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開洋葷:中國遠征軍在印度夥食有多好?白米大肉吃膩,享可樂零食

2024-06-21軍事

1944年2月,中國抗戰史掀開了激動人心的一頁:中國遠征軍在東南亞對日軍發起大規模空降作戰,駐印軍新編38師以悍不畏死的精神與出色的戰鬥素養,經過一個碉堡又一個碉堡的血戰,終於成功奪取日軍設在孟拱的叢林機場。

戰火硝煙尚未散盡,戰士們已經就地開飯了。

空投麻包當中的白米飯余溫尚在,大家紛紛摘下頭上的M1鋼盔當餐具,挖出白飯裝得冒尖,再用刀劃開罐頭肉的馬口鐵——彌漫的肉香味令人迷醉。

一輛吉普車悄然開到機場,最喜歡在有槍聲地方活動的印緬戰區盟軍總指揮官史迪威中將跳下車,先是雙手捧起地上的泥土親吻,然後愉快的擠到士兵群中,用有些生硬的中國話開著玩笑。

這時勤務兵端來了葡萄乾烤麪包、果醬、火腿片,卻被史迪威一股腦的分給大夥搶著吃,自己則是毫無顧忌的掏大米飯、罐頭肉,吃得肚兒圓。

這讓勤務兵看得目瞪口呆:要知道,總指揮官平時吃的可是比鳥還少呢!

史迪威雖然對國府的黑暗腐敗深惡痛絕,但卻對遠征軍駐印軍的士兵贊不絕口——雖然他有時候也會被嚇到,比如不久之前有士兵將日本軍官的頭顱割下來,用木桿挑著遊行,高呼「以血還血」……

自史迪威擔任中國遠征軍駐印軍總指揮官之後,他盡可能的利用個人職權為駐印軍提供各方面支持,其中不但涉及到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還有夥食水平。

01

如拿破侖所言:「士兵是靠肚子行軍打仗」,在戰場當中夥食是與武器裝備同等重要的,甚至能夠直接左右戰爭勝負。

在抗戰當中,國府軍政部制定的標準是每人每天大米/面粉22兩,鮮肉2兩/罐頭肉4兩、青菜1斤/鹹菜2兩、豆油2錢、食鹽3錢、醬油4錢、白糖5錢。

看起來似乎還可以,但實際上根本無法執行到位,原因有兩點:第一,財政軍費短缺;第二,層層貪腐克扣,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由此導致除少部份嫡系部隊之外,其他大部份部隊不但吃得不好,甚至連吃飽都是奢求,基本都是一天上下午兩頓飯,主食8兩大米,副食能有鹹菜就是燒高香了,罐頭肉想都別想,所以普遍面臨營養不良的問題。

而即使是嫡系部隊,夥食水平也是非常一般,平時很少見肉,最多也就是每天吃三頓飯,菜是青菜蘿蔔,用豬油煮一下,就著米飯能湊合著填飽肚子而已。

但有一支軍隊卻是例外,夥食標準不要說與國內相比,就是放眼當時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即中國遠征軍駐印軍。

實際中國遠征軍駐印軍而之所以能夠享受高規格的夥食標準,完全是憑本事打來的。

話說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完全是壓著盟軍打,在東南亞四處點燃魔火,盟軍光是被直接俘虜的就有十多萬人,由此產生兵員不足的問題。

甚至英軍直接患上了「恐日癥」,經常是望風而逃。

而中國抗日戰場上,因為東南沿海失陷,外來援華物資運輸完全依賴於西南滇緬公路。所以,中國迫切需要保障滇緬公路運輸線的安全。

英美屬於是有裝備物資而缺人,中國是有人卻缺乏裝備物資。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在1942年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孫立人將軍帶領新編38師打出了極為漂亮的仁安羌大捷,正面擊潰日軍第33師團主力,解救一個師的英軍以及多國記者、外交官、傳教士等,名動天下。

