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一周軍評:轟-6K參加中俄聯合巡航,有幾重暗示?

2024-07-28軍事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7月25日,中俄兩國戰略轟炸機進行第八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中國轟-6K戰略轟炸機和俄羅斯圖-95MS轟炸機一起在白令海峽區域飛行,美國空軍和加拿大空軍隨即出動,留下了中美俄加四國飛機共同飛行的首次合影。

透過此次公開釋出的圖片和影片畫面,我們可以看到這次行動中我軍的轟-6K戰略轟炸機並未攜帶彈藥,只在機翼外側掛架攜帶了自衛電子對抗吊艙。這也表明此次行動中我軍轟炸機除了攜帶和發射彈藥外,是在接近實戰條件下進行的一次認真演訓。畢竟此次任務是在美國劃定的「北美防空辨識區」附近進行,我軍的轟炸機將直面真實的雷達探測、跟蹤,與在日本、台灣地區、乃至東南亞等周邊空域相比,這裏對手的雷達網到底什麽水平,咱們也是頭回真見識一下,即使可以透過俄方合作獲得他們提供的相關空域的大致電子態勢,但畢竟和我們自己的一手資料不是一回事。

對於中美雙方來說,這都是「第一次經驗」

所以即使不考慮飛行、導航等行動組織上的困難,單是這個「電子競技」機會,相信對於我軍也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實戰條件下的考驗。

有道是「來而不往非禮也」。美國、加拿大海空軍飛機近年來在中國周邊海空域的活動非常頻繁密集,我們這次也算是給他們「還禮」。

當然我們也可以透過美國此前幾次發出的關於「中國轟炸機近期可能靠近美國空域」的訊息看出,此次行動從籌劃到實施,並未完全脫離美國情報視野。

這並不奇怪,對於這樣一次前往陌生空域的戰略巡航行動,我們不大可能完全沒有準備,對於太空監視能力強大的美國來說,發現中國戰略轟炸機的轉場部署跡象也是他們應該具備的能力。

但這並不能削弱中國這次行動的戰略意義,畢竟對於中美兩國都是「寶貴的第一次」嘛。

我們知道,目前世界上具備「三位一體核威懾」能力的國家只有中美俄三家,相比之下中國的空中戰略威懾能力發展得最晚,雖然目前從隨時可用的戰略轟炸機數量來說,可能已經超過俄羅斯,僅次於美國,但畢竟我們的主力飛機轟-6在航程、載彈量等方面與美俄的圖-22M3、圖-160、圖-95、B-52、B-1B、B-2這些機型還存在較大差距。

再加上,中國也欠缺使用戰略轟炸機的實戰經驗。中國最近實戰使用戰略轟炸機的經驗,還是在西藏平叛時期使用蘇制圖-4戰略轟炸機,而在那次行動中,圖-4更多使用的是機上攜帶的23毫米自衛機炮進行對地支援任務,是實際上類似美國的AC-130「空中炮艇」。

相比之下,美國轟炸機在越南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乃至後來的一系列其他軍事行動中執行了大量實戰轟炸任務,更在冷戰時期進行了大量的空中巡航任務。相應的,蘇聯空軍和今日俄羅斯空天軍也針鋒相對地進行了很多巡航任務,同樣近年來在敘利亞戰爭、俄烏戰爭中,俄羅斯戰略轟炸機也執行了從臨空投彈到遠距離發射巡航導彈在內的實戰任務。

因此不管是與俄軍交流,還是和美軍「交流」,對於我軍提高未來實戰能力都具備重要意義,其中許多經驗教訓很值得我們學習。

從最重要的核武器投射能力來說,當下中國的戰略轟炸機只有一種核打擊手段,就是具有「核常兼備」能力的空地-20巡航導彈。理論上,這種射程可達2000公裏以上的導彈如果攜帶比常規彈頭更輕的核彈頭,應該具備超過2500公裏甚至更遠的射程。這意味著我們的轟炸機需要飛到相對接近潛在對手目標的空域才能發射這種導彈。從中美的地理環境我們可以發現,從中國到美國最近的距離是從中國東北地區向北越過俄羅斯上空和北極地區,然後從北方接近美國。

這裏就有個問題,俄羅斯會不會「允許」中國的戰略導彈或者戰略轟炸機透過它的領土上空?

