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誌願軍2】:朱亞文飾演的武器專家,居然制造出超級巴祖卡

2024-10-12軍事

「敵人的坦克上來了,快拿巴祖卡!」

「怎麽打不出去?」

「開保險!」

還記得嗎?在去年的國慶檔電影【誌願軍1:雄兵出擊】中,我軍突然在兩水洞地區遭遇敵人戰車突襲。通訊排小戰士因為不會開啟巴祖卡,導致排長壯烈犧牲。

在今年國慶日上映的【誌願軍2:生死之戰】中,這位小戰士已經在戰火中成長起來,已經可以用巴祖卡消滅敵軍坦克。

在真實的抗美援朝戰場上,中國仿造的第一代90火箭筒正是以美國的M20為藍本,也被稱之為「超級巴祖卡」。

朱亞文飾演的武器專家吳本正,來到戰場前線,采訪前線戰士使用武器裝備的情況, 呈現的正是中國兵器工業,第一代武器專家支援誌願軍作戰的影像。

一、奇缺反坦克武器

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我軍反坦克能力非常弱。 從運輸大隊蔣校長手中繳獲的,57毫米、75毫米的無坐力炮,以及少量的60毫米火箭筒。

蔣校長屬於典型的「買辦主義」,從美國買到火箭筒之後就沒有組織過仿造和生產,我軍接手的兵工廠自然也沒有生產能力。

我軍剛入朝之際,武器裝備差距極其懸殊。首批入朝部隊一共6個軍,每個軍的火炮數量,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的一半。

反觀「聯合國軍」,除了美國坦克,還有英國、加拿大、南韓的坦克部隊。主要型號有M24」霞飛「式輕型坦克、M26「潘興」式中型坦克、M46型「巴頓」式中型坦克、M4A3E8「謝爾曼」式中型坦克、「克倫威爾」中型坦克,「遜丘倫」重型坦克等。

像【誌願軍2】中,陳凱歌為兒子陳飛宇安排繳獲的那輛「丘吉爾」,屬於無堅不摧的重型坦克。

我軍當時只能算是輕步兵,主要使用的反坦克武器,無非是反坦克手榴彈、炸藥包、爆破筒之類的。 確實像電影中小戰士說的那樣,主要依靠誌願軍戰士采用慘烈的「抵近投彈」的方式。

就像電影中所說:「每擊毀一輛坦克,就要付出傷亡一個班戰士的代價。」

聯合國軍坦克部隊欺負我軍缺少反坦克武器,極為猖狂,實行所謂的「刺猬戰術」。即以坦克營、連為單位分散配備步兵作戰。

【誌願軍1】中出現的龍源裏、下碣裏戰鬥 。在真實的歷史上,我軍已經把美軍包了餃子,卻被美軍以坦克集群的方式,引導一批步兵逃走。

二、戰火鍛造90火箭筒

朱亞文飾演的武器專家,原型就是中國著名運載火箭專家謝光選。隨著誌願軍赴朝作戰,前線迫切需要克敵制勝的反坦克武器,中國武器專家也緊急行動起來。

有意思的是:1950年10月底,首批入朝作戰的誌願軍在坪洞戰鬥中,率先繳獲了一具美軍裝備的M20式「超級巴祖卡」和一發火箭彈。 根據作戰需要,它們隨即被送回國內進行研究和仿制。

1951年5月24日,也就是電影中「鐵原阻擊戰」打響的前一周,代總參謀聶帥專門聽取了關於前線武器裝備的問題的匯報。

根據前線部隊和武器專家的意見,兵工企業立刻組織研發力量,重點展開反坦克器物研制工作。 在物質技術條件十分薄弱的情況下,只能依靠動員大量的熟練老工人,我軍還抽調了許多有實踐經驗的幹部,加強一線生產。

為了延長工作時間,大家實行11小時「戰時生產制度」。24小時,分為兩班輪換,歇人不歇工。在這樣的高強度勞動下, 超額完成150%的生產計劃,產品合格率達到驚人的100%。

經過9個月的艱苦研發,中國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彈研制成功。相比美國版「超級巴祖卡」上,我們在火箭彈上增加了渦輪式火箭發動機,成了國產的90火箭筒。

