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北韓版"上甘嶺":血染嶺、傷心嶺,人民軍一戰如何讓美韓軍心碎?

2024-07-09軍事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註】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51年夏季,北韓人民軍在東線戰場的堅守防禦作戰,使是在誌願軍從運動戰向陣地戰的轉變這一戰略背景下展開的。

這次作戰,創造了一個依托陣地抗擊強敵的典型戰例。 這個戰例,與爾後誌願華抗擊「聯合國軍」秋季攻勢的經驗一起,為在制鮮戰場上實行向陣地戰的戰略轉變,作了直接的實戰準備和實戰驗證。

1、美軍的反攻準備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聯合國」在東線(北漢江以東,直至東海岸)的兵力為美軍第10軍和韓軍第1軍團。

第10軍下轄2個美師和3個韓軍師,其中,美軍第1陸戰師韓軍第5、第7師並列展開於北漢江東岸舞龍裏至亥安盆地城隍谷一線,美軍第2師位於洪川東北孔雀山、鷹峰地域,韓軍第8師為預備隊。

韓軍第1軍團下轄3個師,以首都師、第11師展開於城隍谷至東海岸明波裏一線地區,第3師為預備隊。

人民軍前線集團(即「金集團」,指探員先為金雄,後為金光俠)所屬第2、第3、第5軍團在東線戰場布防,全部展開於北議江以東栗城洞、陽地村至東海岸高城以南一線地區。其右鄰,是誌願軍第9兵團的第26軍和第20軍,配置在北漢江以西登大裏至雞雄山一線。

早在6月初,範佛裏特就提出一個代號為「壓服」的進攻計劃,主要內容為:

「當能提供一些滿意的條件時,第8集團軍將在9月1日前後發動進攻並攻占平壤-元山一線。」

這裏所說的「滿意的條件」,包括一系列一廂情願的假定:

其一,中朝軍隊戰鬥力顯著降低,使得第8集團軍有可能以微小損失的代價奪取預定目標;

其二,中朝軍隊頂不住第8集團軍的猛烈攻勢而撤退;

其三,美國決策層改變第8集團軍的任務,並調駐日本的第16軍等部隊開到北韓對該集團軍予以加強。

由於停戰談判即將開始,「壓服」計劃沒有得到李奇微的批準,範佛裏特便退而求其次,轉而著手策劃一次在戰區司令職權範圍內可以操作的「有限進攻」,並為此選擇了一個誌在必得又相對好打的目標——位於美軍第10軍和韓軍第1軍團接合部亥安盆地邊緣的一系列高地。

亥安盆地,俗稱「大缽盆地」,是華川水庫東北面的一個圓形山谷。

從戰場態勢圖上看,美韓軍和北韓人民軍的戰線,在這裏呈犬牙交錯狀。

盆地西、北、東三面高地,均在人民軍控制之下,如同一個打入第8集團軍主抵抗線「堪薩斯線」的楔子,使這條防線在此形成一個向內陷進的凹部。

2、美軍夏季攻勢

美韓軍對亥安盆地的進攻,始於6月下旬。6月21日,範佛裏特命令第10軍制訂奪占亥安盆地西側高地的作戰計劃。

自26日起,美軍第2師開始向盆地西南方的制高點——大愚山(標高1178.5米,美軍地圖上標為1179米)一線陣地發起猛攻,4天後占領了這個山嶺。

可雨季隨之來臨,滂沱大雨從早到晚下個不停,整個7月,該地降雨量達660毫米,進入8月雨量有所減弱,但全月降雨量也超過500毫米。惡劣的天氣,使道路運輸全部中斷,飛機不能出動提供空中支援,對亥安盆地的攻勢因此被迫推遲。

8月18日以後,天氣逐漸轉好,美韓軍全面恢復以奪取亥安盆地附近高地為主要目標的作戰行動。

這個行動,戰史上稱為「1951年夏季攻勢」,是停戰談判開始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首次較大規模的進攻行動。

美軍投入進攻的兵力有第2師和第1陸戰師,此外,韓軍第5、第7、第8、第11師和首都師各一部參加了攻擊。在東線作戰的人民軍金集團屬部隊,從西至東,依次為第5、第2、第3軍團。

