交付完畢以後達到了巔峰。

但美軍隱身機隊的威懾能力自2016年以來受到了威脅,究其原因是美國需要面對來自太平洋對岸新時代全頻段反隱身的威脅。從雷達反隱身的技術原理角度講,當代的隱身戰術飛機受限於技術和飛機固有物理特性,無法做到全頻段隱身。當代隱身戰機一般只針對機載雷達和地面預警雷達的常用波段進行隱身處理:在厘米波,毫米波等波段隱身效能較好;在米波、分米波等波段,隱身效果較差。

此外,當代隱身戰機物理尺寸大致一致,導致同樣大小的隱身戰機會與部份UHF波段產生電諧振,產生大量電磁回波,從而失去隱身效果。而F-35、F-22和LRASM等LO乃至VLO特征的兵器,普遍長度在25米以下,正好落入新時代低頻雷達的諧振區。

美軍此前並沒有考慮到雷達反隱帶來的一系列麻煩,因為冷戰時期雖然蘇東集團部署了大量米波雷達,但傳統低頻米波雷達在精確反隱身方面存在大量嚴重問題,例如測角精度太差,測高受多路徑效應影響嚴重,對消衰落造成雷達探測威力覆蓋空域嚴重不連續,目標容易落入旁瓣和主瓣雜波,被淹沒導致無法探測等。

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利用元器件的進步和理論上的進步,克服了傳統米波雷達的一系列缺點,構建了橫跨陸海空天的高精度米波雷達反隱身雷達網絡。在體系優勢的基礎上,我軍還裝備了數量依然龐大的殲-20機隊,並且還在發展艦載五代機機隊,這使得美軍在面對反隱體系劣勢的基礎上還失去了平台優勢。

面對新時代的反隱身體系,美軍目前的戰術隱身飛機和隱身打擊兵器,例如AGM158、LRASM、F-35和F-22的隱身能力在面對低頻反隱身雷達的時候都會大振幅下降,甚至失去低可探測性特征,無法實作戰役設想中的滲透打擊優勢和平台低可探測性優勢。

而美國新世紀以來的空中戰役,從兵器采購到戰役理論,都十分依賴隱身戰機的穿透打擊任務。如果隱身打擊失效,那麽美軍的整個戰役規劃就面臨失敗風險。對美國而言,一款能夠進行穿透式制空作戰的新型打擊平台就變得尤為重要。

想要克服解放軍的全頻譜反隱身體系,重新獲得低可探測性優勢,美軍的選擇非常有技術邏輯——那就是把飛機造大。美軍下一代轟炸機專案「遠端打擊轟炸機」(LRS-B)的方案確定於2012年左右,開始傾向於制造「21世紀的B-2」。這一概念來源於B-2的一些跨時代設計,作為一款設計之初就考慮滲透蘇聯強大密集防空網絡的超低可探測性(VLO)飛行器,B-2在設計之初采用了大尺寸雷達吸波結構(RAS)。雷達吸波結構是一種能夠吸收入射電磁波,並將電磁能轉換成熱能而耗散或使電磁波因幹涉而消失的材料,可以讓飛行器具備極強的電磁隱身特性。這種設計的好處是隱身戰機可以獲得遠優於戰術隱身戰機隱身塗料的隱身效能,但代價就是重量極大,對戰機氣動、飛控有較大的影響。可以說,RAS結構對飛機的尺寸有天然的要求。

為了獲得隱身效能,B-2飛機前所未有的「大」。因為其飛翼布局背負式4發設計獲得了美國轟炸機裏前所未有的翼展,但放大的尺寸讓B-2轟炸機具備對UHF甚至VHF米波波段低RCS的隱身特性,同時過大的尺寸使其避免電諧振效應,這是其他小體量隱身戰機如F117、F22、F35等不具備的。

B-21延續了B-2「大飛機有大隱身性」的基本特點,其整體外觀沿用B-2型機發動機內埋式布局和背負式進氣,但和B-2相比,B-21把發動機進一步內埋,彈艙和發動機全部塞在了機腹鼓包裏。機背機腹曲線相較於B-2更加平滑過渡,進行了徹底的翼身融合,進一步細化隱身設計。

與此同時,B-21引擎裏面有分流板,不像B-2那樣是透過引擎上部的兩個開啟的額外進氣口來完成進氣分流。這意味著B-21是一架前所未有的「光滑」的轟炸機,從進氣口到發動機,整個飛行動力系統設計幾乎沒有什麽縫隙,最大程度上地排除了雷達發射面,加強了隱身性。這說明美軍正試圖讓B-21朝著「隱身效能堪比大氣層背景輻射」(-55DB)去努力。

