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中國要敢於說我就是大!事情正慢慢起變化,美國正在學會謙和

2024-06-17軍事

中國到底該是一只熊還是一只貓?我們自己其實也不清楚

沒有什麽比堅船利炮更容易地告訴對手你是誰了

現在,只要現在你開啟【司馬平邦說】公眾號,看到的「作者精選」第一條,就是第1437期,標題是【 我就是大!美國應學會下跪:頂不住第二波「中國沖擊」,還有第三波 】,這是我上個月做的一期節目,是結合美國總統拜登的首席經濟顧問、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美聯儲理事萊爾·布雷納德說的「中國現在太大了,以至於不能按自己的規則行事」,以及【觀察者網】對此進行的「駁斥」,展開的述評,雖然那位熊姓作者對萊爾·布雷納德的論調進行了有力回擊,但我個人對熊先生的回擊並不同意,我認為,當美國人說「中國太大了」時,中國人沒必要進行自我辯白,為什麽我們一定要在別人說我們太大時,馬上就回答說「不」呢,而不是說「對,我們就是大」呢?

所以,我主張,以後再遇到這樣的時刻,我們中國要最需要咣當一聲堅挺地站出來,告訴對方,老子就這麽大,這麽硬,服氣你就好好配合,不服氣就一直戳死你。中國人要學會「攻」,而不是習慣性地一味「守」下去,因為客觀上講,中美之間的攻守之勢早已經易位,同時,我們自己更要強化這種攻守之勢的易位;那麽什麽是「強化」?且容我慢慢講來。

這篇第1437期文章閱讀量剛破10萬時,我就把它置頂到作者精選裏,現在流量已經幾十萬了,【司馬平邦說】已經完成了1400多期,我自己也知道,其實許多都是口水話,沒什麽營養,但這一期我個人認為是非常有營養的,希望大家讀讀,我並沒有在這裏自大自狂,而是想給大家提供另一種與眾不同的,又屬於我們中國人的看待世界的方法。

現在,我就想再參照幾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大家來看看司馬平邦是不是還是有些先見之明的?

第一篇,是美國媒體上剛剛發表的,標題為【在「中國的後院」,美國放低姿態加強與盟友合作】,作者是位澳洲記者,戴米恩·凱夫,這篇報道說了一種現象,即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美國已不再是自信的安全保障者,不再是「相信我們,我們有辦法」的超級大國,美國正提出要扮演另一種角色——即軍事現代化和技術發展的熱心隊友。

美國首次與澳洲合作建造核動力潛艇,還邀請南韓參與核武器規劃,與印度合作生產戰鬥機發動機,與一些小的太平洋島國分擔海上監視任務,還要與日本合作增加進攻打擊能力。而在幕後,美國官員還在與這些合作夥伴測試新的安全通訊系統,他們正在簽署協定,與盟友共同生產火炮,並確保在發生沖突時能從該地區的各處醫院裏獲取血液的供應,此外,他們還在以更廣泛的方式與更多國家進行演習訓練。

這篇文章的這一大段很難得,是替我們總結了美國正在亞太地區幹著什麽事,省著我們自己去歸納總結了。

文章裏說,隨著美國分享敏感技術,並優先考慮團隊合作,許多人認為他們正在目睹全球重新洗牌和美國實力的演變,他們認為,目前,美國正在適應一個更加多極化的世界,美國正在學習,以許多固守美國霸主地位的華盛頓政客不曾討論過的方式進行合作,並承認因為美國有更大的需求,所以行事就需要更加 謙和

美國正在武裝日本嗎?這話可能需要另一種語意重塑

小馬科斯寄希望於美國支持與中國展示海上競爭,他確實不知中國之「大」,中國就需要告訴他

那麽,是什麽原因造成了現在呢?因為,自二戰以來,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已經減少了一半,這主要是因為亞洲經濟的穩步崛起,僅中國就生產了約占全球35%的制成品,是美國的3倍。日本、印度和南韓也加入了產量排名前七位的行列,這使亞洲的工業實力超過了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區。

雖然,美國的軍事優勢得到了更好的保持,但相比之下,預算較少、更專註於印太地區的中國現在擁有更多的海軍艦船,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中國可能還處於領先地位,而且,中國還有更多的工廠,可以在必要時擴大軍工生產----哎喲,今天的美國媒體能夠有這樣的認知,我應該給他們點個贊。