但是有英軍這個豬隊友在,在協同作戰當中基本都是一觸即潰,把中國遠征軍坑得尿血,最終全線失利,遠征軍一部份撤入國內,還有一部份撤往印度。

英軍在撤退時遺失了幾乎所有的武器裝備,戰車、大炮、機槍、圖囊、電台全都不要了,甚至衣服、被子、蚊帳都扔了,為圖輕松穿一條褲衩跑到印度;而中國遠征軍新38師卻退而不潰,甚至連重機槍、迫擊炮都扛到了印度。

這讓緬印戰區盟軍總指揮史迪威中將大受震撼,於是給缺衣少食的遠征軍送來大米、蔬菜、肉罐頭。

雖然大米是印度當地的長粒秈米,口感遠不及國內大米。但對於這些吃慣了陳年老米的中國士兵而言已經非常滿足了,都是棒小夥,既然米飯不限量那就放開造吧,三天能長一圈肉。

02

在新38師撤到印度之後,以此為班底,加上新22師以及從國內征召的大量青年學生兵,組建中國遠征軍駐印軍,駐紮在蘭姆伽。

蘭姆伽本是印度東北部哈爾邦的一座城鎮,根據中美英三國達成的協定,將蘭姆伽及其周邊地區劃定為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基地大本營,由美方負責提供軍事訓練與裝備支持。

正是因為史迪威親眼見識到了中國遠征軍的能力素養,所以才說服太平洋盟軍總司令部在蘭姆伽不斷下重註。

其目的就是要讓中國出人,美方出武器裝備——反正花旗國不缺這些東西,正好可以減少自身士兵傷亡。

很快蘭姆伽就建立起來各種軍事技術學校,包括戰車學校、汽車學校、通訊學校、工兵學校、炮兵學校、指揮學校、後勤保障學校,等等。

在蘭姆伽的美教官數量超過七千人,而在此受訓過的中國官兵更是多達十萬人,被稱為「駐印黃埔」。

蘭姆伽參訓結業典禮

在蘭姆伽的遠征軍駐印軍廣大官兵,不但被各種新式武器裝備看花了眼,同時也被夥食水平給深深的震撼到了。

此時駐印軍的後勤補給執行標準是對照美陸軍,但又有所區別,最明顯的就是主食——畢竟中國士兵吃不慣麪包。

軍營日常夥食的主食是大米、白面,副食是蔬菜(薯仔、洋蔥、甘藍、胡蘿蔔)、肉罐頭,較少有鮮肉,這是因為印度本地無法提供這種量級的鮮肉供給,而當時冷鏈運輸條件更是有限。

所以肉類是以罐頭為主、鮮肉為輔。

鮮肉屬於非週期性供應,時有時沒有。還有就是奶油、牛乳等,但遠征軍官兵對此完全不感冒,認可扔了也不吃。

而罐頭則是既有牛肉罐頭,也有午餐肉罐頭。

牛肉罐頭是腌制的鹹牛肉,有些幹硬,口感並不好;而斯帕姆 午餐肉罐頭更是被花旗大兵嫌棄得不行,以至於編排出了無數的諷刺段子。

但在中國士兵這裏,以前喝稀粥都跟不上溜,還要啥單車啊……

尤其是牛肉罐頭,把鹹牛肉挖出來用水泡過,然後倒入鍋裏與薯仔一起煮得稀爛,出鍋之後一勺勺的澆在白飯上,噴香!

飯量小的士兵也能一頓幹上五七八碗。

美教官對於這種做法也是十分認可,經常混過來一起開飯——蘭姆伽基地之前其實是意大利戰俘營,英軍在此雇用過一些土著廚師,後來被美方留用,結果做出來的東西確實是一言難盡……

駐印軍的罐頭肉完全是敞開供應,每天發一個,根本吃不完。開始時候還會省著吃,因為大家普遍認為這東西不可能一直供應,不符合固有的生活常識,所以把省下來的藏在床鋪下面。

後來發現常識就是用來打破的——天上黑壓壓的美陸軍第14航空隊C47大型運輸機,起降轟鳴聲晝夜不停,填滿了一個又一個無比巨大的倉庫——實際相比本土生產能力,運過來的物資只算是九牛一毛的毛尖尖。

