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德軍真沒有繳獲過喀秋莎?但喀秋莎兩個秘密,德三始終沒有破解!

2024-02-26軍事

相信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喀秋莎」火箭炮大家都很熟悉了,而且,關於這種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的故事甚至還演繹出了很多真假難辨的故事。

弗列羅夫·伊萬·安德烈耶維奇 中尉。

故事之一,就是在整個戰爭期間,「喀秋莎」火箭炮從來沒有被德三軍隊俘獲過,而對於這個說法,估計可能很多人還能繪聲繪色的講述那個炮兵連長弗列羅夫·伊萬·安德烈耶維奇中尉為了保護火箭炮的秘密,最後個火箭炮功歸於盡的動人故事。

不過我們先不管弗列羅夫·伊萬安安德烈耶維奇中尉那個悲壯的故事是真是假。

至少從理論上看,弗列羅夫·伊萬·安德烈耶維奇中尉的故事也算是有法可依,因為根據蘇聯最好統帥部1941年10月1日釋出的第2490號命令曾經明確規定:「所有M8和M13火箭發射車都被視為紅軍的絕密裝備。因此,這些車輛及其彈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落入敵人手中。在所有戰鬥條件下,這些車輛必須始終配備可靠且堅固的地面掩護。保密的責任應該由各方面軍和軍隊的指揮官承擔。」

顯然,從這個命令我們可以看出,弗列羅夫·伊萬·安德烈耶維奇中尉的那個悲壯故事意味著他履行了自己應盡的職責,只是這個故事的真假我們並不能輕易的說是真的還是假的,不過考慮到當時的戰況,這種情況很可能不止發生了一回,盡管故事的主人公不見得叫弗列羅夫·伊萬·安德烈耶維奇。

雖然也有說弗列羅夫.·伊萬·安德烈耶維奇中尉的故事發生在1941年10月6日,也就是2490號命令釋出5天以後,不過從戰現在我們能夠找到的照片來看,戰爭當中,德三軍隊繳獲的「喀秋莎」火箭炮發射車不止一輛。

被擊毀的「l喀秋莎」。

雖然對德三軍隊來說,和「喀秋莎」的相遇是一場讓他們不愉快的驚喜,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德三軍隊繳獲到並且仔細研究過這種火箭炮以後,德三軍隊似乎並沒有考慮或者說實踐過仿制這種武器。

其實對於為什麽沒有仿制「喀秋莎」德三軍隊曾經給出了明確的解釋:「那就是這種火箭炮的射擊精度太差導致作戰效能太低了」。

坦率的說,德三給出的理由並非沒有根據,因為「喀秋莎」的射擊精度確實不高,這沒什麽可以洗白的,我們必須正視現實。

但在這個問題上德三就說了實話麽?

你認為呢?

反正我不覺得。

其實,綜合各方資料,戰爭期間德三之所以沒有仿制或者說利用破解喀秋莎的技術秘密來改造自己的同類別武器,可能和當時德三始終沒有搞懂「喀秋莎」的兩個小秘密有關。

德三士兵和繳獲的「喀秋莎」火箭彈合影。」

在收到前線繳獲的l「喀秋莎」發射車和炮彈之後,德三兵工專家很快就搞清楚這種武器的工作原理和具體效能參數,就連火箭彈使用的發射火藥成分也被德三兵工專家破解了,因為從火藥配方上來看,「喀秋莎」的發射藥和大口徑艦炮的發射藥沒什麽大的區別。不過當時,後德三只有一個問題沒有搞清楚,因為按照他們的理解和計算,「喀秋莎」火箭彈火藥的鑄造工作只有大型液壓機在900度的溫度下才能夠完成。

德三軍隊繳獲的「喀秋莎」」,上邊掛滿了火箭彈。

問的關鍵在於當時蘇蘇聯並沒有這種大型液壓機這種大型液壓機倫敦倒是有,理論上倫敦也能為莫斯科代工,只是考慮到「喀秋莎」火箭炮在前線的巨大彈藥消耗量,所以倫敦代工的火箭彈很明顯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根本無法滿足蘇軍前線的需要。

至於說在90度的溫度下澆築火藥,可想而知,如果火藥生產裝置真的到了這個溫度,那什麽也不會剩下,發生了什麽大家都能猜得到!

8cm RSprgr火箭炮。

當然,這種大型液壓機德三自己但是有,不過這裏提到德三的大型液壓機,並不是說他們有替蘇聯代工這種彈藥的可能性,因為在歷史上,德三並不是沒有嘗試仿制過「喀秋莎」,只是由於他們始終美沒有破解「喀秋莎」火箭彈發射藥的秘密,所以他們仿制出來的8см RSprgr火箭炮火箭彈發射藥只能湊合著使用低效的黑火藥,由於這個原因,所以8см RSprgr火箭炮不但射程只有「喀秋莎」的一半,就連發熱管數量也只有人家的一半!

那麽,蘇聯的兵工廠究竟是透過什麽手段滿足了前線的需要,制造出了大量的火箭彈呢?

其實這裏面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在制造「喀秋莎」火箭炮火箭彈發射藥的過程當中,蘇聯工程師壓根沒考慮過使用大型液壓機,他們只是使用一種類似壓面條機的機械器材就解決了這個問題,至於說德三工程師設想當中的900度高溫,蘇聯工程師只是在發射藥制造過程當中往裏邊加入一些氧化鎂粉末,以促進火藥的發發熱分解。

所以在制造武器的時候遇到難題,不要把問題想的過於復雜,其實往往很多解決辦法就藏在不起眼的小竅門裏邊,不過非常遺憾的是德三工程師傳統上總有一種把簡單問題復混成的傾向,而蘇聯的工程師則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