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選右上方的「關註」,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註:現在3000字以上的文章,會有廣告。但廣告是免費的。
廣告解鎖的辦法:
1、看完廣告後,點選右上角的叉號。不點叉號,是沒法自動跳到文章的。
2、註意,廣告開啟後,不要點裏面其他的東西,幾秒鐘之後,廣告播放完,你點選右上角的叉號,就可以了。感謝您的理解支持。)
為什麽作為海軍核心力量的航母,無論發展到什麽地步,速度基本大都在三十節左右? 如果將這個速度換成陸地交通工具有多快?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明確航母的發展史。
一支完整的海軍編隊,離不開航母這樣的重量級武器,如今,能否獨立建造航母已經成為了檢驗一個國家工業能力的重要標準,追溯航母的建造時間,其實最早可以到二戰時期。
自從地理大發現後,世界上大部份國家逐漸認識到地球的廣闊性,知道了海洋的寬廣,也開始了各種探索,海上的探索勢必離不開船只,船只業的發展帶動了各國海上貿易的發展,從而創造出了殖民國家、殖民貿易等詞,戰爭也從陸地蔓延到了海洋上。
一直到一戰期間,海上戰爭依舊很重要,海上的戰爭和陸地不同,陸軍所使用的大炮火箭大多都無法運輸到海上使用,只有飛機可以在海上對敵人發起攻擊,但飛機不可能永遠都在海洋上空飛行。
總要進行彈藥補給和其他物資補給,而且建造難度大,畢竟世界上的飛機都是在1903年才發明的,因此,最初的海戰,飛機起到的作用並不是很大,相反,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各種重型的戰列艦,也就是所謂的大艦巨炮時代。
戰列艦作戰雖然比飛機方便一些,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作戰距離短,艦炮命中率不高,這也就限制了海戰的發展,發展到了一戰期間,飛機發展了近十年,終於開始逐步成為海上的主要作戰武器。
但是續航能力依舊是限制飛機作戰的主要因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國做了很多研究,終於有國家意識到可以飛機和軍艦搭配使用,既然軍艦有充足的位置可以儲存物資,那麽也可以儲存飛機物資,成為飛機的降落與起飛平台。
第一位進行飛機在軍艦上起飛和降落試驗的是美國的尤金·伊利,但是世界上第一艘能夠承載飛機起飛和降落的全通甲板航母卻是英國造出的,即「百眼巨人號」,隨後美國也改造出了航母,但是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造出的航母和現代各國裝備的航母還是有著巨大的差距。
這也是為什麽發展到二戰時期,航母的數量會激增的原因,因為航母效能不算優越,建造難度自然就小了很多,與其說那會兒建造的是航母,不如說是比普通戰艦稍微強一點的軍艦。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擁有航母的國家也逐漸從一個到多個,航母的建造也從改造客輪到獨立建造,體積越來越大,效能越來越好,速度也越來越快,大多數航母的速度更是達到了三十節。
既然航母的速度大多在三十節左右,那麽,三十節究竟是個什麽概念呢?換算成汽車的速度又是多少呢?
「節」其實是航海領域內專業的速度單位,古代缺乏精確的船只速度測量儀器,海上航行的水手們為了測量船只航行的速度,就在一根繩子上根據一定的距離打結,結和結之間的距離基本一致,然後把繩子扔到水裏,在單位時間裏撈起繩子,透過繩結的數量來計算船只的航行速度。
那麽節到底是什麽呢?要理解節,首先要明白什麽是海裏,在十八世紀中葉時,法國的卡西尼和德朗布爾一同提出了以地球周長的一半來作為1海裏的長度,大約185200米,在此之前也有不少科學家定過關於一海裏的標準,但只有這個標準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並且這個標準至今都還在使用。
標準是有了,但是由於各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經度緯度有所差異,使得各國選擇來確定海裏長度的參考點不同,和國際的一海裏標準自然也就不同。
比如赤道上1海裏就約等於1843米,在維緯度四十五度處卻約為1852.2米,兩級處時大約位1861.6米,不過尚在可以接受的差異範圍內,因此這種差異發展到現在已經可以忽略不計。
比如中國的055大型驅逐艦,它的航程是700海裏,也就是所謂的13000公裏,而「節」和海裏以及公裏等距離單位又不太一樣,它屬於速度單位,明白了海裏、公裏的意義,是更有利於理解節到海裏再到公裏的運算。
1海裏等於1852公裏,而按照俄羅斯的標準,1海裏等於1855公裏,而一節航速又等於一海裏,因此,速度是多少節,就代表每小時航行多少海裏,按照這個來計算,中國的山東艦航行速度大約為每小時五十五點五公裏,知道了這個換算結果的人必定會不高興。
