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有心無力的觀戰者,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的中國空軍

2024-08-29軍事

前言: 1979年,中國對越南發動了自衛還擊作戰,在歷時一個月的戰爭中,解放軍陸軍狠狠地教訓了越南,但在陸軍浴血奮戰時,空軍卻因武器太差,空有作戰方案,卻只能成為旁觀者,沒有任何作為。

一: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的空軍部署

在越南抗法抗美時,中國為越南提供了200多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和7個師26個團零8個營的高炮部隊,但在戰爭結束後越南立即把中國列為頭號敵人,在中國廣西和雲南邊境地區挑起事端,中越兩國關系急劇惡化,中國決定教訓一下越南,從1979年1月1日開始,解放軍陸軍調動7個軍22個師36萬人到達廣西、雲南,蘇聯總參情報總局發現廣西和雲南的邊境公路上到處是行軍縱列,內蒙古、東北邊境到華北的部隊隊都進入了戒備狀態,南寧、憑祥等地新修了了大量的防空陣地,南方很多新修的軍用機場開始進駐了殲擊機。

解放軍空軍也在展開一系列的戰前準備,廣州空軍和昆明指揮所分別建立了前進指揮所,統一指揮空軍參戰部隊,廣西方向由廣州軍區空軍司令員王海指揮,雲南方向由昆明軍區空軍指揮所主任侯書軍指揮,在其組織下,高炮、地空導彈部隊晝夜兼程,提前了4天趕到廣西、雲南地區擔負防空任務,空軍也緊急調進人員、裝備、車輛和戰備物資擴編了航空工程、通訊、雷達、偵察情報、領航、氣象、電子對分隊,前沿機場也建立了合成指揮所統一指揮不同建制的航空兵和附近防空部隊,還組成了9個空地協同小組和11個目標引導組派往軍區前線指揮所、陸軍軍部和陸軍師,還派出了兩個聯絡組到廣州空軍和昆明前進指揮所負責與空軍聯絡。

廣西、雲南空軍制訂了殲擊機掩護轟炸機、強擊機突擊地面目標、航空偵察、防空計劃和各指揮所、機場、倉庫、陣地遭襲處置方案,還計算了機場戰時最大吞吐量,整個空軍都在集中精力研究完善戰役中空軍出動計劃,1979年2月初,預定參戰的第2批部隊調到前沿機場,吳圩、寧明、田陽等16個前沿機場共集結各型戰機915架,以及高炮、地空導彈、雷達等部隊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等一聲令下就可以立即出動了,2月10日,空軍司令員張廷發飛往前線對參戰部隊進行檢查,要求空軍參戰部隊作好充分準備,為了增加取勝把握,他還增調1個殲-7戰鬥機團、1個轟炸機團進駐廣西,隨時出動突襲越軍河尼利排機場的F-5、A-37型飛機和UH-1直升機和其他指定目標。

中國空軍的大規模調動沒有逃過蘇軍的眼睛,1978年開始蘇軍總參情報總局就加強了對中越邊境的偵察,還出動衛星進行了照相偵察,對解放軍在中越邊境的部署和調動清晰可見,不過當時的蘇聯軍事顧問團認為,進攻時間可能在1月,這個月份陰雲籠罩,中國不會出動轟炸機轟炸越南,而且中國軍隊前線防空能力薄弱,解放軍很可能只使用殲擊機群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掩護,但是越南空軍認為解放軍空軍很可能會像越南戰爭時的美軍一樣發動大規模空襲,於是靠近北部的殲擊機撤到了河內一線,南方的殲擊機也抽調到了河內至清化之間,同時後撤雷達設施,將大部份高炮和「山姆"-2地空導彈集中在海防、河內,準備迎擊解放軍的大規模空襲。

二: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的空軍表現

2月17日湊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空軍參戰部隊都進入臨戰狀態,但收到的命令是空軍只在原駐地加強訓練,任何機種也不得越過出國境,駐廣西、雲南地區的殲擊機部隊也只在國境10千米以內擔負24小時不間斷的巡邏警戒任務,空中航線排程由昆明空指負責,當天,駐蒙自機場的一個殲擊團就出動了170批567架次殲擊機,天氣比較復雜、雲底高只有200米,由技術水平較高的飛行員負責巡邏,夜間則由獨立大隊是裝有機載雷達的殲-5甲殲擊機進行巡邏,為保證免受越南防空部隊襲擊,巡邏保持在「山姆"-2地空導彈的可能殺傷區範圍之外。

