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西方眼中的殲20,比蘇57難對付多了,中國有一項本領,遠勝俄羅斯

2024-10-02軍事

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同為第五代戰鬥機,西方對殲-20的重視程度,要遠遠高於蘇-57。這一點從美軍演習就能看出來,美國的假想敵部隊通常是用F-16模擬蘇-57、用更先進的F-35模擬殲-20。

並且美軍高官討論殲-20的次數也要遠遠多於蘇-57,雖然經常故意在口頭上貶低殲-20,聲稱殲-20偷學了美國的技術,美軍不會因為中國的殲-20而「失眠」。但是從美軍這兩年將嘉手納空軍基地的F-15撤走,換成F-22來看,很明顯還是非常忌憚殲-20。

然而在10年前,中國還在從俄羅斯那裏進口戰鬥機,20年前,中國空軍的王牌部隊還是清一色的俄制戰鬥機,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才短短20年時間,中國戰鬥機怎麽就超越了俄羅斯戰鬥機呢?其實這一切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苗頭了。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從俄羅斯那裏進口蘇-27戰鬥機,在中國空軍還在大量裝備殲-6戰鬥機的那個年代,蘇-27的到來對解放軍來說無異於鳥槍換炮。一架蘇-27的載油量能夠達到9噸,比殲-7的最大起飛重量還多出數百公斤。一架蘇-27擁有10個武器掛點,能夠輕松攜帶10枚空對空導彈升空,作戰半徑可達1300公裏;反觀當時的殲-7,通常情況下只能攜帶4枚導彈,作戰半徑只有600公裏。

當時的蘇-27帶給解放軍的震撼是難以想象的,機體尺寸甚至接近一些小型運輸機了,有解放軍官員甚至半開玩笑表示:蘇-27能裝一個班的士兵。然而在擁有如此巨大機體的情況下,蘇-27還擁有優秀的機動能力,除了滾轉效能不如殲-7,蘇-27在穩盤、瞬盤、爬升、改變機頭指向響應速度方面,全面優於殲-7,水平機動效能甚至不亞於以機動性著稱的殲-6。而蘇-27完善的航電系統,也遠遠淩駕於當時還未完成研發的殲-8II戰鬥機,可以說當時的蘇-27在解放軍心目中就是完全的平台:擁有比殲-8II還出色的航電系統、比殲轟-7還強的武器掛載能力、比殲-6出色的機動性、比轟-5還遠的航程。

然而與完美平台極不匹配的,是蘇-27拉胯的子系統,上世紀90年代,中國已經擁有了接觸西方航電系統的經驗,甚至還從以色列那裏獲得了雷達技術、從美國那裏獲得了1153數據總線的設計理念。

蘇-27的許多航電器材別說跟西方相比了,就是跟當時在研的殲轟-7「飛豹」比起來都顯得落後,當時在研的殲轟-7與殲-10都確定要采用平板縫隙天線雷達,而蘇-27采用的還是老一代的倒卡倫天線雷達,體積龐大功率又低,蘇-27的射控系統運算能力也較差,進一步限制了作戰能力的發揮,這一點在2015年的中泰空戰演習期間完全暴露了出來。

由於射控系統運算能力低下、倒卡倫天線雷達抗幹擾能力差,面對僅具備部份隱身能力的JAS-39「鷹獅」戰鬥機,蘇-27很難在50公裏外釘選對手,並且釘選對手後經常會被對手利用機動擺脫釘選,而射控系統運算能力低,蘇-27一次只能攻擊一個空中目標,不具備多目標交戰能力。

至於蘇-27的武器系統,在解放軍眼中也落後了,R-27導彈無論是抗幹擾能力還是制導方式都無法適應現代化空戰,即便是機動性很強的R-73格鬥彈,相比解放軍已經大量裝備的霹靂-8(以色列怪蛇-3導彈仿制型號)在效能上也毫無優勢。在當年的解放軍眼中,蘇-27就像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家夥,空有一副好身板,腦子卻不太好用。

也正是因為這些缺陷,導致中國很快就停止了對蘇-27的引進組裝工作,原計劃從俄羅斯購買200套蘇-27的零部件在國內進行組裝,最終只生產了100架左右就停止了。之後中國開始獨立生產完全國產化的蘇-27,也就是後來的殲-11B,只保留了蘇-27的氣動外形,包括雷達、發動機、武器系統在內的器材全部換成了國產的,戰鬥力相比原版蘇-27直接上升了一個大台階。

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就已經在一些領域落後於中國了,中國早早就在微電子、精密光學儀器、數碼化電傳飛控方面展開了研究,只不過在上世紀90年代因為經費短缺,導致中國許多在研的專案暫時無法轉化成實際成果,因此才顯得全方位落後於俄羅斯。然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加入WTO,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超過了俄羅斯,2009年軍費開支成為世界第二,許多武器器材研發專案進入快車道,各種新型武器與器材開始猶如雨後春筍般投入量產,這就讓人產生了一種誤解,以為中國突然之間就能造出許多先進武器裝備了,於是許多西方媒體就謊稱中國盜竊了北約的技術。

