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西方學者評;韓戰(抗美援朝戰爭)【一】

2024-03-25軍事

冷戰已經結束,第三次世界大戰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遙遠。然而,回顧美國和蘇聯之間兩代人的激烈競爭,人們可能很容易想知道為什麽沒有發生其他全球對抗。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80年代末,雙方數百萬人一直生活在對此類事件的恐懼中。在持續的一段時間裏,這些恐懼從未像韓戰期間那樣強烈或廣泛。盡管在地理範圍上僅限於一個亞洲小國,最初是北韓軍隊之間的鬥爭,但沖突最終包括代表六大洲20個不同政府的戰鬥人員。在估計的軍事人員傷亡中,一半以上是非南韓人。這場戰爭對人民造成了可怕的破壞,未能解決該國的政治分裂,而政治分裂至今仍是緊張局勢和危險的根源。然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種秩序的演變,這種秩序逃脫了超級大國之接沖突的最終恐怖。

在它的時機,它的路線,它的結局-本文探討了韓戰的國際層面,首先,透過對其外交的詳細敘述,其次,透過分析其對全球政治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兩個目的可以透過按時間順序敘述來實作,它們被整合到的主體中。如果沒有,戰爭的更廣泛影響將在以下方面得到處理。敘事中貫穿著幾個環環相扣的主題。最基本的是戰爭的多邊性質,包括戰爭的起源和過程。這場戰爭起源於1945年,蘇聯和美國將半島劃分為占領區,並將其作為這是兩國隨後未能就統一條款達成一致的結果。這兩個大國之間的競爭導致了南韓政治的兩極分化,並將國家分裂為兩個敵對的政權。與此同時朝與中國接壤的內戰中取得了勝利,蘇聯支持的北韓領導人金日成-把這個沖突作為軍隊的訓練場。在莫斯科的幫助下,

這支軍隊最終在38線以下取得了對美國和聯合國支持的政府軍的決定性優勢。在蘇聯的批準和援助下,試圖將北韓半島統一在他的控制之下,在中國最終集結了數十萬軍隊。在外國參與者中,美國和中國在實際戰鬥中發揮了最大的作用,但其他幾個國家對戰爭行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蘇聯集團中,蘇聯自己提供向北韓和中國提供大規模物資援助;其飛行員在半島北部執行了數百次作戰任務;滿洲裏的陸軍部隊,加上相當一部份空軍,都對美國在鴨綠江以外的行動構成了重大威懾。

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的也達到了類似的目的。蘇聯外交官在聯合國和其他地方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們是北韓和中國事業的倡導者,也是盟友和美國之間的中間人。在西方,在關鍵時刻,美國的盟友,特別是英國和加拿大,為華盛頓的緩和局勢提供了砝碼,使其開始走上北韓局勢升級的道路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結束。在敦促克制的過程中,盟國得到了印度和其他亞洲中立國的大力支持,有時甚至是領導。第二個主題集中在聯合國的作用上,其他學者認為聯合國只不過是美國政策的工具。當然,國際組織經常扮演這個角色,但同樣經常它為同盟國和中立國對美國施加壓力提供了條件,在這一制度框架內,較弱的國家可以協調努力,影響世界上最大的大國。這些努力經常取得成功,部份原因是其中許多國家向北韓派遣了部隊。

聯合國在韓戰中的作用不僅作為一個機構值得關註集體安全,反對「侵略」,但作為對權力的約束渠道,偶爾會因過度冒險的努力而產生。第二個主題是,參與這場戰爭——無論是戰爭的起源還是過程——往往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北韓無關的計算結果。1950年春天,蘇聯領導人約瑟夫·史太林為金開了綠燈在這場鬥爭中,聯合國事業的支持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影響美國,通常是在南韓以外的地方。這一點引出了第四個主題,即盡管戰爭的地理範圍有限,但戰爭的影響是全球性的。這種影響並不是源於北韓的戰略重要性,它只是-在美國和聯合國的倡議下成立的政府控制的土地上,北韓發動了襲擊,這是一個挑戰。華盛頓認為莫斯科與平壤的行動密切相關,這種參與反映了一個新的蘇聯政府-進步,以及對美國在全球信譽的威脅。

西歐領導人同意美國抵抗「侵略」的決定。他們還記得20世紀30年代西方民主國家未能阻止日本、德國和意大利的擴張主義,以免避免一場大戰。蘇聯和蘇聯的代理部隊現在占據了主導地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盟友在中歐和東南歐擁有比敵方軍事單位更大的優勢,他們一致認為既需要抵抗北韓的行動,也需要加強自己的武裝力量。在接下來的三年裏,北約國家的武裝力量增加了大約300萬人;美國承諾在半永久性的基礎上向歐洲派遣六個師;盟友們建造了一個精心設計的基礎設施,包括組織和物資,以支持核力量的增加,接納土耳其和希臘加入,並在接受西德重新武裝的道路上走了很長一段路。盡管南斯拉夫從未加入北約,但它得到了來自南斯拉夫從未加入北約,它得到了美國、英國和法國的大量援助,與美國、希臘和土耳其進行了軍事人員會談,並與後兩個國家簽署了國防協定。

