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蘭州的解放正值盛夏,為何我軍攻占黃河鐵橋的照片官兵卻身穿棉衣

2024-01-18軍事

蘭州「八二六」解放歷史照片考

作者:李敏傑

我軍攻占黃河鐵橋

隨著【蘭州解放50年】大型畫冊出版,【蘭州晨報】【蘭州晚報】等連續登載了解放蘭州的歷史照片,以喚起人們撫今思昔、開拓未來。回眸歷史,這些照片振奮人心、激勵鬥誌,好得很。但是,看了「我軍攻占黃河鐵橋」、「彭德懷司令員深入前線和戰士在一起」等幅照片後,禁不住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蘭州的解放正值1949年盛夏8月26日,如「彭德懷司令員深入前線和戰士在一起」等照片戰士們穿著單軍裝或光著膀子,但我軍攻占黃河鐵橋這幅,戰士們穿著棉衣、戴著棉軍帽,顯而易見是冬天的季節拍攝的。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彭德懷司令員(右1)深入前線和戰士們在一起

懷著要弄清歷史事實真相的心情,筆者撥通了甘肅省機械總公司編誌辦原主任安文遲的電話。他是我在蘭州軍區【人民軍隊】報社當編輯時的老朋友。聽到我的提問,他當即回答說:「我敢擔保,攻占黃河鐵橋這幅照片是1950年12月,第2兵團政治部組織4軍指戰員拍攝【紅旗漫卷西風】新聞紀錄片時拍攝的。」

安文遲出生在陜西省郃陽縣的一個耕讀世家,1949年7月參軍,由西北軍大畢業後再第3兵團文工團工作。他記得很清楚,1950年12月拍攝電影和照片是由4軍【戰鬥生活報】社社長周英民具體組織的,安文遲恰巧臨時在兵團政治部工作,也參加了這次拍攝活動,第4軍11師的攝影幹事羅克斌等參加了采訪。安文遲還說:「他看到的【11師戰史】收錄的照片都是‘8·26’前後拍攝的現場活動,沒有收錄補拍的鏡頭,這樣更令人信服和有說服力。去年2月前後,我在【蘭州晚報】上看到過蘭州照像館攝影師廖誌恒提供的10多幅‘8·26’解放蘭州時的照片,給人們的印象比較真實可靠,教育效果更好。」

筆者曾經從事過20年新華社軍事記者和10多年黨史軍史的編研生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多次采訪和報道過全國戰鬥英雄馬宜生的事跡,對於他的英雄業績和優秀品德非常敬重。馬宜生現在年已8旬,他從甘肅省軍區副司令員的領導崗位上離休後,仍然離而不休,平日不是撰寫革命回憶錄,就是到附近學校和部隊講傳統,教育後一代,發揮著自己的余熱。

近日他回憶說:蘭州戰役的許多戰鬥都是在晚上或陰雨天進行的,隨軍記者不可能都拍下照片。比如,第3軍攻占黃河鐵橋的鏡頭,我曾看過1983年7月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蘭州戰役】一書,書中收錄的一張「我軍擊中的黃河鐵橋敵彈藥車正在橋上起火」的照片比較真實,我判斷那是戰鬥剛結束拍攝的。1950年12月前後,我在11師工作期間,曾帶領部隊到沈家嶺補拍過新聞紀錄片和照片,現在反映蘭州戰役的照片中有一些部隊著棉軍裝的鏡頭,也許都是那年冬天補拍的。

為證實老前輩們的回憶,筆者查閱了許多史料,證明馬宜生、安文遲的回顧是準確的、可靠的。蘭州戰役是西北解放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堅戰,經過7晝夜的浴血攻堅和激烈巷戰,殲滅了馬步芳主力2. 7萬人,第一野戰軍各部隊打得英勇頑強,也傷亡8700多名指戰員,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彭德懷在打完蘭州戰役後沈痛地說:打蘭州,有的團1500多人,戰鬥結束時只幸存幾百人了。他們的拼搏精神犧牲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據史料記載:1949年8月25日,一野各部隊經過10多個小時的激烈戰鬥,到中午時分馬步芳部隊的主要陣地已經失守。19時後,他們趁黃昏夜幕來臨全線秘密撤退。此時,迂回到蘭州西關附近的第3軍7師從一俘虜口中得知敵要逃跑時,一面報告上級,一面發起追擊。此時的黃河鐵橋的敵人車馬擁擠,奪路爭相出逃,第7師19團8連立即向黃河鐵橋發起了進攻,至26日2時,第3軍完全攻占了西關,火力控制了黃河鐵橋,有2000多敵軍落水或泅渡淹死。7時,一野各部隊占領了城裏主要據點,11時攻占黃河以北白塔山,蘭州獲得新生。

歷史是永遠不應該忘記的一面鏡子。她是一位公正的老師,革命的後來人是很容易從她的身上受到啟迪和教益的。為了解除後人關於「8·26」前後解放軍指戰員為啥還穿著棉襖的疑點,特寫此文說明,以供朋友們瞻閱照片時鑒別比較。雖然「穿棉襖」的照片不夠真實,但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仍然值得珍惜。(作於2000年8月)

1977年8月,作者(中)與新華社軍事記者李秀清(左)、王誌耘(右)在黃河鐵橋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