這次夏季攻勢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8月18日開始,至31日結束。以韓軍為主進行。

焦點之戰有兩處:

一處在亥安盆地西側,以983.1高地(美軍稱作983高地)為中心的「H」形高地群。南韓戰史將這一戰鬥命名為「杜密嶺高地之戰'(杜密嶺距983.1高地1公裏,嶺上設有韓軍指揮觀察所)。另一處,在盆地東北側,以1030.9高地(美軍稱作1031高地)為中心的「J」形高地群,在南韓戰史上稱作「丁字山之戰」。

攻勢發起前,範佛裏特對第10軍新任軍長拜爾斯(阿爾蒙德的繼任人)說:

無論是確保「堪薩斯線」的安全,增大防禦縱深,還是開啟通往北漢江與昭陽江之間的文登裏要沖門戶,美軍都必須占領亥安盆地西側的983高地群。

他判斷,盡管對方在這裏的陣地可能很堅固,但只要集中炮兵猛轟,拿下這個目標不會有多大難度。

拜爾斯將攻擊任務下達給美軍第2師,同時將已完成整訓的韓軍第5師第36團配屬該師,令其擔任主攻,美軍以全部炮兵實施火力支援。4公裏的正面,配置火炮200余門。

攻擊發起時,美軍的炮火異常猛烈。

3、美軍的「血染嶺」

戰史記述:

人民軍防守的高地「完全被爆炸的煙塵所覆蓋,使人感覺好像一個活人也沒有了。在這9天的戰鬥中所消耗的彈藥,僅炮彈就約有36萬發,相當於一門炮發射了2860發(平均一門炮1天320發)。這就是所謂的「範佛裏特彈藥量」。

防守983.1高地群的是人民軍第5軍團1個團。該部依托陣地頑強抗擊,韓軍連攻5天,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才爬上這一高地,當晚又被人民軍一個反擊趕了下來。

983.1高地及其附近屍橫遍野,血跡斑斑。美軍一位隨軍記者目睹了這一場面,感到「好像山頂都被血染紅了」,不由得喊出:「BloodyRidge(血染的山嶺)。」

從此,在美軍戰史上,983高地便有「血染嶺」之稱。

亥安盆地東北側的「丁字山之戰」同樣打得驚心動魄。 在這裏,韓軍第1軍團指揮的第11師、首都師和美軍第10軍指揮的韓軍第8師各一部,向人民軍第2、第3軍團接合部發起攻擊。雙方在崎嶇陡峭的山脊線上逐點爭奪,幾度打成短兵相接的白刃戰。

位於「丁字山」底端的884高地距離海岸線16公裏,處在美國海軍大口徑艦炮射程之內。

韓軍攻擊時,美國戰列艦上的400毫米艦炮和巡洋艦上的200毫米艦炮一起向岸上目標猛烈射擊,實施直接的火力支援,海軍航空兵也出動「海盜」式飛機臨空轟炸、掃射。

攻擊發起當日,韓軍在強大火力支援下攻上這個高地。範佛裏特和韓軍參謀總長李鐘贊聞訊興奮不已,分別發去電報以示祝賀。 然而,當天夜間,人民軍冒雨反擊,又把高地奪了回去。此後幾天,高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三度易手。

範佛裏特起初的興奮感蕩然無存,他按捺不住內心的焦躁,帶著正在開城參加停戰談判的韓軍第1軍團軍團長白善燁,親自跑到攻擊部隊一線指揮所督戰。

美軍戰史稱,由於範佛裏特到了現場,發現並糾正了韓軍的戰術錯誤(沒有對攻上山脊線的部隊實施有效增援,因而無法對付人民軍隨之而來的反沖擊),才使戰場局面得以扭轉。

但南韓戰史卻認為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並不是韓軍犯了什麽戰術錯誤,只是由於補給困難造成增援兵力不足,才使其無法鞏固已有的攻擊成果。

白善燁的記述是:

