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已經進入和平時代很長一段時間了,但我們仍然會在某些特定的日子裏聽到轟鳴聲的「防空警報」。當人們現在聽到它時,他們會想起過去悲傷的歷史,並哀悼那些無辜死亡的靈魂。防空警報的意義很明顯,是為了警告人們轟炸即將到來,需要進入防空洞來避免。
在侵華戰爭中,日軍多次派轟炸機轟炸中國主要城市,如武漢、重慶等。這種不同的轟炸方式使無數平民喪生,絕大多數建築被摧毀。可以說,損失是無法彌補的。每當提到日本轟炸,就會提到「重慶轟炸」事件。當時,重慶在五年內遭遇了130多次日本轟炸,傷亡慘重。
但奇怪的是,如果轟炸重慶是因為它是國民黨的主要基地,那麽為什麽日本軍隊很少去延安轟炸呢?畢竟,延安和重慶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地位非常相似,所以日本軍隊的「區別對待」是不可理解的。因此,讓我們從這兩個城市來分析日本軍隊做出這種選擇的原因。
多次轟炸重慶的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作為軸心國之一,曾派出多架戰鬥機轟炸倫敦、莫斯科等地。在大規模轟炸下,這些城市被摧毀,無數人死亡。當然,作為軸心國之一,日本必須使用轟炸來實作其戰略目標。然而,它們對重慶的轟炸次數遠遠超過延安。這兩者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什麽日本軍隊對延安的轟炸這麽少?
首先,讓我們回憶一下重慶轟炸的過去。抗日戰爭期間,重慶是中國的「戰時首都」,與北京相似,成為日本轟炸的主要目標。雖然延安的地位也很重要,但在當時的日本人眼裏,重慶顯然更有轟炸意義。至少在他們的戰略規劃中,轟炸重慶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好處。
據檔案不完整統計,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本共派出5732架飛機,對以「重慶市」行政區域為核心的地區實施130次轟炸,15968枚爆炸彈,2210枚燃燒彈,10808人被重慶市民殺害,11837人被炸傷,14408人被破壞。 棟、46596間。
從這個鮮明的數據可以看出,日軍對重慶的轟炸是長期的、大規模的。由於重慶作為戰時首都的身份,日軍覺得這是需要率先擊敗的核心。此外,當時重慶有很多軍工行業,這是日軍的主要破壞目標,所以他們選擇不厭其煩地轟炸重慶。
第二個是延安的地理位置。雖然延安當時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其戰略意義與重慶相當,但延安的地形無疑限制了日本軍隊的發揮。由於延安位於陜西北部和黃土高原腹地,周邊地勢危險,如清涼山、嘉嶺山和鳳凰山。日本人去延安轟炸更多的是「土山」。
與重慶等相對發達的城市相比,延安的「聲譽」確實不是很響亮,這讓日軍覺得轟炸帶來的好處不夠。畢竟,他們需要把這些「轟炸成就」帶回日本報道,以顯示他們的實力。
此外,就人口而言,延安的人口相對較少,並不像重慶那樣特別集中。畢竟,在1938年,重慶的固定人口約為50萬,流動人口超過10萬。因此,日本軍隊顯然認為,轟炸重慶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傷亡,而轟炸延安可能會「無法爆炸」,所以他們的計劃是徒勞的。
最後,貧窮限制了日本人的想象力。雖然日本是第一個侵略我們的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國內經濟非常好。換句話說,日本可以提供的「軍事費用」相對有限,所以他們不能像後來的美國那樣依次轟炸東京,甚至最終使用原子彈。
考慮到收入效應,日本軍隊應該認為「炸彈應該放在刀刃上」,這樣他們才能獲得更大的收入。顯然,經過仔細的比較和考慮,他們認為轟炸重慶更好。至少重慶擁有比延安更重要的設施。
日軍也轟炸了延安
然而,我們不應該認為日軍放棄了延安。據相關資料顯示,日軍仍轟炸延安,但與重慶130次相比,轟炸延安的次數確實相對較少。另一點是,延安的大多數人都住在「洞穴」裏。雖然洞穴不如專業的防空洞好,但仍有一些抵抗轟炸的能力。在共產黨的宣傳下,大家都意識到日本轟炸機來了需要做什麽,所以傷亡很少。
據1946年3月10日【解放日報】統計,自1938年以來 11月至1941年8月,日機共轟炸延安17次,投彈1690枚,投彈184枚,死亡214人,破壞公共財產1176枚。 房間,石洞5座,民房14452間。
也許日本軍隊不知道為什麽幾乎每個人都住在延安的「防空洞」裏。這可能是巧合或幸運的。當共產黨發現這個洞穴的功能時,它動員群眾在城外的山溝和山坡上挖洞和防空洞,以對抗日本人的轟炸。即使在當時,延安也有這樣一首流行的歌曲,「延安頌、土窯洞、馬列主義光明,工作和學習真的很安全,飛機炸彈也沒用!
