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時期的東北野戰軍有多強,在三年的時間裏,這支勁旅從12萬發展到一百萬,收復了77座城市,解放了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從而一躍成為當時各戰場解放軍中最為精良的一支部隊。口說無憑,數碼說話,這支勁旅用了52天的時間,幹掉國民黨正規軍36個師,非正規軍9個師,共殲滅47.2萬人。繳獲火炮6546門、輕重機槍1.6293萬挺,飛機9架,坦克160輛,裝甲車180輛,太多了,這裏只介紹繳獲的部份重武器。書寫了戰史上極為輝煌的篇章遼沈戰役結束後,東總的總兵力達到103萬,包括主力部隊,12個步兵縱隊、1個炮縱、一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70萬人,另有地方部隊(含二線補充兵團)33萬,總共103萬人。
光有人數說明不了啥問題,國民黨800萬軍隊,人數裝備都占優勢,都沒整沒了,所以,只說人數證明不了部隊的戰鬥力,那我就分開捋一捋東北野戰軍的厲害之處吧。
先說裝備
關於東北野戰軍爭議最多的就是裝備來源,有人說是蘇聯老大哥援助的,有人說是日本戰敗遺留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繳獲國民黨的。
這三種說法都不全面,是兼而有之。在我軍進入東北之初,蘇軍確實向我軍轉交了一部份日軍遺留下來的武器,蘇聯轉交給我們的武器都是他們看不上眼兒的,準備運回國當廢鋼鐵,我軍負責軍工貿易的負責人和蘇軍進行半私人半官方的交涉,用糧食和廢鋼鐵、布等交換而來,實際等於購買,所以這不能算援助,頂多算是給打個折兒買回來的。而且,當時,北韓援助的我們的日遺武器比蘇聯官方援助的都要多。
而東北野戰軍的武器來源主要靠戰場繳獲,和後來逐步完善的軍工廠的生產。至於蘇聯蘇軍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在回憶錄中說的「援助東北野戰軍600輛坦克、800多架飛機等」 的說辭,聽聽算了,當時如果我們有這麽多飛機,何至於開國大典上,受閱飛機需要飛兩遍那麽寒酸?援助這麽多架飛機,為啥解放戰場上我軍一架飛機都沒參戰過?但無論怎麽說,蘇聯對東北野戰軍的武器供應還是值得肯定的,但相對於大規模作戰的東北野戰軍來說,蘇聯的武器供應顯然是不夠用的。所以,那些認為東北野戰軍的武器主要來源於蘇聯援助的人們應該重新認識。
那麽,東北野戰軍的武器主要從哪裏來的呢?入東北初期主要來源是收繳偽軍的武器和剿匪,抗戰勝利後,東北成了無政府的真空地帶,當時在東北各地仍有大批持有武器的偽滿軍和偽警察,以及遍地的土匪。我軍進入東北後立即解除了所到之處的偽軍的武裝,收繳了大量的武器。為了穩定地方根據地,部隊在進行剿匪的時候,在土匪手中亦繳獲大量的武器。
當時日軍撤退的時候遺棄和藏匿了大量的武器彈藥。我軍進入東北後對這些武器進行了有組織的搜集活動。
戰爭初期的武器來源大致是這樣的,隨著戰局的深入,東北野戰軍的武器來源主要靠戰場繳獲,蔣介石為了贏得東北戰局,不惜血本,將大量的美械裝備和半美械裝備的部隊派往東北,同時,還源源不斷的把武器裝備運往東北戰場,據說還贏得了運輸大隊長的美譽。結果隨著戰局的不斷失利,這些精良的武器絕大部份都落到了東北野戰軍的手裏。但繳獲裝備固然來得快,卻不持久,為了維系長期的武器供應,東北野戰軍還在東北建立了大量的兵工廠,這就是東北野戰軍武器精良並且源源不斷的原因。
巔峰時期的武器裝備水平達到什麽程度?