最重要的是,西方對韓戰的反應阻止了蘇聯或蘇聯的代理部隊向南斯拉夫進攻。西方的反應不僅限於南韓和歐洲。美國與日本、菲律賓、澳洲和紐西蘭簽訂了防務條約,極大地擴大了對法國在印度的軍事援助,並率先與日本簽訂了蘇聯拒絕參與且不排除未來的寬松和約日本重新武裝。戰後,美國還與南韓和台灣締結了防務條約,並行起成立了東南亞條約組織。因此,韓戰在西方的重新武裝和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擴大軍事限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對外國的援助,在6月之前1950年更經濟而非軍事,果斷地轉向了近代劃界。蘇聯以自己的軍事力量與西方相匹配。盡管有些國家的統計數據遠未確定,蘇聯和東歐武裝力量的擴張和現代化始於1948年末,在韓戰爆發後大大加快。到1953年沖突結束時,武裝部隊總共約有150萬人。

根據赫魯曉夫後來的說法,蘇聯軍隊在1948年至1955年間幾乎翻了一番。雖然他的說法可能被誇大了,毫無疑問,出現了實質性的增長。此外,軍隊部隊是機動化的,武器裝備也很先進。蘇聯在歐亞大陸及其周邊地區的空中能力大幅增長。第六個主題是,西方和蘇聯的軍事建設都產生了重要的經濟和政治後果,這反過來又影響了戰爭的行程和最終影響。日本成為聯合國在南韓事業的重要物資供應商,這一角色極大地幫助日本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終恢復並融入西方聯盟體系。在西歐,更高的軍費開支導致預算和美元賬戶的赤字,而-原材料價格上漲,美國的經濟援助減少。美國抱怨他們認為歐洲重新武裝的步伐很慢,而歐洲人則對美國要求他們本已緊張的經濟做出更大努力的壓力感到不滿。

這種經常在公開場合發生的爭吵鼓勵了另一方的領導人相信相反-敵人陣營的行動最終會撕裂敵人的聯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這種信念削弱了美國直接導致韓戰結束的議價能力。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953年蘇聯集團內部出現的民眾不滿在一定程度上是東歐重新武裝運動的結果這可能有助於加快共產黨在北韓停戰方面的讓步。盡管莫斯科設法將其領土的西部地區團結在一起,但事實證明,東歐的緊張局勢比美國及其歐洲盟友之間的緊張局勢更為嚴重。事實上,這些緊張局勢與西方對北韓襲擊的廣泛反應相結合,提供了一個對克里姆林宮的強大威懾,反對批準常規軍事冒險進入蘇聯勢力範圍以外的領土。如果1953年世界的武裝比三年前更為強大,那麽這兩個超級大國陷入直接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

韓戰使冷戰上升了十倍-但它的影響實際上促使史太林的繼任者與西方以及南斯拉夫的約瑟夫·布羅斯·蒂托的共產主義制度達成了一定程度的緩和。中國也向西方示好,盡管示好的速度較慢,規模也更有限。之間事實證明,中國和美國建立建設性關系的障礙更難克服。中國和美國在北韓直接交鋒,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談判桌上,這段經歷都給雙方帶來了揮之不去的痛苦和恐懼。這場戰爭也為美國的幹預提供了機會,以阻止中國收復台灣的最後堡壘。當中國直接介入南韓時,美國對台灣的政策也被釘選。華盛頓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做出任何讓步。中美關系幾乎是不可能的。盡管如此,中美之間持續的敵意確實存在不排除中國和莫斯科分崩離析。

韓戰極大地贊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威望,新中國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進行了鬥爭,使其陷入停滯,也贊揚了中國在北韓的地位。蘇聯為北韓和中國的鬥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平壤和中國承擔了主要責任-風險。盡管在戰爭前夕,中國曾尋求與蘇聯建立強有力的聯盟,但它在沖突中恢復了自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新地位只會增加在外交政策上獨立行事的意願。就北韓而言,它勢必會利用其兩個盟友來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盟友目的。由於韓戰增強了中蘇分裂的長期前景,導致北韓作為一個獨特的實體發展,並使南斯拉夫的反蘇共政府得以生存,從而削弱了蘇聯作為國際無可爭議的領導者的地位。在大國中,蘇聯顯然是主要的失敗者。

這一後果和其他後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戰爭持續三年多和優柔寡斷的結果造成的。因此最終主題是,主要參與者有無數機會阻礙戰爭的更廣泛影響,更不用說戰爭對半島本身的後果了。例如,史太林可能會說服北韓人撤退到在美國決定向北韓半島派遣作戰部隊後的幾周內。這樣的舉動很可能會在1950年夏天結束戰爭。這一事態發展將代表美國的一場偉大勝利,但其長期影響遠比實際發生的要有限。戰爭也可能1950年秋天,聯合國部隊在仁川登陸後停在第38,或者勝利進軍鴨綠江。同樣,這些結果將構成美國的驚人勝利。它們也會對國際政治產生不同的影響。美國的聲望不會像現在這樣受損在與中國的沖突之後,西方和蘇聯集團的軍事準備可能會適度增加。

如果美國成功地將半島統一在一個友好政權的背後,這將是對蘇聯的一次重大打擊,但其影響可能不會像最終發生的那樣持久。最後,戰爭可能在1951年初停止。【 未完待續】請繼續關註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