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可以說國內的武器裝備非常雜亂,基本上哪個國家生產的都有,完全能稱得上是「萬國造」,但是在種類繁多的槍械當中,也有很多比較常用的主力型號。
那這篇文章就來簡單說一說,抗日戰爭期間,國內最常見的13種主力槍械。
一、FN M1900型手槍
當年國軍的高級軍官或者八路軍、新四軍的旅級以上指揮官,經常會配備一種小型手槍用來防身,其中最常用的型號之一,就是來自於比利時的FN M1900型手槍,這個型號由美國的槍械大師約翰·布朗寧在十九世紀末期設計,1900年正式定型,之後由比利時的FN公司生產。
該槍發射7.65x17毫米曲特自動手槍彈,使用7發單排彈匣供彈,雖然口徑小,威力小,但對於高級軍官來說,用於防身是足夠的,早在民國初期國內就曾引進這種手槍,主要就是配發給高級軍官使用,所以在抗日戰爭中這種手槍就自然常見,還有就是由於槍的握把護柄上帶有一個槍的標誌,因此在中國還被稱為「槍牌擼子」。
二、FN M1910型手槍
除了FN M1900型手槍外,抗日戰爭期間國內還有第二種常見的比利時手槍,也是由布朗寧設計的FN M1910型手槍,這個是根據它的上一代M1903型框架研發的,當然也作為一種小型手槍,其自身定位就是給高級軍官、警官用的小型防身手槍,同樣FN M1910也是發射7.65×17毫米手槍彈,也是使用7發單排彈匣供彈,之後還出現了一種9毫米版本,發射9×17毫米布朗寧短彈,威力比較大。
FN M1910型手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槍管前半部份顯得纖細又精致,同時槍管邊緣還帶有一圈花紋,因為這個特點,在當時的中國還被稱為「花口擼子」,無論是7.65毫米版本,還是9毫米版本,在抗日戰爭中,部份國軍、八路軍的高級將領也都裝備過這款手槍,尤其是國軍將官用的最多。
三、曲特M1903手槍
這個也是由布朗寧設計,但並不是比利時生產的,而是由美國曲特公司在1903年開始生產,不過大體結構和上面的M1910型,還有早期的M1900型都是同一種類,都歸類為小型防身手槍,而且曲特M1903型也分為9毫米版和7.65毫米版,尤其是9毫米的最受歡迎,因為威力大,而且手槍自身體積還小,用來防身的話比7.65毫米手槍更實用。
同樣,曲特M1903型手槍中國也是在抗日戰爭之前就已經引進,尤其是在軍閥混戰時代,各地方軍閥的高官都購買M1903作為自己的佩槍,到了抗日戰爭之後,在國內依舊常見,尤其是國軍高官使用的最多,當然也有一部份八路軍和新四軍的首長也裝備過曲特M1903,同時這個槍的握把護柄上帶有一個馬的標誌,因此在中國還被稱為「馬牌擼子」。
四、毛瑟C96手槍
毛瑟C96在抗日戰爭中算是中國最常用的主力戰鬥手槍,而且不同的版本還有不同的外號,比如「盒子炮」、「鏡面匣子」、「自來德」以及「選射掣」等等,但也有一個統稱,那就是叫做「駁殼槍「,抗日戰爭中不管是八路軍、新四軍還是國軍,初級指揮官和其他特殊兵種基本上用的都是這槍,毛瑟C96的早期型號早在清末年間就被中國引進,之後本土的各大兵工廠紛紛效仿,尤其是在軍閥混戰時代,基本各地方的兵工廠都有自己的仿制版毛瑟C96。
該槍的口徑為7.63毫米,發射7.63×25毫米毛瑟手槍彈,有10發彈容量的標準版,也有20發彈容量的增強型,在國內還被稱為「20響」,當然還有一小部份9毫米版本和11.43毫米版本,其中9毫米的也是進口型,由於握把上刻有一個阿拉伯數碼9,因此在國內就被稱為「大紅9」,而11.43的則是閻錫山兵工廠的仿制型號,發射仿美國的11.43×23毫米手槍彈,在國內被稱為「大眼匣子」。
五、MP18衝鋒槍
抗日戰爭期間,國內也曾裝備過多款衝鋒槍,但要說最常見的,那就是MP18衝鋒槍,當中有本土兵工廠仿制的,也有直接引進德國的,因為這槍的槍管上帶有一圈散熱孔,因此在當時的國內就被稱為「花機關」。
不管是引進的也好,還是仿制的MP18也好,口徑均為7.63毫米,發射7.63×25毫米毛瑟手槍彈,有的配備32發彈匣供彈,也有的配備了32發蝸牛形彈鼓供彈, 每分鐘理論射速500發左右,有效射程200米,抗戰中這種武器在國軍嫡系部隊中較為常見,尤其是德械師,每個連裏都會有幾支。
六、漢陽造步槍
抗戰期間國內的步槍種類更雜,不過最常用的還是以7.92毫米口徑的步槍為主,其中數量最多的就是「漢陽造」步槍,也叫「漢陽造七九」步槍,這個早在晚清年間就已問世,最初由湖北漢陽兵工廠生產,屬於德國1888委員會步槍的仿制型,同樣發射7.92×57毫米圓頭毛瑟彈,彈倉容量5發,但是圓頭彈穿透力和射程都比較弱,在抗戰中相比日本的三八大蓋已經非常落後了。
不過當時國內的各大兵工廠都已經掌握了這槍的技術,因此在抗日戰爭中各大兵工廠還在繼續生產,尤其是國軍的嫡系部隊、雜牌部隊都有使用,雖然漢陽造步槍效能落後,但它成了保家衛國,抵抗日寇的利器。
七、中正式步騎槍
國軍嫡系部隊方面,最常用的是中正式步騎槍,也叫「中正七九」步槍,這個是仿德國毛瑟1924年式步槍設計的,在1935年定型,此時也是國民二十四年,中正式也是發射仿德國的7.92×57毫米子彈,而且也是尖頭彈,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和精度,在效能上和原裝的德國毛瑟步槍不相上下,但就是在生產工藝上存在差異。