中俄聯合反導演習的意義並不在於能擊落幾枚導彈

我們這裏姑且討論一下這種情況下的「國際法」問題,按照現行的國際法和國際慣例,領空是指領土和領海上方的空域,高度上限為100公裏。

也就是說,對於洲際彈道導彈來說,除了上升段和下降段,它並不侵犯別國領空。所以僅談法律問題,中國導彈飛越俄羅斯上空攻擊美國目標的話,並未進入俄羅斯領空。

當然這其實是個沒什麽意思的「較真」,因為到那時已經「吹燈拔蠟、萬事皆休」了,誰還會在乎。

所以問題實質是中國發射的導彈是否會導致俄羅斯判斷我們正在向他們發動核打擊,從而觸發核反擊。

這個問題反而簡單,中俄之間可以達成一個溝通協調機制——近年來中俄之間已經建立了這個機制,得益於中俄關系的接近和共同的外部壓力,雙方已經進行了反導早期預警合作,乃至電腦模擬聯合反導演習。

雖然目前中俄都擁有能夠攔截中遠端乃至洲際導彈的中段反導能力,但這種能力用來應付大規模導彈襲擊的話並沒有很強的實際意義,但這種合作對於在「關鍵時刻」短短幾分鐘內互相通報和驗證各自發射的導彈不是向對方境內發射而言,足夠了。

因此,中俄反導合作的最大意義實際上是解決了中國洲際導彈飛越北極時可能引發俄羅斯誤判的問題。

另一方面,中國轟炸機如果要對美國進行戰略威懾,最近的方向當然也是飛越北極,不過這條航線並不理想,因為戰鬥機將很難提供護航。況且加拿大和阿拉斯也不是美國的核心地帶,如果要用巡航導彈從北極航線攻擊到美國本土的關鍵戰略目標,實際上需要轟炸機飛到加拿大和阿拉斯加上空。

因此目前來看,中國戰略轟炸機如果要攻擊美國本土,理想情況是使用俄羅斯位於堪察加半島的基地,透過白令海峽附近,攻擊阿拉斯加境內的目標,或者進一步南下,攻擊美國西海岸目標。而這個飛行路線俄羅斯從冷戰時代以來就已經非常熟悉了,這次我軍的轟-6K也就是跟著俄羅斯「師傅」一起練練,熟悉一下「路況」。

阿拉斯加的防空辨識區形狀大致反映了俄轟炸機經常靠近的方向

這種情況因為近年來的技術發展,將會出現一定變化。

現在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大型空射高超聲速導彈已經被美國媒體賦予了「北京重錘」的「尊號」,轟-6N型戰略轟炸機攜帶這種導彈飛行的影片也已經出現在網絡上。目前美國人也分析認為我們應該有兩種此類導彈,一種射程較短,尺寸較小,主要承擔對陸上目標和海上大型目標的常規打擊任務;另一種尺寸較大,射程較遠,用於執行戰略核投送任務。

那麽從其中較大導彈的尺寸,考慮空中發射對導彈增程效果的理論計算來看,假如攜帶一個數十萬噸當量、數百公斤重的彈頭,只考慮其彈道飛行的情況,其射程可能接近東風-31遠端導彈水平;也就是8000公裏左右,如果要發射百萬噸以上當量級的大型彈頭、三個分導式多彈頭,或者同等重量的常規彈頭,射程至少也能達到5000-6000公裏。

那如果從北極上空發射,就可以直接越過加拿大、阿拉斯加,覆蓋所有美國的核心戰略目標。整個過程中甚至轟炸機都不需要進入美國目前的「防空辨識區」。

新型導彈將會極大擴充套件我軍空中戰略威懾能力

當然,目前我們的戰略轟炸機也不可能在領空高度以上飛行,就必然涉及使用俄羅斯領空的問題。

所以早點開始適應在俄羅斯領空上的飛行,對於中國的戰略轟炸機部隊來說是一種未雨綢繆;畢竟中國轟炸機飛到高緯度地區的經驗還沒有,「路況」不熟,是需要多練練。

可以設想,在未來某個關鍵時間點,如果中美俄之間的緊張態勢發展到某種程度,北極上空開始頻繁出現中國戰略轟炸機,對於美國的壓力自然會比我們的戰略轟炸機在本土上空盤旋給到的壓力更大——即使未來我們更先進的空射戰略導彈具備了在本土上空發射攻擊美國本土的能力,這種「能力展示」也很有必要,就好比你看到對手把槍握在手裏和把槍口對準額頭相比,自然是後者更有威懾力。