拿東北野戰軍2縱,也就是原39軍遼沈戰役後的實力統計數碼。該軍總共裝備有有38式步槍7320支、79步槍1512支、春田步槍2408支、衝鋒槍3058支、捷克式機槍790挺、布倫機槍117挺、92式重機槍7挺、M1917重機槍155挺。
火炮方面則有60、82毫米迫擊炮369門、107毫米化學迫擊炮12門、92式步兵炮36門、日式山炮24門、美式75毫米山炮12門。
當時,39軍的一個步兵連,人數最多者達到了200人以上,每個步兵班裝備1挺輕機槍、1具擲彈筒,整個連還另有3門60迫擊炮,步兵班中衝鋒槍數量能到2到3支。
這個裝備情況已經超過了當時國軍所謂的五大主力。
東北野戰軍已經擁有飛機,這一點,很多小夥伴不相信,好信兒的話,可以去查查解放軍空軍的歷史,當時的東北野戰軍確實已經有飛機了,只是沒有形成戰鬥力而已。1946年,東北野戰軍在吉林省的通化市建立了我軍第一所航空學校,即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大家可以百度一下,遼沈戰役的戰果,期間就繳獲了飛機9架,所以,說東北野戰軍擁有飛機並沒有錯,只是沒有形成戰鬥力。
齊全的兵種
東北野戰軍不僅數量龐大,還建立了齊全的兵種,擁有了非常專業的炮兵縱隊、鐵道縱隊,還組建了自己的裝甲部隊,在當時,在國共雙方都絕對稱得上「王牌之師」。
強大的炮縱
在那個年代,炮兵絕對是戰爭之神,當時東野的炮兵規模和裝備水平在我軍序列中絕對第一,甚至超過了國民黨的王牌部隊。東野的炮縱已經擁有8個炮兵團、1個戰車團和一個工兵團,2370門各型火炮。在錦州攻堅戰中,東野出動3個炮兵團集火射擊,用重炮把堅固城墻炸開缺口,有效的支援了步兵的進攻,當時攻城部隊僅用五分鐘就攻上錦州城頭,和強大的炮火支援不無關系。
在決定戰局的塔山阻擊戰中,雖然國民黨占據海空優勢,但東野的炮火實力絕不弱於國民黨的地面部隊,在強大炮火的支援下,塔山就像一顆釘子一樣死死的攔住候鏡如的十幾萬援軍。
在攻打錦州,最慘烈的配水池戰鬥中,國民黨攝於東野強大的炮火,在配水池陣地專門在鋼筋混凝土碉堡外覆蓋1—2米厚的土層,偽裝成土木結構。我炮兵最初使用短延時引信,結果炮彈在積土上打出大坑,實際上卻沒有破壞堡壘。所以,我軍一個營在突擊過程中傷亡慘重,僅剩7人活著走下陣地,後我方指揮員發現情況不對後,命令炮兵緊急改變了引信裝定方式,使得炮彈在打入敵人堡壘後再爆炸,終於支援步兵奪取了配水池。
裝甲部隊初具規模
與炮兵相比,東野的裝甲部隊規模很小,大多為繳獲或修復的原日本關東軍的坦克。但在戰爭中卻屢立奇功。在錦州攻堅戰中,東野炮縱戰車團出動15輛坦克參加戰鬥,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東野的坦克直接將錦州城墻撞開一個大洞,引導步兵攻入城內,這一著名的戰鬥場景就復原在錦州遼沈戰役紀念館中。
工程兵立大功
在遼沈戰役中,東北野戰軍能出動上千門火炮和十多輛坦克,和該部隊剛成立且規模極小的工兵有絕對的關系。東野的工兵是從延安炮校工兵隊發展過來的,遼沈戰役前,東野組建了我軍歷史上的第一個工兵團,剛一組建就發揮了巨大的戰場作用,攻打義縣時,大淩河沙泥淤積,炮兵和車輛無法透過,這支工兵部隊晝夜施工,清除沙障,還在水深處鋪設鋼軌,保證了各種車輛安全快速準時的到達陣地。在遼西殲滅戰中,工兵3連緊急在錦州東北方面架設一座長度超過50米,可以透過載重車輛的木橋,晝夜施工,提前一天完成任務,為全殲廖耀湘兵團爭取了最大的機會。
強大的後勤體系
再好的技術兵器,離開彈藥和燃料都玩不轉,在遼沈戰役前,東野已經掌握了我軍序列中最先進的後勤補給體系和軍工生產體系。在冬季攻勢後,東野準備和國民黨進行大兵團戰略決戰,在這種情況下,東野將各縱隊的前勤部、後勤部、衛生部合並成縱隊後勤部,這樣極大的提高了後勤保障的速度和質素,為大兵團作戰提供了非常到位的戰勤保障。
東野最初的軍工部門是1945年10月在沈陽成立的軍事工業部,重點負責接收日偽的軍工企業,成立僅一個月,因無法阻擋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軍工部被迫撤出沈陽,此後三易地址,從通化到延吉,最後定在北滿。
軍工部門初期工作主要是尋找日本遺留的軍火庫和將日偽軍在敗退中漫山遍野丟棄的武器彈藥尋回。俗稱「挖窖」和「撿洋落」。隨著東北局勢的穩定,東野軍工部在琿春、興山、雞西、佳木斯和哈爾濱等地先後建立了14個兵工廠,各軍區後勤部紛紛建立修械所和兵工廠。至1948年初,東北軍工部已經在解放區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生產體系。據統計,在遼沈戰役期間,我後勤系統前運炮彈12.9萬發,各種槍彈418.7萬發,手榴彈9萬枚,炸藥2.6萬公斤,以及不計其數的糧食、油料和被裝。衛勤系統收治了6.1萬人次傷病員。