最後吃肉已經吃到膩,索性拿出一些找當地人換蔬菜。甚至有老兵每到周末,就拿著罐頭肉乘坐吉普車去往50裏外的達可瓦城,做一些不可言說的消遣……

而年輕的學生兵們對此卻是看不慣的,他們周末沒有訓練科目時,基本都是看電影、看書,或者是坐在山坡上發呆。

03

李寶林,湖南祁東人,1942年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號召下投筆從戎,是典型的學生兵。

其出身於鄉村中小地主家庭,家境尚可,否則也沒有條件一路讀書升學。但即使是這種家庭,在平時也只是能吃飽而已,細糧、粗糧摻和吃,肉更是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

而在蘭姆伽,大米白面敞開了吃,僅此一點其實就已經超過了當時國內絕大部份人,更不用說還能吃肉吃到膩——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說破大天也沒人會信。

據李寶林回憶,當時身邊很多同袍都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就這麽個吃法,以後到戰場上打鬼子不賣力就是沒良心。」

而更讓李寶林大開眼界的是:在主食、副食之外還有五花八門的零食,包括巧克力、硬糖果、即溶咖啡、糖衣花生、葡萄乾、橘子飲料粉。

這在當時實際是屬於B類5-in-1口糧,每5人每天領一箱。但是由於後勤補給加入了原本不存在的大米、白面、茶葉等,導致口糧發放打了折扣,當時基本是每5人每三天領一箱。

但也足夠官兵開洋葷了,以前哪見識過這個……

只是其中的巧克力一點都不好吃,不用說中國軍人,就是花旗大兵自己也吃不慣——據說是故意做得難吃。

但有一樣——可樂,是無法拒絕的味覺享受。

實際可樂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進入中國,但僅限於上海這種大都市,所以絕大部份駐印軍官兵在此之前都沒接觸過這東西,像李寶林這種學生兵,也僅僅是聽說過而已。

而在二戰當中,可樂一直都是花旗大兵的重要補給品。

駐印軍補給的可樂不論是數量還是及時性,顯然都是無法與花旗大兵相比,畢竟人家才是親兒子。

但也不是沒有。

開始時候大家都對這玩意十分好奇:苦甜苦甜的,還有汽兒頂著,喝完總是忍不住打嗝,所以普遍認為趕不上茶葉。

奇怪的是在喝了幾次之後,相當部份的官兵都淪陷了……

在後勤補給當中,因為美方當時軍隊也在急劇擴充,太平洋戰爭打得如火如荼,煙草供應一度不足,所以並未給遠征軍駐印軍提供香煙。

而駐印軍也不好意思去主動提——在他們看來,這種後勤供給已經頂到南天門了,再提香煙就是不知好歹,畢竟屬於非必需品。

直到有一次史迪威親眼目睹了一個駐印軍士兵在抽卷煙,散發的卻是難聞味道。

於是問:「餵,夥計,你抽的是什麽煙?」

官兵蹲下來從地上抓起一把樹葉:「報告,我抽的是落葉煙……」

史迪威楞了一會,然後駐印軍就開始有香煙抽了——由英方負責解決。

團級以上抽的是「大炮台」,每天一桶(50支);低階軍官抽的是「保羅」,每天一包;而普通官兵抽的是「白象」,同樣每天一包。

04

事實證明,中國遠征軍駐印軍也沒有白享受這種待遇,從印度蘭姆伽訓練結束之後,有如猛虎出籠。

平時沈默寡言,但是見到膏藥旗馬上就進入拼命狀態,全都殺紅眼——這讓美教官很不理解,於是有人和他們解釋:「對陣的日軍第18師團,是當年參與南京大屠殺的主力。」

在拉加蘇、孟拱等一系列戰役當中,遠征軍新1軍的新38師、新22師徹底擊潰號稱「森林之王」的日軍第18師團,而日軍第55師團也是損失慘重。

總計擊斃日軍2.5萬人,敵酋水上援藏授首。

但自身也傷亡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