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他是四野唯一從副軍長提拔為軍政委的將領?後前任被推薦兼任軍長

2024-06-14軍事

1949年,全軍番號改編,原東野2縱改編為四野39軍,劉震擔任軍長,吳法憲擔任政委,吳信泉為副軍長。

當部隊南下中南時,部隊接到上級指示組建兵團,劉震兼任14兵團副司令,吳法憲改為兵團副政委,而吳信泉調任政委。

在過去,政工將領改為軍事主官屢見不鮮,負責軍事工作的將領鮮有改為政治工作的,他算是四野中唯一從副軍長擔任軍政委的將領。

實際上吳信泉可是軍政雙優的將領,在土地革命時期,他就是政工出身,擔任過連指導員,師政治部主任;抗戰時期,逐漸從純政工轉為軍政雙挑。從344旅團政治處主任提拔為團政委,旅政委,蘇北軍區分區司令兼政委。

抗戰後挺進的東北,擔任新四軍3師獨立旅旅長兼政委,組建2縱後,改為2縱6師師長兼政委。後被提拔為縱隊副司令兼參謀長,協助劉震工作。

1949年部隊改編南下後,他從副軍長改為政委。從資歷和能力上來說,是可以勝任的。他幹政治工作長於幹軍事工作,對軍的情況比較了解。

當衡寶戰役結束後,劉震因身體不適,準備到後方休養。誰來接替軍長的職務。他考慮再三,認為吳信泉合適。吳信泉自抗戰開始就在這支部隊,一直到1949年,看著部隊的發展壯大,而且軍事,政治工作都很拿手。

如果部隊空降一個軍長過來,想必不會在短時間內了解部隊,可能會影響戰鬥行程。綜合多方面考慮,吳信泉都是軍長不二人選,因此向總部提出建議,由吳信泉擔任。就這樣,他成為四野軍級中,唯一軍政一肩挑的指揮員。

吳信泉的能力得到極大發揮,不過對於他來說,身兼軍政職務壓力不算很大,因為自己從抗戰後期就一直這樣過來的,軍政一肩挑的好處是,作戰方面工作可以一人決定,沒有掣肘。因為軍隊實行軍政雙領導制,機關分工不同,但黨委會可能決定一些事情。他既然是軍政一把手,如何打,怎麽打他說了算。一般情況下,除非各方面軍能力很強的幹部才後如此。

他率領39軍一路祖國最南部的邊陲重鎮――鎮南關。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機動兵團的39軍奉命抵達河南駐防,作為戰略機動部隊,哪裏需要支援哪裏。隨著韓戰爆發,39軍成為第一批入朝作戰的部隊,吳信泉在北韓戰場打得很出色,創誌願軍一次戰鬥生擒美軍人數最多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