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第一特區南渣拉鄉難民安置點見聞

2024-07-21軍事

(作者:姜中遠)

臘戌戰事爆發後,筆者前往木邦縣南渣拉鄉,調研同盟軍難民安置工作。南渣拉鎮位於木邦鎮與滾弄鎮之間,群山環繞,鎮子周邊水田種著水稻,山坡上種玉米,一副綠色祥和的農業小鎮景象。「1027」期間,同盟軍攻克鎮旁邊高地上的緬軍軍營,此後半年這裏一直保持著和平。

七月初,臘戌緬軍對同盟軍作軍事挑釁,同盟軍被迫還擊,於是大戰爆發。緊跟著大批臘戌難民開始逃難。木邦成為臘戌民眾逃離戰火的目的地之一。緬軍打擊同盟軍時維持著其一貫的殘暴本性,其轟炸機日夜在木邦鎮上空盤旋,找不到同盟軍就直接向民宅扔炸彈,導致多起百姓受傷和被炸死的慘劇。因此,同盟軍只能引導難民來南渣拉避難。在木邦鎮同盟軍設立了兩個接待處,指引難民向南渣拉方向走。對沒有交通工具的民眾,接待處的同誌會直接開車把他們帶過來。

在南渣拉主持難民安置工作的朱二鄉長告訴我,臘戌打響後一兩天就有幾十個難民逃過來,由於來的太突然,政府沒準備,他自己先花錢買糧食安置難民,之後鼓勵鎮上的愛心人士捐獻物資,把學校、教堂騰出來給難民住,幾天後上級又派來難民安置工作群組,現在基本解決了難民的吃住問題。

我們來到一個學校改造的安置點,看到每個小教室住著六七個人,一般是一家人住一個小教室,大教室則可以同時住幾戶人家,裏面有鍋碗瓢盆木柴火塘。同盟軍給每戶發了大米油鹽和柴,大部份蔬菜則需要難民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學校院子裏孩子們還在玩耍,戰爭的陰影似乎已經離他們而去。

一個難民告訴我,他家來自賀北,是四、五十年前從果敢遷居臘戌一帶的果敢人。他說,臘戌多數難民逃向了當陽和佤邦方向。有錢人可以開車去猛拉和邦桑住,沒錢的去不了那麽遠,能找到吃飯的地方就停下來。他說非常感謝同盟軍給他們免費提供吃的和住的。

從學校出來後,又有一位村長開車捎過來一戶難民,另外還有從臘戌坐摩托來的兩戶人家。朱鄉長立即把這批難民帶到另一個已經廢棄的學校裏。軍人和難民一起打掃出幾個教室。鄉長指揮部下運來大米油鹽和薯仔,又給旁邊一戶人家交代,讓這家人給難民提供飲水,柴也需要先給難民借一些,等安頓後難民會去山上砍柴。

南渣拉街上不時有難民騎摩托路過,他們的摩托上都插著白旗,他們中一部份人不會在這裏停留,而是直接去南鄧、戶板。只有家庭貧困的才會留下。

難民工作千頭萬緒,需要照顧各民族語言風俗的不同,需要在保障難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考慮本地物資的匱乏問題,需要安撫倉惶而來的難民。比如多數傈僳族被安置到了南渣拉的傈僳族教堂內,這樣他們的語言飲食習俗都可以照顧到。小孩子隨父母出來逃難,經常生病,同盟軍需要免費給孩子治病。鄉政府的同盟軍軍人以發自內心的善良來處理這些紛亂如麻的難民事務。

患難見真情,南渣拉鎮上有余力的家庭都響應政府號召捐款捐物。副鄉長等領導同誌拿出自己的積蓄捐獻給難民中最困難的幾戶人家。農民僱用青年難民插秧,給予了優厚的報酬。

同盟軍的革命宗旨就是把人民從緬軍的奴役下解救出來。前線的同誌們用鋼鐵般的意誌對付暴虐的緬軍,難民安置點的同誌用仁慈善良對待流離失所的人民群眾,兩者都是對革命諾言的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