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塔山無險可守,國軍為啥就是攻不下來?這四點原因是關鍵!

2024-08-22軍事

在中國歷史的卷帙浩繁裏,講的都是城池堡壘,一塊塊石磚鑄就的雄關硬漢。可偏偏今天我們來聊聊塔山,這個歷史的小角落。

塔山,其實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多到讓你懷疑是不是石頭節開的小山村。不高,也就幾百戶人家,比起那些名城,它更像是歷史的一個打醬油的。

01

說起塔山,經常會聽到這樣一曲童謠,「塔山,守軍零,兔子三只,狐貍未見,糖葫蘆成堆。」

1948年的8月,天熱得像個大蒸籠,但東北這邊的熱鬧事兒比天氣還要熱烈。東野大軍就這麽一路南下,錦州在他們的眼裏就像是一塊大肥肉,吸引著他們一口咬下去。

林彪看著地圖,眼睛裏打轉的都是戰略。他一拍桌子,「來,給我在塔山和黑山各安個阻擊縱隊。」事實上,塔山的戰鬥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激烈。當時的西進兵團是由廖耀湘率領的,打個仗他不緊不慢的,反觀東進兵團的將領是個急性子,一聽說要打,腳底抹油,直接沖了過來。但沒過幾天,他就不這麽想了。每次從那「土堆」上沖下來的敵人,都讓他覺得比爬珠穆朗瑪峰還累。

國軍在葫蘆島那兒擺了個大攤子,因為錦州就在不遠處,距離差不多就那麽三十來公裏,一煙頭的事兒。這地兒,選得不是太遠也不是太近,剛剛好。要是再往後撤一點,那可就成了請敵人進門。

反正這塊地方也不大,知道這地理位置關鍵,守住了就是守住了葫蘆島的門戶,於是國軍就在這裏打了個地攤,準備好了阻擊。

而塔山是白台山唯一的小高地,敵我雙方就這樣在這不起眼的200米小高地上,展開了一場你來我往的拉鋸戰。

看到這兒有朋友好問了,白台山,那可是塔山地區唯一的一塊帥氣高地,按理說,這地方得是大本營才對,一眼望去,什麽動靜都逃不過你的火眼金睛。但是,程子華,他偏不,原因何在?

02

在考慮東野大軍的戰略部署時,程子華將軍及其參謀團隊所作出的決策是典型的地理與資源優勢的充分利用。透過不選擇白台山作為核心陣地,而是選擇塔山和橋頭堡,此舉體現了對軍事地理學和戰術靈活性的深刻理解。

首先,從戰略位置的角度來看,白台山雖然地勢較高,提供了視野優勢,但在兵力部署和後勤保障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白台山的地形不利於大規模兵團的集結和機動,且其與海域之間的防禦線過長,易於被敵方切割和隔離。相比之下,塔山和橋頭堡區域因公路和鐵路的便利,為快速兵力調動和重型裝備運輸提供了極大便利,這在現代戰爭中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從戰術套用的角度來講,程子華的決策展現了經典的防守反擊戰術思想。透過將重兵布置在塔山和橋頭堡,東野大軍能夠利用這兩個地點的地理優勢,形成戰術上的「門戶開放」態勢,誘使國軍主力在此投入重兵,進而透過地形和已布置的防禦體系,消耗國軍的進攻動力。這種策略的精髓在於利用敵人的預期行動模式,引導其進入預設的殺傷區,從而實作以守為攻。

此外,程子華的決策還體現了對敵我雙方力量對比和心理狀態的精準把握。國軍若對白台山展開攻勢,將面臨長距離的後勤補給線和復雜的地形阻礙,這無疑增加了其作戰的風險和成本。而東野大軍透過強化塔山和橋頭堡的防禦,可以在較短的補給線和更優的地理位置中,有效地構建防禦體系,使敵方受困於不利的戰術選擇之中。

看到這,大家又好問了,國軍如果覺得被卡在這瓶頸真的難受,為什麽不繞道山地走走呢?六天時間裏,咱們硬是沒能打穿塔山的防線,那就不能換個思路,繞個彎試試?難道這不是挺簡單的事嗎?或者說,國軍的將領們都睡大覺去了?還是國黨的高官們腦袋被門擠了?

03

在探討遼西走廊的封鎖效用時,我們必須認識到該策略的戰略價值遠超常規理解。盡管從表面上看,國軍似乎可以繞過塔山防線,從側翼山地行軍以突破封鎖,實際上,這種操作涉及的復雜性和風險極高。

首先,遼西走廊的封鎖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阻隔,更是心理和戰術上的圍困。當國軍面對如此近距離的對峙—塔山前線與國軍進攻前線僅相隔兩公裏時,其作戰行為受限於直接的戰場壓力與心理負擔。此外,葫蘆島地區的國軍不只是被動防守,而是陷入了東野大軍的全麪包圍之中,這種包圍並非僅僅物理上的封鎖,還包括了對進一步戰術行動的限制。

關於側翼山地的兩條通道,雖然理論上存在突破的可能,但實際上,由於十一縱31師和32師的封鎖,這些道路並非無防備的空門。國軍若試圖從這些縫隙發起進攻,必然再次遭遇設防嚴密的抵抗,而且山地行軍本身就充滿挑戰,特別是對於習慣於平原作戰的國軍來說,這種地形轉變足以造成極大的適應困難和物資保障問題。

孫子所說:「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在這種情況下,東野大軍的戰略布局實際上是一種迂回策略的妙用。透過強化主要防線並在側翼預設防守,東野大軍不僅利用了地形和現有兵力的優勢,而且精心設計了一種誘敵深入的陷阱。這種策略旨在消耗敵軍的動力和資源,使其在不利的地形和心理狀態下作戰,增加其行動的成本和復雜性。

此外,軍事物資的後勤保障是現代戰爭中的一環,尤其是在山地作戰中。在迫切需要迂回增援錦州的情況下,國軍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後勤物資的攜帶問題。理論上,即使決定進行側翼行軍,也必須極度限制物資攜帶量以提高行軍速度,這直接影響到兵力的持久戰鬥能力。在糧食與物資有限的情況下,如何保持兵力的戰鬥效能和士氣成為一個關鍵問題。

因此,雖然國軍面臨的選擇看似多樣,實則每一選項都隱藏著巨大的戰術風險和物資負擔,這正是東野大軍策略布局的高明之處。透過精確的地形利用和心理戰術的運用,確保了遼西走廊的封鎖不僅是物理的,也是戰術上的成功,充分體現了現代戰爭中綜合戰術運用的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