在此基礎上,盡管傳言中B-21戰機使用了兩台無加力F-135發動機作為主要動力,但其翼展並沒有大振幅縮小。根據美國媒體的估計,B-21的翼展為135至155英尺——大約在45米,其尺寸依然超過了現有所有的電諧振天線的尺寸。而中國不可能去制造一款足夠能讓B-21產生電諧振效應的天線。

總的來說,B-21最終是選擇了「大飛機大穿透性」這一條路,極端化自身的隱身設計。而B-21在美國空軍的地位堪稱「重振轟炸機隊榮光」,成為美國空軍空中戰役的核心。B-21不僅擔負戰略性穿透任務,利用其航程從中國相對薄弱的位置滲透腹地,打擊中國洲際核導彈發射井陣地以及其他戰略目標。同時B-21還擔負戰術任務,負責在我防空火力優勢區內,接近中國維系防空陣地的各個節點,在相對近距離的地區用隱身打擊武器攻擊我軍節點,達到「一根針破一張網」的地步。這一點也體現在B-21預計的建造數量上——將比肩轟6系列機隊,成為新世紀以來制造數量第二大的轟炸機。

我們需要什麽樣的轟2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對崛起的中國,美國在轟炸機發展上的選擇最終是「我全都要」:一方面對擁有「防區外」打擊能力的B-52機隊進行大規模延壽和升級,另一方面則投入大量資源優先發展堪比「決戰兵器」的B-21轟炸機用於太平洋地區的穿透作戰。中國受制於地緣政治和火力體系的特殊性,在下一代轟炸機的發展上有著和美國一樣截然不同的需求。但人類的軍事理論最終會趨同,中國在下一代轟炸機的選擇上,也會面臨「穿透性」還是「防區外」這樣的抉擇。

不得不承認的是,現今中國雖然是轟炸機平台最不「戰略」的國家,卻同時又是世界上轟炸機機隊規模、機隊編制最大的國家。中國的現代化轟-6機隊,盡管在平台效能上弱於美俄兩個國家的轟炸機隊,但在具體戰役運用上和美俄趨同,同時較新的機齡使得我軍機隊能保持更活躍的出勤性。而在擁有超過10年的轟-6K使用經驗後,我軍對於轟炸機「搭載大量武器,利用超遠航程發起空中戰役」這一戰役運用的了解已經較為深刻。

此外,和美俄兩國不同的是,由於彈道導彈技術的領先以及長期空基核投送手段的落後,中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空射洲際彈道導彈作為空中戰略核投送主要手段的國家。諸多歷史因素和其他機緣巧合因素的運用下,中國的轟炸機部隊走出了一條既類似於美俄轟炸機隊戰術戰役用法,又有別於美俄轟炸機部隊戰役戰略運用現狀的獨特之路。

俄軍在特別軍事行動展示出來的轟炸機用法,並不比我們現有的轟炸機隊高明,甚至還有所落後。

武器發展,思路先行。盡管不能證實,但筆者相信轟20到目前為止「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轟炸機部隊特殊現狀帶來的需求方面的糾結。對於我軍任意一項換代武器而言,立項一項新武器的起因都是用於解決上一代武器所需的不足。但仔細審視中國轟炸機部隊的不足,就會發現轟炸機部隊會進入「這也不足,那也不足」的自我糾結之中。這種自我糾結的結果,就是下一代轟炸機會立足於一個前人從未設想過的思路進行設計,在具體指標上會保留一些誇張指標,很難對轟炸機設計的幾大指標進行取舍。

舉例而言,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設計必然會考慮針對美國本土的核威懾。但受地緣政治的影響,我們要對美進行空基核威懾的困難重重,一旦考慮到基本的威懾能力,下一代戰略轟炸機往往需要在設計上保留極大的航程。如果要放棄航程,那麽戰略威懾手段又要回到遠端導彈的「防區外」思路上,由於中國已有的優秀空射戰略彈道導彈的設計,我們在暢想未來時也很難逃過現有機隊運用經驗的束縛。

實踐證明,我們現有的空射彈道導彈載具可以在一個較為安全的距離上打擊敵軍防守嚴密的反導陣地,但無法在安全距離內對其本土進行切實有效的威脅。如果我們希望獲得一個「能在安全距離上威懾強敵的隱身轟-6N」,那麽下一代轟炸機的整體設計又將是先有蛋後有雞,將「圍繞彈艙設計一架隱身飛機」。這樣一架飛機在設計思路上,很容易受限於復雜大型飛機的出動率和維護性,成為某種「戰略決戰專用機」。要知道,人類歷史上沒有制造過不用於常規軍事行動的大型核轟炸機。為了讓這架飛機在常規作戰中也能發揮本領,其復雜性必然隨著需求的叠代而大幅增加。在中國核力量整體落後於安全利益需要、亟待戰略躍進的今天,這種「奇觀」設計也確實難在軍隊建設頂層設計中獲得青睞。