險惡的地勢和惡劣的風雨天氣是造成攻擊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它導致兵力和火力都無法集中,從而未能頂住對方的反攻。

8月27日,根據白善燁的建議,從美軍第10軍調來6門155毫米榴彈炮,參加對884高地的作戰,海軍艦載機也趁天氣好轉大量出動,提供更為有效的火力支援。韓軍調整部署後再戰,於當日第4次攻上高地。

這一階段,韓軍每日山動6~13個營的兵力,在美軍火力支援下,沿亥安盆地兩側連續猛攻。人民軍以頑強的抗擊和積極的陣前反擊與之對抗。交戰結果,韓軍僅在局部地區推進2~6公裏,未能達到預定目標。

在堅守陣地期間,人民軍還積極部署反擊,以求奪回失地。

8月24日,彭德懷致電金集團並第5軍團,指出:

「你們擬反擊進犯之敵甚好,但請註意集中兩個師左右兵力,分成梯隊,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每次求得消滅偽一軍團兩個營,或者一次消滅美軍一兩個連,如此才能求得迅速解決戰鬥,切不可企圖過大,請斟酌行之。」

29日,人民軍一度收復了大愚山,但畢競久戰疲勞,不僅無力再攻,所得陣地也難以鞏固。彭德懷於31日電示金集團:

「凡屬不易奪回之陣地,暫不必強求,以免傷亡過大。」

據此,人民軍撤出對大愚山的反擊,轉入防禦。

4、美軍的「傷心嶺」

第二階段作戰,從9月1日開始,至18日結束。

這一階段,美軍改變了上一階段作戰以韓軍為主的做法,以美軍和韓軍同時發起攻擊,並以美軍擔任主攻。

具體部署是:

美軍第2師攻擊983.1高地群,韓軍第7師在其左翼行動;美軍第1陸戰師和韓軍第5師分別攻擊亥安盆地西北和北側邊緣的高地。

人民軍也作了部署調整:

以第6軍團接替第3軍團防務,第3軍團部隊西靠,縮短第2、第3團防禦正面,加大主要防禦方向的兵力密度。

戰至9月8日,美韓軍艱難地突破人民軍前沿陣地,全面控制了「血染嶺」。

範佛裏特認為,此時「立刻猛攻可使敵喪失平衡,並可在共產黨軍隊喘息之前奪占新的山脊線」,於是令美軍第2師繼續攻擊,目標指向「血染嶺」以北約6公裏的851高地群。

從13日到18日,美軍第2師投入2個團的兵力,並有大量炮兵、航空兵提供火力支援,其中,對擔任主攻的第23團(又是那個在砥平裏之戰中成名的強悍之旅)提供支援的炮兵就有4個營另1個連——除第37野戰炮兵營(105毫米榴彈炮)提供直接支援外,還有第503野戰炮兵營(155毫米榴彈炮)、第96野戰炮兵營(155毫米榴彈炮)、第38野戰炮兵營(105毫米榴彈炮)和第780野戰炮兵營G連(203毫米榴彈炮)負責全般支援。

人民軍防守部隊利用隱蔽工事,並將迫擊炮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透過頑強抗擊和連續反沖擊,給美軍以大量殺傷,將其一個營打得只剩下11人。

這個讓美軍大吃苦頭的851高地群,是由3個主要山峰相連形成的一道山脊線,由南到北,分別為894.3(美軍標為894)高地、930.6(美軍標為931)高地和851高地,長度約3500米。 美國戰地記者給它起了一個與「血染嶺」相類似的別稱——「傷心嶺」。

9月18日以後,美韓軍夏季攻勢基本停止,而對「傷心嶺」的攻擊仍在持續。

9月20日,美軍第2師中途換將,由羅拔·楊格出任該師師長。新一輪攻擊投入的兵力更大,攻擊點更多,攻擊行動也更加兇狠。

在實施強大的火力毀傷同時,攻擊群隊多路並進,形成呼應、夾擊之勢,並切斷了堅守要點的人民軍部隊與其後方的聯系,使該地區防禦體系陷於孤立和動搖。

「傷心嶺」上的人民軍防禦部隊頑強堅持到最後一刻,直至全軍覆沒。

10月13日拂曉,法國營率先爬上851高地項部。 美軍戰史記載,高地上人民軍官兵「不到戰死或因負傷不能戰鬥時就不停止抵抗,被俘的人極少,而且沒有見著一個沒有帶傷而被俘的」。

