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俄羅斯新一代隱身戰鬥機蘇-57的命運成了全球關註的話題。原本寄予厚望的這款戰鬥機,如今卻因種種原因陷入了尷尬境地。誰能想到,這架本應在天空中自由馳騁的戰機,卻因為零部件問題而在地面上坐了冷板凳?
眾所周知,戰鬥機的研發和生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成千上萬個零部件的供應和裝配。遺憾的是,蘇-57在這方面遭遇了不小的挑戰。根據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的報道,蘇-57戰鬥機大量依賴於西方生產的零部件。隨著近年來西方對俄羅斯制裁力度的加大,這些至關重要的零部件變得越來越難以獲取。
尤其是蘇-57搭載的N036「松鼠」有源相控陣雷達,其關鍵的TR元件來自他國制造。一旦這些元件無法順利供應,蘇-57就不得不放棄設計效能,被迫改用落後的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這將極大地打擊其隱身能力和戰鬥效率。
從外觀上的流線造型到內在的科技水平,蘇-57都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低於其他國家的隱身戰鬥機。盡管它早在2010年就實作首飛,領先於中國的殲-20一年,但量產速度卻遠遠落後。至今為止,只交付了約20架,而殲-20已列裝數百架之多。
這裏不得不提到蘇-57的氣動設計:它被不少專家詬病更像是一款升級版的三代機,而非真正的先進隱身戰鬥機。相比之下,美國的F-22與F-35,中國的殲-20都展現出卓越的隱身效能。當代空戰需要的不僅僅是速度與火力,更需要在雷達螢幕上「消失」的能力,蘇-57在這一點上顯然差強人意。
俄羅斯在蘇-57尚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急於開發S-70「獵人」隱身無人機。這背後透露出一種焦慮:或許正是由於蘇-57的隱身效能未能達到理想狀態,俄羅斯才試圖透過無人機來彌補在隱身作戰方面的短板。
這種把無人機部署於高風險任務中的戰略,確實反映出現代戰鬥機發展的一個新方向,即有人機與無人機的協同作戰。這也側面反映出俄羅斯在第五代戰鬥機技術上的短板,究竟能否靠幾架無人機來補足,恐怕仍需時間觀察。
當前,俄羅斯面臨著烏克蘭危機等一系列地緣政治挑戰。在這樣緊要的關頭,空軍的實力提升勢在必行。但簡單依靠繼續生產蘇-35等非隱身機型顯然不能滿足需求。於是,引進先進隱身戰鬥機成了俄羅斯空軍自我更新的唯一出路。
在哪裏才能找到合適的機型呢?美國的F-22和F-35自然不可能出售給俄羅斯,土耳其和南韓的隱身機也不成熟且不會輕易出手。於是,不少目光投向了中國的殲-35。
中國的殲-35自設計起便考慮到了出口的需求,近期埃及、巴基斯坦等國均表現出濃厚興趣。表面看,俄羅斯引進殲-35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問題在於,俄羅斯能否放下昔日的傲慢,承認在戰機技術上對中國的需求?
此時,不禁讓人回憶起2015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24架蘇-35戰鬥機的情景。短短不到十年間,中國迅速在戰鬥機研發領域實作了超越,這對俄羅斯而言,是一種難以接受的心理沖擊。
如果俄羅斯空軍真的決定「引進」殲-35,這不僅是裝備更新的選擇,也是對過往軍事科技榮耀的一種歷史性回顧與修訂。對於俄羅斯來說,這樣的轉變絕非易事。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在俄烏沖突尚未平息的背景下,是否願意將殲-35賣給俄羅斯也是一個重大考驗。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始終致力於維護地區穩定與和平,任何可能加劇沖突的武器輸出都會被慎重對待。
盡管從技術和市場的角度,中國戰鬥機進入俄羅斯市場具備一定條件,但在更多層面上,這一過程仍需經過嚴謹的戰略考量。而中國向來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和平締造者的角色,這一角色也註定了在武器出口問題上,中國會采取極為謹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