最懂戰術的勁旅
東野之所以戰鬥力強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極其重視官兵技戰術的培養。東野根據廣大官兵在實戰中的經驗總結了「六大戰術原則」。即「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戰術、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
一點兩面:一點,就是將優勢兵力集中在主要的攻擊點上,而不是在各個進攻點平分兵力;兩面,就是要對敵人實施兩麪包圍,即分散敵人的兵力火力,又不給敵人以突圍的機會,力求全殲。
三三制:這個戰術的重點是進攻中的隊形。個班要分成3-4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3-4人,各戰鬥小組以班長為核心,各小組組長率領各自小組,在班長的指揮下,散開一定的距離進行作戰。以確保在戰鬥中能有效配合,靈活運用戰術,從而發揮最佳的作戰效能。以班為基礎,再拓展到排、連、營、團的三三制戰術,三三制可以擴充套件到戰鬥、戰役到戰略的各個層面。
三猛戰術:即猛打、猛沖、猛追。猛打:就是集中各種火力對攻擊點猛烈輸出,猛沖:就是在猛打後,趁敵暈頭轉向時,猛烈沖鋒,東野的部隊最不怕的就是「五米之內刺刀見紅」。猛追:就是對已經開始動搖或潰亂的敵人,要果斷、猛烈地追擊,直到把敵人追垮、把敵人全部消滅。
三種情況三種打法:三種情況:一是敵人防守,一是敵人要退不退,一是敵人退卻。對這三種情況,要采取不同的打法:如果敵人防守,就要經過充分的準備,不能倉促進攻;如果敵人要退不退,應該先將敵人包圍起來,暫不進攻或做牽制性的小規模進攻;如果敵人退卻,就要勇猛地追擊,這個時候就不需要等命令,不需要任何準備,不管部隊多少,也不管情況清不清楚,只管放膽地追。
四快一慢。四快就是:向敵人前進要快,進攻準備要快,擴張戰果要快,追擊要快。進攻準備要快,就是忙個滿頭大汗才好;追擊要快,就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白天黑夜追就完了,追死拉倒。所謂一慢,是指發起總攻前要充分準備,不倉促進攻,該快的要快,該慢的要慢,不能「亂用一氣」。
四組一隊:所謂四組,即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四組一隊主要是:部隊在突擊時要有專業分工,每個小組相互配合、相互掩護、逐次推進。四組一隊戰術的發明者是東野6縱17師。該師是東北各部隊中攻堅力最強的部隊,善於運用爆破手段攻堅,被譽為「攻堅老虎」,曾三次被東總單調擔任重要城市(四平、錦州、天津)的攻城總預備隊。這條戰術其實是東野參謀長劉亞樓總結出來的,東野負責人之總結了前五條。
東野的戰術水平之高,令他的對手國民黨亦是不得不點頭稱贊。他們對遼沈戰役的評價是:「對兵力的分配,完全符合節約與集中的原則,對大兵團的運用,時間和空間的分配,輕重緩急,都非常的適合,絕對不是非常僥幸的贏得了這場戰役」。
東北野戰軍到底有多強?我們得依時而論,拿1948年舉例,這一時期的西北野戰軍只有7萬多,中原野戰軍不超過13萬,華北野戰軍不超過40萬,東北野戰作為四大野戰軍中最為龐大的存在,占據天時地利人和。
反觀西北野戰軍,常年在貧瘠的西北地區作戰,缺糧少食,物資供給不充足,再加上西北地區形勢復雜,導致西北野戰軍始終無法形成一個可靠的大後方,這也就導致西北野戰軍的兵源補充也非常困難。
再看中原野戰軍算是四大野戰軍中最為艱苦的存在,12萬人挺進大別山後,只剩下了7萬人,國民黨反動派政府部署了大批兵力在大別山周圍,導致中原野戰軍被圍困了很長時間,物資補給極其困難。
華東野戰軍情況算是比較樂觀的,依托山東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大後方,保證了華東野戰軍在作戰時期能夠及時得到物資、兵源補充。
所以,天時地利人和成全了東北野戰軍的強大戰力,國有勁旅如斯,是國家民族之幸,向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