可以說,如今鬥爭形勢激烈,下一代轟炸機專案可以預見的高花費,確實會影響我們的決策。盡管我們擁有更高的軍費使用效率,但對於一款耗資巨大的航空器,最終的爭論甚至可能演變為「B-21不如見證者136」這樣的奇怪迷思。畢竟,近代軍事歷史上總是會有國家制造各種耗資巨大但是無用的戰列艦。當然,對於真正的大國而言,制造戰列艦也並非什麽致命錯誤——美國作為二戰中唯一一個大量制造戰列艦的國家,依然在全部兵器產能上淹死了舊日本海軍。

今天的中國早就不是那個需要全力以赴制造「殺手鐧」兵器的國家,在軍事發展上可以選擇「我全都要」。但具體到軍事鬥爭準備上,誰也不希望本國國帑被拿去制造一艘華而不實的「衣阿華」號上。時至今日,我們依然無法確定B-21是像下一個戰列艦那樣象征意義大於軍事意義的決戰兵器,還是下一個徹底改變人類海戰模式的攻擊型核潛艇。

但如果我們在下一代轟炸機設計思路上「返璞歸真」,不去把大型戰略轟炸機當做某種「決戰兵器」,而是基於對已有體系的查漏補缺,那麽下一代轟炸機飛行器的思路可能會明確得多。美軍選擇B-21的主要理由就是利用其先進的穿透性重新獲得空中戰役的主動權,但值得關註的是,美軍自身在面對2030年代的穿透性攻勢的防守思路上並沒有太多建樹。

到目前為止,中國在隱身航空器技術和實踐運用上僅次於強敵,但在具體隱身打擊機機隊建設上則大振幅落後於強敵。如果仔細觀察域外強敵的傳感器環境,那麽可能會發現,我們需要具體應對的手段也許並無需那麽高明。到目前為止,強敵盡管坐擁龐大的隱身機隊,但在反隱身平台和體系構建上並不算先進。而現在和近未來,強敵用於反隱身的手段雖然先進,但依舊不算完美、甚至有些單一。

優秀的設計往往是殊途同歸的,而B-21特有的設計——大尺寸RAS、飛翼布局全向隱身設計等等,也正如空軍副司令員說過的那樣,對2024年的我們來說並非什麽高不可攀的瓶頸。前文提到的B-21優秀指標——基於尺寸帶來的超高隱身效能,大載彈量大航程,高維護性和出勤性,依然是下一代轟炸機設計上的基本需求。正如美國人制造了F-22,卻不容易對付我們體系內的殲-20一樣。在當前這個環境下,美軍可能也不太容易對付自己的B-21。如果我們下一代轟炸機,在設計之初就在指標上考慮擁有匹敵強敵下一代轟炸機計劃所擁有的穿透性,那麽這款轟炸機能在魯棒性並不富裕的島鏈之間制造足夠多的麻煩。

如果再進一步設想,利用航空工業已經克服的不再是瓶頸的動力技術,進一步增加轟炸飛行器的航程,使其具備威懾敵人本土出發地的能力,那麽在效費比上,這架飛機也可能達到某些奇妙的政治效果和軍事效果——我們花費數十年,斥巨資構建的防禦系統,太平洋彼岸的北美防空司令部們也要咬牙切齒的重新發明輪子。在此情況下,就算我們造了戰列艦一樣的兵器,卻引起對方消耗更多的資源來「大造岸防炮」,這種交易也未必虧本。

總而言之,這次兩會期間轟-20的出圈並不讓人意外,因為其早就有了超越其軍事意義的地位。這種地位可能來源於隱身轟炸機的圖騰效應。當下Pax Americana的基石就是強敵的軍事霸權,而強敵軍事霸權的象征之一就是核動力航母和B-2隱身轟炸機。正走在復興之路上的我們,在追求這種圖騰意義時難逃形而上學的束縛,仿佛這類轟炸機就是開啟強盛大國的鑰匙。但武器發展有其客觀規律,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也告訴我們,人民共和國並不只是透過一架隱身轟炸兵器來證明其偉大。不過世界終究是物質的,筆者相信,當節點過後,下一代轟炸機翺翔於天際之時,我們也會獲得與這架先進航空器相匹配的戰略地位。

本文源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