雖然越南空軍很弱,但駐安沛機場的372師923團裝備有先進的米格-23殲擊機,蘇聯顧問團提出過利用1000米以下低空山地通道進入中越邊境有利位置,然後突然躍升對離邊境保持數分鐘航程的中國巡邏警戒編隊實施掠襲然後迅速回撤的方案,不過米格-23殲擊機數量太少,沒打過實戰,越南空軍落後的裝備狀況無法協同越境掠襲,,加上越南空軍將雷達設施後撤後,中越邊境以南80千米處於中盲區,無法低空引導涼山以南的飛行,而且中國空軍殲擊機編隊在8000米、6000米和3000米的飛行高度上同時有編隊執勤,明顯是在防範越南空軍的掠襲。

事後證明中國空軍也的確為防範越南空軍的掠襲制定了作戰計劃,各殲擊航空兵部隊都指定3-4個技術較強的中隊,專門研究各種對策,隨時待命出動以殲滅越方企圖襲擊的"空中敢死隊",並將殲-7殲擊機隱蔽轉場至寧明機場,以殲-6殲擊機在中高空作誘餌,殲-7殲擊機在低空尾隨越機發動攻擊,但戰爭發起後的頭3天,越南空軍都未起飛任何飛機,第4天後才在離國境線較遠的空域中飛行,但地面指揮所不斷警告在空中的飛機不能飛得太遠,中國駐守在前沿機場的轟炸、強擊航空兵部隊每天反復研究各種突擊方案準備支援地面部隊作戰,但即使地面部隊推進受阻,前線幾次提出要求空軍支援,仍沒有得批準。

空軍能做的事除了不間斷的巡邏,就是出動偵察航空兵部隊和運輸航空兵部隊支援地面部隊,共出動228架次,運送1465名危重傷員和151噸部隊急需的物資、彈藥,高射炮兵、地空導彈兵部隊也日夜堅守在陣地上,但沒有任何目標可打,唯一和越軍交戰的空軍分隊是駐守在廣西友誼關金雞山上的雷達6連,這個雷達站只有0.077平萬千米,三面受敵,可以嚴密掌握越境內飛機的活動情況,在戰爭期間被越軍用300多發炮彈打得到處是彈坑,開戰第6天時,雷達天線中彈,停止了轉動,雷達6連一邊派出對空觀察哨,一邊用人力拉動天線轉動,使雷達繼續工作,夜間再把天線修好,繼續嚴密監視空情,戰後獲集體一等功和"鋼鐵雷達連"榮譽稱號。

三: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的空軍檢討

在整個戰爭期間,中國空軍共出動3131批8500架次,平均每天出動112批304架次,沒有任何交戰行為,雖然官方口徑是中國空軍的任務是以空中巡邏以壓制越南空軍不敢在戰區上空活動,達到了掩護地面部隊作戰行動的目的,而且參戰部隊受到了一次很好的鍛煉,但暴露出的問題與當時蘇軍顧問團預想的一樣,中國空軍根本不足以應付一場小規模的局部戰爭,指揮人員的素質較低、缺乏經驗,各兵種之間協同不夠協調,以及部隊的體制、編制、武器裝備、訓練、後勤保障根本不適應現代作戰要求,戰爭結束不久,總部組織了強大的調研班子,分赴廣西、雲南調研,於當年夏天送出了一份詳細報告,認為空軍在戰爭中的表現不佳。

空軍的表現或許最能反映當時中國空軍的窘境,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國空軍是大國中唯一的國土防空型空軍,從觀念到體制,從理論到訓練都和韓戰時期沒有太大區別,加上十年的動蕩,三分之一的指揮員不能勝任指揮,飛行員理論水平低,駕駛技術不合格,50%的飛行員不能進行儀表著陸,大多數殲擊機飛行員沒有掌握對空攻擊技術,射擊命中率低至1.7%,多數的強擊機、轟炸機飛行員投彈誤差大,狀態在整個80年代都停滯不前,毫無改進,主戰裝備也效能落後,質素差,還缺少零配件,殲擊機都是50年代的產物,80年代初的中國空軍裝備水平與60年年比沒有任何進展,