其實中國在武器裝備研發方面突飛猛進,完全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在之前已經擁有了很深的技術儲備,只不過當年因為資金不足才導致許多科研專案遲遲無法轉換為成果。而在當年條件艱苦的年代,中國又培養出了一大批吃苦耐勞的科研人員,後來經驗豐富又肯吃苦的科研人員,再加上充足的資金,立即就轉化為成果了,新型驅逐艦、新型雷達、新型防空導彈、新型戰鬥機、新型直升機在短短幾年內量產,與其說是中國技術突飛猛進,倒不如說是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後帶來的增益。

沒有錢,就意味著許多科研專案會被卡死,許多經驗豐富的科研人員會變得無所事事,最終年輕一代科研人員得不到鍛煉的機會,進而變成人才的青黃不接,然後惡性迴圈導致在科研專案上進一步落後,俄羅斯目前就是這種情況。

雖然俄羅斯的蘇-57戰鬥機先於殲-20進行了首飛,但是蘇-57卻充滿了一種「吃老本」的味道,被戲稱為「拍扁了的蘇-27」,其進氣道明顯沿用了蘇-27的設計,對隱身能力的影響極大,但是蘇霍伊設計局這麽多年來一直執著於改進蘇-27,在蘇-57上繼續采用蘇-27的設計實屬無奈,本身也是俄羅斯科研人員青黃不接的一種證明。

而在蘇-57的許多子系統上,都透露出俄羅斯的後繼乏力。比如蘇-57還在使用分離式座艙蓋,中美的五代機都在使用一體化座艙蓋;當中美五代機都普及了高效能的光電分布式孔徑觀瞄系統的時候,俄羅斯的蘇-57卻還在堆砌各種雷達,用雷達與紅外搜尋裝置來代替高效能的光學觀瞄系統。

這些看似別具一格的設計,讓蘇-57看起來更像是一架追求機動性的四代半戰鬥機,隱身效能只是次要考慮隱身。再加上俄羅斯的航電系統落後中美至少半代,這就導致蘇-57空有強悍的機動性,但是在超視距空戰領域只能欺負四代機,面對中美的五代機很難占到便宜。

而西方輕視蘇-57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蘇-57會被西方「卡脖子」,很難大批次生產。 蘇-57雖然比殲-20提前1年進行了首飛,但是服役時間卻更晚,殲-20都已經量產大約300架了,蘇-57目前依然處於小批次生產狀態。除了部份技術問題仍未解決之外,俄羅斯直接還無法做到蘇-57的完全國產化。比如蘇-57使用的N036「松鼠」有源相控陣雷達,就需要從南韓那裏進口砷化鎵元器件,南韓對俄羅斯實施禁運後,直接導致蘇-57的量產受阻。

而最新西方媒體又報道稱,俄羅斯目前正在努力尋找獲取西方高科技器材的方法,以恢復蘇-57的量產。比如蘇-57的生產過程中需要一種名為MPPU-50的雷達調校器材,對於測試和微調可整合到飛機中的基本通訊和雷達系統至關重要,而這種器材俄羅斯只能從西方進口。此外,俄羅斯還在嘗試從德國西門子那裏獲得數控機床,沒有這些數控機床,蘇-57的許多精密零部件就無法加工出來。

早在2014年,俄羅斯就已經暴露出無法完全獨立生產戰鬥機的問題了,克里米亞事件發生後,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俄羅斯無法從法國那裏進行獲得軍用光學儀器,導致俄羅斯生產的戰鬥機沒有了繞射屏顯,蘇-35只能使用落後一代的折射式屏顯。此外,俄羅斯的主戰坦克也使用了來自法國的熱成像儀,俄羅斯至今都無法生產先進的熱成像儀。

而西方之所以重視殲-20,不僅是因為殲-20的單機效能比蘇-57強,更重要的是中國有一項本領遠超蘇-57,那就是中國擁有完全自主的軍工生產能力,並且還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只要中國願意,中國一年內量產300到500架殲-20恐怕都不是問題,西方根本無法透過制裁來削弱中國的軍工生產能力。 強大的武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強大的武器還能大批次生產,二戰時期,美國並不怎麽懼怕虎式坦克,因為他們知道虎式坦克數量有限,終究敵不過數以萬計的盟軍坦克。可是後來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美國卻害怕了,因為蘇聯坦克在擁有比較不錯的效能同時,數量是當年的虎式坦克難以企及的,在大規模戰爭中,永遠都是絕對數量優勢碾壓質素優勢。

而殲-20的恐怖之處在於,不僅擁有質素優勢,還能夠擁有絕對數量優勢,如果中國只有20架殲-20,美國肯定毫不在意,如果中國擁有200架殲-20,那美國就會感到忌憚,可如果中國擁有了2000架殲-20,那麽美國恐怕會立即失去在亞太跟中國打仗的勇氣,哪怕一架F-22能打10架殲-20,2000架殲-20也足夠將美軍在亞太的空中力量淹沒了。所以比要質素沒質素、要產量沒產量的蘇-57比起來,西方更害怕殲-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