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編:崔曉漢
總撰稿:徐焰
顧 問:毛新宇
全國解放後,出於保衛國家安全的急需,中國在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建立了完整配套的國防工業體系。改革開放開始後,鄧小平為什麽提出國防工業要走「軍民結合」的道路?為什麽又要求軍工體系「從蘇聯制度中解放出來」呢?
改變國防體系單純服務於軍隊,強調走以民養軍的新路
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便把建立自主配套的國防工業體系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從蘇聯引進的「156項」重點企業中,軍工企業便占了44項。在短短十余年的時間裏,中國建立了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對於提高國家的防務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這一體系基本上還是遊離於整個國民經濟和國家建設之外而另成一套。這種模仿蘇聯模式而建立起來的軍工企業,又基本處於封閉狀態,使國防科技領域開發的新技術難以很快套用到經濟建設中去,也不利於國防工業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增強活力。
50年代中期,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曾提出國防建設要為經濟建設服務,並認真抓了國防工業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問題。這時的主要著眼點,是為了使國防工業擺脫由於開工不足、人員和器材閑置所帶來的困境,並沒有自覺地將其看作是社會生產力的一個組成部份而納入國民經濟建設的軌域,因而未能從體系、制度這個根本上解決國防工業實行「兩結合」的問題。60年代以後,中國長期進入臨戰準備,軍品生產任務又壓倒一切,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問題便被擱置起來。
70年代後期,中國軍隊采購軍品的數量逐步減少,國防企業大部份器材和生產能力閑置。鄧小平看到軍工行業存在的這一嚴重問題,並借鑒了蘇聯因軍工體系龐大而使經濟背上沈重包袱的教訓,一再提出要改變體制。1978年6月29日,鄧小平在聽取六機部和海軍匯報情況時便提出了八個字:「以軍為主,以民養軍。」同年8月1日,鄧小平在聽取七機部匯報時進一步明確指出,國防工業要以民養軍,軍民結合。外國沒有什麽專門搞軍用的。我們搬的是蘇聯制度,是浪費,是束縛技術發展的制度。要從照搬的蘇聯制度中解放出來。
根據鄧小平提出的這一思想,70年代末國務院、中央軍委為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制定了「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以民養軍」的十六字方針。在80年代,中國國防工業全面貫徹了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徹底擺脫了傳統的蘇聯模式,走出了一條軍隊和國防企業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新道路。
民品產值為主體,註重發揮技術優勢
進入80年代中期以後,根據國防和軍隊建設由臨戰狀態轉入和平建設軌域的要求,鄧小平進一步提出國防建設要自覺服從經濟建設大局。為了盡可能地利用軍事資源、軍事設施為經濟建設作貢獻,1985年中共中央在【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指出,國防工業要打破「軍民之間的界限,按照專業協作和經濟合理的原則,促進企業進行必要的調整和聯合。」1986年6月,國防科技工業座談會又進一步提出,國防科技工業要實行戰略轉變,既要為國防建設服務,又要騰出更多的力量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使軍工的技術優勢和科研生產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1987年,中國軍工企業的民品產值已占總產值的三分之二,不過在隨後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中也出現了新問題。許多軍工企業集中了最好的機械器材、密集的技術骨幹,卻用於生產低檔次日用品,其成本比地方小廠高,既贏利不多又無助於提高科技水平,這不僅不符合軍民結合發展高技術水平裝備的思路,從經濟角度看也不合算。為此,中國國防工業部門在處理改革與需求的平衡上,推出一個「大部份轉民而少部份以軍養軍」的裝備發展新思路。
進入90年代以後,中國的軍工企業在繼續堅持以民品生產為主時,註重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著重開發高科技產品。如中國航空工業在80年代後由軍品轉產日用民品,開始效益不佳,於是把發展民用飛機確定為軍轉民的主攻方向,先後生產民用飛機1000多架,還出口到十幾個國家,效益和技術成果顯著。在「以軍養軍」方面,中國的軍工企業研制了本國軍隊使用的絕大部份裝備,同時出口參與世界軍火銷售競爭,還以成本較低的優勢在國際兵器市場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實作企業扭虧脫困,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90年代後期和進入新世紀之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不斷完善國防工業執行機制,提高軍民相容程度,增強平戰轉換能力,終於走出一條符合國情並反映時代特征的國防現代化建設道路。
在改革深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國防工業由於原有包袱沈重,在 1998年曾一度成為全國虧損最嚴重的行業之一。1999年7月,中國實行了解放後國防工業體制的一次重大調整,初步建立起了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產研結合、供需分離、精幹高效的管理體制,實作了政企分開和政府對國防科技工業的集中統一管理。廣大幹部職工進行了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研制生產和國防科技工業改革調整脫困的兩個「攻堅戰」,在短短幾年內便取得了顯著成果,2002年全行業總體上實作了扭虧脫困目標。此後,軍工企業的產值增長速度比全國工業增長速度高出十個百分點,並連續四年保持快速發展。
經過近20年的努力,在核電、民用航天、民用飛機、民用船舶等產業,軍品科研生產能力調整都與建立寓軍於民的新體制結合起來,使軍工主導產業和高技術民品都有了較大振幅的發展。近些年來,中國航空工業研制成功「梟龍」、「殲-10」戰鬥機和「山鷹」、L-15高級教練機,引起世界矚目,並在國際軍貿市場上具有了很強的競爭力。「神舟」載人飛船的發射成功,向全球顯示了中國航天事業軍民兩用取得的巨大的成果。為了和平利用軍工技術,中國政府還大力鼓勵並支持國防科技工業發揮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以促進國民經濟建設。2003年中國國防企業的民品產值比上一年增長20%,占國防科技工業總產值的65%以上。
中國的國防工業經過體制改革後,不僅成為經濟建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也為人民解放軍提供了科技含量日益提升的武器裝備。國防工業作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正將重點武器裝備的研制生產作為21世紀前期的首要目標,並在努力縮小同先進國家的差距。實踐證明,國防工業堅持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方向,才能走出一條良性迴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