在70年代乃至80年代初的一段時間內,是中國空軍作戰效能衰退最嚴重的時期,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之前十年,中國軍工的科研工作被打亂,盲目上馬許多重大科研專案都以失敗告終,只能高喊「殲-6萬歲"」、「殲-6打遍天下」,直到90年代,中國空軍裝備的主力戰鬥機依然是殲6型殲擊機,殲-6殲擊機自蘇聯的米格19C晝間型殲擊機,在蘇聯只是米格-21的過渡型號,飛機的效能也不優秀,尤其是操縱效能差,兩台發動機很難做到同步,稍有不協調就會導致飛機搖擺抖動,發動機起動時要先壓下停車開關把手再按起動按鈕,40秒左右達到2500轉的慢車轉速,接著起動另一台。

在北方也沒問題,在南方常因先起動的發動機奪走了大部份進氣量,導致第二台發動機進氣量不夠起動不了,發動機有兩個點火電嘴,如果有一個不點火,起動過程就要加長,飛行員發現不了,要靠機械員站在機尾,手扶著方向舵,腦袋伸尾噴口裏看,看到噴嘴有火苗就搖方向舵,飛行員透過方向舵連著的腳踏板就知道點火成功了,機械員要學會縮頭,否則很容易被燒著。如果一台發動機起動,又有一邊機輪沒擋沒擋住的話,發動機推力就構成旋轉力矩使飛機在地面打轉,尾流可把五六米遠的兩噸重車輛吹到空中,如果有人被噴著就完了。

殲-6殲擊機出廠時沒有外掛空空導彈的能力,空軍自己加掛了空空導彈外掛梁,但裝備的K--13紅外制導空空導彈只能在目標後半球很小的角度內攻擊,在雲層中還不能使用,在空戰中捕捉目標保持跟蹤十分困難,所以大多數殲-6殲擊機都是沒有導彈的,殲-6殲擊機在攔截美國P-2V和無人偵察機時只有射程3000米的機炮,殲-6殲擊機升限是16600米,美國無人偵察機巡航高度是18000米,為了靠近這1000米高度,空軍損失了多名飛行員,殲-6殲擊機要不斷擡高迎角,當擡到某一角度時視線就被機頭擋住,升力就沒有了,有的飛行員以35°迎角爬到15000米再也爬不上去了,有的能以37°迎角爬到17000米。

就算飛到17000多米還要仰著機頭開炮,殲-6殲擊機發動機開加力時單台功率31.9千牛,但高度越高空氣越稀薄,這個高度上發動機推力已經不足,3門30毫米航炮威力強大,1炮能炸出1米大洞,射擊時後坐力就幾乎與發動機推力相當,這時擡頭開炮後坐力就把飛機拉下去進入尾旋,如果改不出來就必然失事,有時有一側副油箱不出油,飛機操縱沈得不得了,飛行員還要用力氣糾偏,這麽差勁的飛機蘇聯1965年就停產了,中國雖然也獲得了米格-21的資料,但直到80年代中期才完全掌握其生產技術,當時解放軍向廣西南寧和田陽機場增調空3師9團的20多架殲-7殲擊機,臨出發前又增撥4架廠新出廠的殲-7殲擊機,戰爭期間唯一的作用是故意開啟加力,用超音速聲波震撼越軍。

反擊戰中的殲-6殲擊機與50年代的米格19C並沒有多少區別,甚至沒有攜帶空空導彈的能力,最大的改進是改用國產晶體管電台這種電台可以用收音機接收,毫無保密和抗幹擾能力可言,無線電瞄準測距裝置也改為國產型號,殲6型殲擊機沒有全天候飛行的器材,無法在夜間和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作戰任務,夜間截擊由專門組成的夜航大隊負責,主要裝備的是仿自蘇聯米格-17的殲-5甲全天候殲擊機,裝一部仿制蘇聯二戰Pr-5機載雷達,有效作用距離只有3千米,比當時民航機雷達效能還差,敵我辨識器經常遺失和混淆辨識資訊,需要地面雷達透過訊號特征判斷飛機類別,殲6甲和殲-6丙型只是加了一部Pr--5雷達,使用的還是很難控制的「霹靂」-1無線電駕束制導的空空導彈。