於是,戴米恩·凱夫的文章認為,中國的崛起趨勢中催生了信心和焦慮,所以亞洲各國的軍事預算激增,對美國國防技術的需求也空前高漲。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在新加坡演講時說了:「在我們的這個集體故事中,我們是主角。」因此,當他們向美國求助時,與其說美國是保護者,不如說是商品(即武器)、服務(即培訓)和投資(即新技術和器材維護)的提供者。

雖然這些話並不全對,但倒也為中國人提供了另一個看待中菲矛盾的新視角,即菲律賓與中國的敵對,既有美國的幕後慫恿,也可能有其內生的動力。

文章還說,日本的轉變最為明顯,從緩和與南韓的緊張關系,到從數十年的和平主義抽身,大幅增加軍事預算,再到與澳洲和其他國家簽署部隊調動協定,東京已表明,它現在尋求在維護地區穩定方面要發揮主導作用。但是,即使華盛頓對東京的舉動表示了歡迎,東京的行動也部份源於對美國的批判性評估,這究竟是什麽意思呢?

去年在關島,日本與美國空軍舉行聯合演習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以免冒犯美國的日本高級情報官員曾經說過:「美國已經不再是20年前、30年前的美國了」「這是事實。」他還說,「無論下一任總統是誰,美國的作用都將相對減弱。」

文章裏還說了,現在五角大廈的一些領導人已經公開表示,要尋求與合作夥伴「共同分擔一切」——共同開發、共同生產、共同維護。雖然美國官員幾十年來一直在談論亞洲結盟,但他們在過去幾年中的語氣和行動表現出了微妙轉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去年9月發表講話,呼籲外交政策要更加謙和,以應對「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應對的挑戰」。

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最高將領戴維·伯傑將軍,此人在去年已退休了,他曾經提出了一項全面計劃,透過重新分配美軍在亞洲的兵力,來對抗中國的優勢,就是將美軍轉向規模較小的部隊,這些部隊現在更加機動靈活,可以進入許多國家的基地。

目前,在大型的多國軍事演習和小型專案中,可以看到美國正放低身段的端倪,前一種是讓其他國家發揮更大的作用,後者的例子包括去年在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成立的太平洋融合中心,它一開始更多算是美國的行動,直到當地合作夥伴要求發揮作用,美國官員便退讓並讓他們參與進來。

而透過美印關系,也可以看到美國嬗變之更為豐富的層次。美國一直有興趣透過長期、全面的計劃與日益自信的印度進行緊密合作,即使這意味著要壓低對印度民主倒退的擔憂。

在拜登總統的領導下,美國一直在大力銷售和提供援助。它提供戰斧導彈給日本,提供海岸防衛隊的船只給越南,還為地理位置優越的島國帛琉改進跑道,為亞洲似乎每個向美國提出要求的一方都提供培訓。所以,現在有人擔心,美國試圖將上述這些東西傳播到一個愈發分崩離析的世界,增加了與中國邊緣政策的敏感觸點,使誤解升級為沖突的風險大增。比如,華盛頓的兩位國防研究人員麥克·M·邁克爾·D·斯溫在最近為【紐約時報】寫的文章中說: 「華盛頓追求日益復雜的安全關系網是一場危險的遊戲。」

而新加坡最有經驗的外交官之一比拉哈裏·考西坎說:「在我對美國有所了解的40多年裏,我見證了美國經歷過度自我批評的低谷和一波波的狂妄自大」「人們不應該錯誤地認為這兩種情況中的任何一個都是永久的。」然後,他補充說,亞洲和世界面臨的挑戰是,美國越發日益陷入 功能障礙 ,但「仍然不可或缺」。

這篇文章的最後,戴米恩·凱夫用自己給自己打氣加油的語調說了:在這個充滿令人困惑的挑戰的時代——加沙、烏克蘭、中國、北韓、流行病、氣候變遷、人工智能、核武器——他們的工作現在包括讓其他人相信,謙和可以像自信一樣,成為美國的特征,而且謙和是一種無論誰當總統都會持續下去的戰略。

各位同胞,各位兄弟,各位老鐵,奔走相告吧,美國人現在要把謙和當成美德了,卻還想用這種叫謙和的美德去維持它一直所信奉的弱肉強食叢林法則,那麽這時候,中國該怎樣對它說No呢?(未完待續)

【中國可以說不】,出版於1997年,今天才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