這麽一來,火箭彈更輕了,射程增加了,破甲效果增強了,打起美軍坦克更爽了。

此外,中國兵器工業還成功地仿制出了反坦克手榴彈、反坦克地雷等武器。

在電影第一部中出現的38軍(萬歲軍),338團同樣繳獲了一批美式90火箭筒。團政委刑澤就想讓美國俘虜們當教練,學子火箭筒的射擊方法。

很多同誌覺得,讓俘虜當教練太沒面子,堅決不學。 刑政委風趣的說:「老虎的本領都是貓教會的,咱們向敵人學習,不還是為了消滅敵人嗎?」

大家思想通了,透過轉譯,我軍迅速掌握了火箭筒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到了1951年,【誌願軍2】鐵原阻擊戰之後的兩個月。中國改進的90火箭筒開始大量投入戰場,直接裝備到了步兵連隊。截止到年底,51式火箭筒生產了4832具,兩萬發火箭彈成批送往前線。

國產進階版本的135式,以及241式火箭破甲彈在1952年相繼研制成功,並大量投入生產。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立功最多,並且一直使用到最後的,是51式的升級版,90式火箭筒。

三、火箭彈立威

前線部隊拿到了正宗國貨,各部隊迅速組織戰鬥骨幹進行射擊訓練,火箭彈技術迅速在全軍傳開。

很快,敵軍就看到了正宗的國貨之光。

1951年9月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動了秋季攻勢。10月8日,美軍第2師,坦克72營,以及法國、南韓,動用100輛坦克,30多架飛機采取「坦克劈入」戰術,向文登裏地區發起攻擊。

文登裏地區,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兩側多是高山峻嶺,最寬處達600多米,最窄處不過幾十米。敵軍選擇攻擊此處,打算趁著我軍接防的空隙,展開攻擊。

敵軍顯然沒有料到,我軍居然可以做到邊接防、邊作戰。更牛叉的是,我軍已經將無坐力炮和火箭筒進行混編。

10月11日,敵軍10輛「巴頓」中型坦克交替掩護,瘋狂突入我軍陣地。

當敵軍完全進入我反坦克陣地後,204師首長一聲令下,加農炮、戰防炮立刻開始轟鳴。隱蔽在公路兩側山腳、溝渠、戰壕、掩體中戰士們在距離敵軍坦克100米的距離上突然開火,三輛敵軍坦克當場報銷。

與此同時,反坦克殲擊組以部份火力將敵步兵分割,部份兵力借助水溝、草叢、彈坑等有利地形,迅速從翼側接近敵人,以手榴彈和炸藥包炸其坦克,毀、傷敵坦克2輛。

曾經不可一世的「巴頓」坦克,在短時間內遭到如此痛擊,他們生怕全軍覆沒,趕緊調頭狼狽逃竄。

首戰告捷,大大鼓舞了部隊打坦克的信心。透過總結,大家認識到遠近結合,甚至開發出多種武器交叉火力,多樣靈活機動作戰的打坦克戰鬥方式。

敵軍雖然吃了小虧,卻沒有長出智慧。隨後,敵軍依仗以重型坦克為先鋒,發起集群沖鋒,繼續向我軍防禦陣地發起攻擊。

我軍當然不介意擴大戰果,針對敵軍的弱點發起猛攻。特別是之前被敵軍坦克壓著打的戰士,在熟練掌握火箭筒之後,如同拿到新玩具般,個個表現地極為活躍。

他們每兩人為一組,主射手背火箭筒,副射手背火箭彈。在復雜的戰場環境中,顯得極為靈活。通常是提前算好提前量,迅速接近敵軍坦克後,臥倒、裝彈、瞄準,射擊,一套戰術動作幹凈利索。

等到敵軍坦克炮筒扭過來,他們立刻轉移到下一個陣地。趁著笨重的坦克還沒發現,從背後再來一發。

敵軍坦克就這樣,一輛又一輛癱瘓在公路上。

經過4天的戰鬥,敵軍坦克已經無力組織進攻,只能釋放煙霧彈撤退。我軍趁機痛打落水狗,再次擊毀多輛坦克。

據當時的【東北日報】報道: 北韓戰場上,中國人民誌願軍使用90火箭筒,一個月就擊毀美軍坦克282輛。

這是不止是一個傳奇,誌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摸索出了多種打、炸敵坦克的戰法在後來的反坦克戰鬥中,對消滅「聯合國軍」裝甲部隊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我軍反坦克戰術的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統計,在抗美援朝2年零9個月的作戰中,共擊毀、擊傷和繳獲敵坦克2251輛,

後來,有軍事家評論,中國人民誌願軍能夠戰勝世界一流軍事強國,並贏得勝算不大的韓戰原因只有一點:誌願軍氣多鋼少,美軍鋼多氣少。

反坦克作戰絕對是火與鋼的較量,但在北韓戰場上,誌願軍奇跡地把它覆寫成了氣與鋼的對抗,而且勇氣最終戰勝了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