為了攻占這個「傷心嶺」,美軍第2師就傷亡3600多人,第23團和配屬它的法國營傷亡達總兵力的一半。隨著人員傷亡增加,彈藥消耗量也急劇上升。

為支援第2師行動,美軍炮兵共發射各種炮彈69.7萬發。其中,76毫米炮彈62000發,105毫米炮彈401000發,155毫米炮彈84000發,203毫米炮彈13000發,60毫米、81毫米和4.2英寸迫擊炮彈119000多發,57毫米和75毫米無後坐力炮彈18000多發。

範佛裏特向第2師新任師長授權:

「只要奪取陣地需要,可以使用所有的彈藥。」

當81毫米迫擊炮彈供應不足時,就用4.2英寸炮彈代替。空軍出動飛機向前線緊急空運4.2英寸迫擊炮彈,連續4天,每天運送2500發。同時,還透過鐵路發專列向前線緊急運輸了25000發炮彈。

除炮兵外,航空兵為支援「傷心嶺」地區作戰出動飛機842架次,投擲炸彈達250噸。

據人民軍方面統計,以上兩個階段作戰,人民軍共殲敵4.6萬人;其中,第一階段殲敵2.4萬人,第二階段殲敵2.2萬人。

這個數碼似有誇大之嫌,因為就當時美韓軍實際投入的兵力來說,若非所有參戰部隊悉數被殲,是不會有這樣大的傷亡的。 但不管怎麽說,美韓軍在此次作戰中損失相當慘重,當是確定無疑的。

5、美軍何以受挫?

美韓軍夏季攻勢受挫,原因來自多個方面。

美方事後總結,認為其失誤在於「對敵人的抵抗意誌和抵抗能力都估計低了」。

在整個作戰中,「每次都缺乏足夠的預備隊兵力來加強並鞏固所奪占的目標」,而人民軍「自始至終作戰決心很大,而且作戰勇敢」,並能夠不斷地向受威脅的陣地補充兵力或把炮兵火力集中到一個狹小的地區。

對中朝軍隊來說,此戰的價值在於顯示了陣地在防禦作戰中的關鍵作用。無論是「血染嶺」,還是「傷心嶺」,人民軍之所以能將進攻之敵打得血染山嶺、傷心不已,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堅固陣地作戰的結果。

在亥安盆地周圍高地上,人民軍下了很大力氣構築防禦工事,不僅有可以抗擊各種炮彈和航空炸彈轟擊的堅固掩體,而且在陣前設定了密集的雷場。

陣地位置的選擇也相當合理:主陣地構築在接近山頂的反斜面,由交通壕和洞窟式掩蔽部組成,高地正面只構築一些警戒陣地和假陣地。

當美軍以航空兵、炮兵實施火力準備時,防禦分隊在掩蔽部裏待機,一旦炮擊停止,便迅速進至射擊位置,以機槍交叉射擊和密集投擲手榴彈形成的彈幕,予敵以重大殺傷。

對此,李奇微有如下評述:

敵人以東方人所特有的頑強精神奮力加固他們在山上的工事。有時,他們甚至依靠人力來挖掘從山的反斜面一直通到正斜面的坑道,以便在遭到空襲和炮擊時能撤離正斜面陣地,躲進空襲火力或重型榴彈炮火力難以打擊的反斜面工事。

敵人構築的坑道有時長達三千英尺這樣,他們既能迅速躲避轟炸,又能很快向前運動抗擊地面進攻。通常,前斜面的坑道出口都經過精心巧妙的偽裝,必須很仔細地觀察才能發現這些出口。

頑強的鬥誌,堅固的陣地,加上有利的地形,三個因素組合到一起,使東線人民軍在抗擊「聯合國軍」夏季攻勢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突出戰績。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註】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