此外,共產黨還利用日軍的轟炸取得了許多成就。怎麽回事?原來,雖然延安當時有很多現成的房子,但生產水平仍然相對落後,更不用說以這裏為中心的共產黨建設一些黨校、抗大學等機構了。沒有相應的工具,就很難做到。而當時延安正在進行生產運動,所以大家都從炸彈坑裏挖出炸彈皮,用來制作農具、工具、生活生產。
可以看出,延安不僅依靠洞穴來減少日本轟炸造成的損失,而且還利用其「廢物利用」來提高生產力。甚至挖出了許多未爆炸的「啞彈」,取出黃色炸藥,然後運走加工生產。這可能是工人的智慧,果然,在每個人眼中都沒有「垃圾」,經過改造可以有很好的用途。
據延安各單位統計,幾年內挖出的炸彈皮有5萬多公斤,都是優質鋼,解決了邊區很多生產問題。
以上是關於日本轟炸延安的證據,以及延安勞動人民反對使用延安的故事。為什麽我們必須提到這些?因為總有人會自動將「很少」一詞直接等同於「沒有」一詞,甚至一些「海外勢力」也會在互聯網上散布謠言,指出日本軍隊在侵略期間根本不轟炸延安,只轟炸重慶,其含義不言而喻。
因此,我希望在了解了相關的歷史事實後,我們不要被這些謠言所吸引。即使當時在延安受到轟炸和傷亡的人很少,許多無辜的人仍然死在日本的槍支下。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是對無辜死亡的人最大的尊重。
「英雄之城」反空襲鬥爭
無論是從上面顯示的數據,還是一些日本轟炸重慶後的照片,我們都可以看到日本人連續五年轟炸重慶,對城市和人民造成了重大傷害。然而,強大的重慶人民並沒有在頻繁的轟炸中抱怨,而是不斷團結力量驅使侵略者,勇敢地站起來與日本人作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很多貢獻。
有些人可能認為,即使當時中國有飛機,數量也不如日軍。的確,當時中國空軍的戰鬥力很弱,但他們仍然選擇與日軍作戰幾次。
比如1940年「 在101號作戰中, 日本陸軍在6月9日排名第一 60 36架重型轟炸機試圖轟炸重慶附近的白市驛機場 , 被中國空軍15架戰鬥機阻擋, 最後,日機19架中彈, 7名飛行員受傷。
據統計,中國空軍雖然戰力薄弱,但仍抵抗日軍空襲。從1939年到1940年,大約有72架日本戰鬥機被擊落。
另一種反空襲的方式顯然比用我們薄弱的空軍力量與日軍作鬥爭更有用。是的,建立相關的「防空設施」,盡可能疏散密集的人口,然後建造大量的防空洞,以避免轟炸。
雖然與延安獨特的「洞穴」相比,在重慶修建防空洞需要很多時間,但這種行為終於發揮了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每當人們聽到防空報警時,他們就會立即躲在防空洞裏,生存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
此外,當時重慶還專門為此建立了一支龐大的防護服務隊伍,包括消防、救援、防護等,負責保障重慶市民的基本避難需求。確保每個人都能在逃離空難後過上正常的生活。
簡而言之,輪流轟炸並沒有打敗英雄城市的人民,而是使他們更加團結和堅強。一些學者甚至說,著名的「紅巖精神」是在日本人的反復轟炸下誕生的。我希望現在每個人都能留出一兩分鐘來回憶這段歷史,不要忘記國家的恥辱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