四:殲-6殲擊機的難題

殲-6殲擊機在中國空軍服役了50年,共生產了5205架,打下30多架敵機,是空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流了多少血汗才讓它發揮了作用,但要承認的是,米格19是一種非常蹩腳的飛機,既未經過嚴格論證,又未作過嚴格試飛和鑒定,中蘇交惡後沒有了後續技術通報,中國生產的殲-6殲擊機裝備部隊後不斷出現導管漏油,鉚釘脫落,平尾抖動,發動機起火,飛掉座艙蓋等重大質素問題,最後不得不全部進廠返修,即使後來勉強可用了,但不合理的布局讓機務人員頭疼不已,米格19設計於40年代末,設計時主要考慮要突破音障,而對可靠性、維修性考慮甚少其設計很少考慮到可靠性、維修性的問題,保養工作量大,定檢大修頻繁。

空軍裝備的4000架殲-6殲擊機中有1000架長期處於維修狀態,全壽命維修費用相當於2.5架新機,到了一定時間,不管狀態好壞都要大拆大卸檢修,檢測專案和定檢內容相當多,200小時定檢要拆件53項76件,400小時定檢要拆件88項121件,拆發動機要脫尾部,分解前後機身,拆裝3個導銷,24個螺釘,尾整流跟上的67個螺釘,還有4個液壓自封接頭,6根通向噴口動作筒的液壓導管,保險導管接頭,電纜插銷等幾十處,一次需7~8人工作2小時以上,裝配時易使導管變形導至極易漏油,造成起火,經常拆卸的擴口導管接頭在高頻應力作用下易脫開,接頭的橡膠墊圈密封易老化變質,滲油、漏氣防不勝防。

殲-6殲擊機維修器材也笨重繁多,重達60~90噸,轉場時需15~20節火車皮,大多數還是飛機服役時配備的,許多量具和校驗,檢測儀器使用了20年以上,老舊破損,殘缺不全失修、失校嚴重,一個團91台電子儀器中有6台不能使用,85台失校,122台特設專業有校驗儀器中13台不能使用,92台失校,機務人員只有用鉗子、扳手、榔頭、解刀等工具和靠手摸,眼看,耳聽、鼻嗅檢測,漏檢經常發生,殲-6殲擊機加油要人力關閉油槍,稍一冒油就脫尾部擦洗,飛機上的螺栓擰緊力全憑機務人員經驗,擰得太緊螺紋打滑,擰得太松又會在飛行中振動脫落,39處導線、導管、接頭、插頭等粗細規格相同,位置靠近,很多附件外形對稱或相似,無明顯區別,易裝錯接反,造成座椅彈出,航炮走火,飛機起火,誤收起落架等事故。

飛機布局不合理,各機件交叉堆積,工作視窗設定在機身的上部,要以跪、臥、蹲、趴等別扭姿態操作,盡管采取防墜措施,但是螺帽、墊片等總是掉進工作視窗,有時候三天也找不到,甚至看得就是拿不出來,不得不脫尾部甚至脫發動機尋找,需要交叉作業的地方有80處,給維修工作帶來極大不便,成倍增加維修時間,如助力液壓系統經常發生膠囊破裂故障,需7個人3個小時脫下尾部才能排除,發動機壓氣機葉片經常產生裂紋折斷,檢查只能鉆進氣道,拆卸冷氣系統減壓器時需先拆下右炮,幾個專業的器材均集中在一個工作艙內,由於空間限制,只能你幹完我再上,前機身修理後裝配工時達632小時。

無奈的空軍只能自己補齊器材,發動群眾開展技術革新改善千余項維修手段,各部隊對故障的修理方法是五花八門,比如換輪胎,各部隊的器材五花八門。或用液壓或電力,有的用手,有的用腳,方法不同但精度達標就行,後來空軍召開現場觀摩大會,大家比武比誰最省力省錢省時間,哪家的方法最優就推廣哪家,後來配了檢測車,只要插頭往飛機上一插數據就出來了,部隊還自己改進了定位誤差很大的羅盤天線,過於靈敏的無線電高度表,增加壓力加油口,還自己設計了有效距離增加一倍的645雷達,總之把殲-6這樣蹩腳的飛機玩出了花,一直到2010年才全部結束編制序列。

五:結語

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後幾個月內,空軍就上報了【空軍專用裝備七年規劃】,1980年又制定了【空軍主要裝備五年規劃】和【關於空軍主要裝備十年發展設想】,加緊研制新一代裝備,1988年又頒布了【中國空軍戰役學】,讓長期作為陸軍炮兵和要地防空者的中國空軍終於向一支攻防型空軍轉變,今天,中國空軍已經是世界最強大的空中力量了,成為戰爭旁觀者,沒有任何作為的過去將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