國產的中正式步槍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小,幾乎是國軍嫡系部隊、德械師的標誌性武器,從1935年一直生產到40年代末期,始終作為國軍的主要制式武器。
八、Vz.24步槍
除了以上兩種國產步槍外,抗戰中的國內還有部份地方軍使用了Vz.24步槍,這個是來自於捷克的一種栓動式步槍,在1924年問世,根據德國早期的毛瑟G98仿制和改進而來,尺寸相比原版毛瑟步槍短一些,但口徑也是7.92毫米,發射相同的毛瑟步槍彈,而且據說捷克的Vz.24是20~30年代期間質素最好的步槍,因為這槍使用的了斯柯達煉鋼廠的鋼材。
中國早在軍閥混戰期間,各地方軍閥就曾引進過這種步槍,後來軍閥都被國民政府改編,成了各地方的部隊,也就是地方軍、雜牌軍,抗戰爆發後,Vz.24步槍就繼續跟隨地方軍參與抗日戰爭,這槍在當時還有一個外號,因為尺寸短,騎兵用的比較多,因此在國內就叫「馬四環」。
九、有阪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應該都知道吧?這是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的主力步槍,為了應對北方地區的風沙環境,就在槍機上增加了一個金屬防塵蓋,因此也就有了「三八大蓋」的綽號,這槍也是出了名的穿透力強,效能可靠,發射6.5×50毫米有阪步槍彈,彈容量5發,有效射程460米,別看三八式是1905年問世的,但在抗日戰爭中,無論是精度、可靠性,都要比我們的漢陽造、中正式強很多。
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使用三八大蓋最多,因為經常與日軍打遊擊,伏擊他們的運輸隊,所以自然就繳獲了很多三八式步槍和子彈,當然了,在抗日戰爭之前,國內的地方軍閥也曾引進過三八式步槍,就比如山西的晉系軍,抗戰爆發後,他們成了晉綏軍,繼續使用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和自己仿造的三八式(晉造六五式步槍)參與抗日戰爭。
十、ZB26輕機槍
抗戰國內的輕機槍種類也比較雜亂,不過常用的型號還是比較好區分的,其中國軍、八路軍和新四軍最常用的就是ZB26輕機槍,俗稱「捷克式」,這個來自於捷克,中國也是在二十年代就開始引進,之後國軍的兵工廠還實作了仿制,同樣發射7.92×57毫米毛瑟彈,可使用30發弧形彈匣,或者20發梯形彈匣供彈,但當時國內最常用的都是20發彈匣。
ZB26輕機槍的射速中等,每分鐘理論射速500發左右,有效射程800米,這槍在抗戰中要相比日軍的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輕機槍要強很多,不但故障率低,結構簡單,可靠性也很強,而且中等的射速,便於點射控制精度,也剛好符合中國當時彈藥不足的情況。
十一、啟拉利KE7輕機槍
除了捷克式輕機槍外,抗戰國內第二種常見的就是啟拉利KE7輕機槍,這個來自於瑞士的SIG兵工廠,在二十年代末期定型,無論是國民政府,還是各地方的軍閥都引進了不少,這槍原本是7.5毫米口徑,但出口給中國的是7.92毫米口徑,發射7.92×57毫米毛瑟彈,配備25發雙排彈匣供彈,每分鐘理論射速450~550發左右,有效射程800米。
啟拉利KE7輕機槍的造型也很個性,甚至都有點不像機槍,而卻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自動步槍,由於操作簡單,比捷克式更好用,後來川軍的兵工廠還對其仿制,無論是進口的KE7,還是仿造的KE7,都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十二、卅節式水冷重機槍
抗戰期間國內雖然也引進了風冷式重機槍,但數量不多,而主力仍舊是水冷式重機槍,最常見的有卅節式重機槍,也叫三十節重機槍,這個由漢陽兵工廠在1921年仿制成功,仿造的是美國的布朗寧M1917型水冷重機槍,不過國內的卅節式口徑並不是7.62毫米,而是7.92毫米,發射仿德式的7.92×57毫米毛瑟彈,使用250發帆布彈鏈供彈,每分鐘理論射速500~600發左右,有效射程1000米。
抗日戰爭中此型重機槍被國軍嫡系部隊,和國軍地方部隊大量使用,幾乎是重機槍中的一大主力,但相比風冷式重機槍沈很多,行軍的時候不太便於攜帶。
十三、民國二十四年式重機槍
抗戰國內還有第二種常見的水冷重機槍,也就是仿德國馬克沁MG08的民國二十四年式水冷重機槍,簡稱民二四重機槍,這個型號在1935年定型,此時也是民國二十四年,因此就叫「二四」。
該槍也是發射7.92×57毫米毛瑟彈,同時還可發射尖頭彈或者重尖彈,可選用100或者250發帆布彈鏈供彈,每分鐘理論射速600發,有效射程1000米,抗日戰爭中這款重機槍作為國軍的第二大主力,但使用最多的還是國軍嫡系部隊。
其實抗日戰爭期間國內的槍械種類還有很多很多,由於型號復雜,在此就不過多的介紹了,感謝各位讀者的關註與支持,後續更新更多相關內容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