在中國「三位一體核威懾」當中,目前海基威懾是最困難的,因為中國核潛艇部署的海區和活動範圍都還不理想,且能與美國「哥倫比亞」級相提並論的下一代戰略核潛艇也還需要相當時間才能完成。陸基導彈方面,中國這幾年發展很快,但陸基導彈的問題就是在核危機條件下「攤牌」動作不明顯,施加壓力的能力有限。

可見度相對最高、施壓效果最明顯的,還是戰略轟炸機。即使是隱身轟炸機,也能被對手看到從機場起飛,只不過起飛以後飛向何處就沒辦法繼續追蹤了而已。

2024年北美防空辨識區被擴大到了接近北極圈,美國人已經意識到了新型威懾手段的壓力

而戰略轟炸機可以召回的特性也使它在「極限施壓」遊戲中非常有用,因為「極限施壓」就需要能夠在達到目的後迅速的降低壓力,避免出現「玩脫了」的情況,那麽沒有什麽比召回在敵人眼皮底下活動的轟炸機更明顯的降壓手段了。

所以可以推測,中國即使裝備了轟-20隱身轟炸機,很可能也將繼續和轟-6共同服役相當長的時間,轟-6可以肯定會是一種和B-52一樣的「世紀轟炸機」。

美國B-52轟炸機將會換裝發動機和進一步延壽,將會服役到21世紀下半葉

此外,最近這次中國的轟-6K參加聯合巡航,在目前國際態勢下,還有一重不那麽明顯但相關方都能明白的暗示:既然轟-6可以進駐俄羅斯機場,那麽中國空軍其他機型自然也可以進駐俄羅斯其他地區的機場。

而我們知道目前北約在烏克蘭正面臨絕望,絕望中是否會出現一些不理智行動呢?比如北約空軍參戰,壓制俄羅斯空天軍行動,從而扭轉局面?

美國也沒有放松空中戰略威懾能力,據稱已經開始進行新型核巡航導彈(LRSO)的試飛

如果只考慮俄羅斯自身,北約或者美國采取這種行動,俄羅斯空天軍本身肯定不具備單獨對抗能力,那麽俄羅斯就很可能被迫做出擴大軍事行動的決定,比如對波蘭、羅馬尼亞等國進行大規模導彈打擊,甚至進行總動員,采取更大規模的陸上軍事行動,把戰爭擴大到整個東歐。相應的,北約和美國也可能會進入動員,屆時歐洲將會面臨一場數百萬大軍參戰的真正總體戰,其慘烈程度只怕會讓現在的俄烏戰爭看起來像是小孩過家家,不論誰獲得最後的勝利,這都將是一場浩劫。

發展到這一步距離核攤牌就很近了,至於世界經濟、多極化趨勢、全球化這些都將化為泡影。中東、亞洲地區的火藥桶也可能全面點燃,這就是真正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了。

雖然上述「地獄場景」出現的可能性並不大,但給目前的天平上增加一些砝碼還是有必要的。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所以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危險,也要讓軍隊做好百分之百的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也比臨陣磨槍要好。從這個角度講,聯合戰略巡航就有了另一重意義,至少讓我們的飛機確確實實從俄羅斯空天軍的機場起降一下,了解一下他們的情況,也很有必要。

今天台灣地區的一些退將已經談起一些上世紀和本世紀初的「秘辛」,就是美國空軍當時與台軍達成協定,在「危急關頭」將會向台灣提供一批「熱機」,也就是美國空軍現役飛機。

不過,另一方面我軍自然也不會毫無準備。

但當時這個協定最後也沒有落實,因為事情沒有發展到那一步,多年後我們回想起今天的聯合戰備巡航背後的兇險可能,或許也就是和回顧這段歷史一樣嗟嘆一聲。

說到這兒我想起美國人經常參照、但在中國從沒聽到過的「中國諺語」:「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may you live in an intresting time),並且認為這是「中國人最惡毒的詛咒」,或許是「寧為盛世犬,不做亂離人」的某種古怪轉譯吧;但從字面意思來看,今天能夠引發歷史愛好者們遐想的時代,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都是浩劫,為了避免我們的時代變得更加「有趣」,有很多人正在悄悄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