航母不是海軍裏最先進、最核心的作戰平台嗎?為什麽每小時才五十多公裏?熟悉陸地上各個交通工具的人都知道,普通汽車在陸地上行駛的速度至少可以達到五十公裏每小時,而高速公路上則更快,限速為每小時120公裏。
換言之,假設航母可以在陸地上行駛,它的這個速度連陸地上的汽車行駛速度都比不上,這樣緩慢的速度,又怎麽能稱之為海上最強作戰平台呢?其他國家也就罷了,美國這樣的航母強國,他們的航母航行速度竟然也在這個範圍之內。
美國的航母多為核動力航母,核反應堆產生的動力不應該會比不上汽車的汽油發動機,為什麽還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其實如果僅僅只是比較輸出功率,美國的核動力航母還是比汽車強得多的,比如尼米茲級航母,軍事評論員魏東旭表示,尼米茲級航母采用了采用的是壓水堆,輸出功率大。
而尼米茲級航母的動力系統主要是由兩台西屋公司制造的A4W核反應堆組成,在執行狀態下,輸出的總功率可以達到26萬馬力,而中國的遼寧艦,雖然不是核動力航空母艦,但是它們的輸出功率也不低,達到了十萬馬力以上。
由此可見,航母的速度雖然比不上汽車的速度,但是輸出功率還是很強大的。
有人會問,既然航母的速度並不算快,為什麽這麽多年以來一直維持在三十節左右,而不是繼續發展更快的速度呢?
其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沒必要,航母並不具備單獨作戰的能力,往往一艘航母出動參與作戰時,身邊一定會配備一定數量的驅逐艦、護衛艦等,這才是一支完整的航母編隊,而一個編隊在執行任務期間速度必然是要保持一致的,至少差距不能太大。
如果盲目的追求提高航母的航行速度,會使航母在航行途中脫離整個航母編隊從而陷入危險,成為敵人火炮的顯眼目標,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提高整個航母編隊的航行速度。
放眼現在各國的海軍軍艦,普通的護衛艦,他們的航行速度一般也就在25節到30節,想要提高它們的航行速度,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繼續研發。
其次跟艦載機有關,航母作為艦載機起飛和降落的平台,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給飛機提供物資補給,當艦載機在空中飛行一段時間,需要回到航母上進行燃料補給時,就需要和航母上的人員保持聯系,以保證雙方配合完美,準確降落在甲板上。
而航母的航行速度如果太快,艦載機降落時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如果遇到天氣不好的情況,大霧彌漫,或者風大,航母在海面上就會飄搖,盡管搖晃的振幅不大,但對艦載機來說,降落到目的地的誤差就會增大,一絲一毫的飛行誤差都有可能會導致戰機直接墜入海洋,機毀人亡。
簡單來說,如果航母的速度過快,就會影響艦載機的降落作業,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比如美國的海軍飛行員,他們在執行任務時,都需要與航母上的人員取得聯系,確認航母此刻的航行速度,如果航母的航行速度過快,他們暫時不會進行降落,如果強行降落,飛行員還會受到懲罰,被視為違規操作。
最後則跟航母的航行有關。
海上航行難度本來就大,而航母的噸位達到上萬噸,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在海上航行,想要保持平衡和穩定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此航母的建造材料也和普通船只不同。
比如中國的山東艦,山東艦采用了高強度、耐腐蝕的航母特種鋼,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復合材料,這些材料有好處,也有缺點,好處就是能夠讓航母壽命得到延長,能夠更好的在海洋上生存,缺點就是會增加航母的重量。
除了這些建造材料,航母上還有重火力,這主要是為了防止敵人軍艦直接對航母發起攻擊,再加上航母上其他的器材和系統,整艘航母在海上航行時候的慣性就很大 ,如果航行的速度過快,航母航行時遇到危險很難拐彎,航行難度加大。
而且由於航母的特殊作用,在設計初期重點都不在於速度,而在於其他效能,航母速度過快,對航母其他效能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而且,如果航母航行速度過快,航行途中的燃油消耗必然會增加,燃油消耗過快,自然會影響到航母的續航能力。
相比起航行速度,航母的續航能力和航程才是最重要的,穩定的速度有助於作戰計劃的部署。
三十節的速度對航母來說其實足夠了,盡管從數據上來看比不上汽車的速度,但是在一覽無余的海洋上,沒有大山巨石的阻隔,三十節的速度完全夠用。
參考資料:
【揭密美軍新航母】CCTV7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