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中國曾有個「黑槍王國」:當地人說種一年地不如造把槍,如今怎樣了

2024-02-09軍事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防範土匪和敵對勢力,國務院釋出了【關於禁止私人擁有和攜帶槍支、彈藥的命令】,開啟全面禁槍的漫漫征程。

不過當時民間槍支的總體數量龐大,牽扯的利益復雜,收繳的難度極大,周期也比較漫長,直到1996年,國務院才頒布了最嚴槍支管理辦法,多部門聯合出擊,采用霹靂手段打擊制槍持槍團伙。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一個大多數人沒有聽說過的偏遠縣城,卻成為中國上世紀90年代「嚴打」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起因就是三個字——「化隆造」。

「化隆造」黑槍制售第一品牌

在那個經濟飛速發展,股市牛氣沖天,私營民營崛起的年代,很多人身上都帶著濃重的「江湖氣」,比誰下手更快、下手更狠,唯有如此,才能在你死我活的商戰中搶得先機。

這種明裏暗裏的較量很快就從一開始的「比拳頭」演變成「比槍炮」,私下買賣黑槍的勾當層出不窮,由此衍生出一條專門制造、生產、售賣、運輸黑槍的完整產業鏈。

當時代表中國黑槍工藝最高水平的標簽就是「化隆造」,鼎盛時期全縣5鎮3鄉37個村子幾乎家家戶戶參與制槍,被稱為中國的「黑槍三角區」。

化隆縣是出了名的貧困縣,大多數人靠務農為生,人均年收入還不到1000塊錢。

但是仿制一把「五四」手槍就能賣到數千元,仿制一把半自動步槍更能賣到萬元以上,這可比種地來錢快得多了。

至於是誰第一個把這門制槍的生意帶到化隆縣,目前不得而知,但是在常年生活在窮鄉僻壤的農民眼中,法律法規並不重要,能掙錢過上好日子就是硬道理。

隨著化隆造的第一把槍走向市場,一條販賣槍支配件、組織加工生產、售賣仿制槍支的產業鏈就正式形成,並逐漸做大做強。

手裏有了槍,心中也就有了膽,在化隆縣經常因為利益分配不均出現大規模的械鬥和槍戰,治安環境不容樂觀,群死群傷事件也成了家常便飯,這迅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警惕,開始下大力氣出重拳整治當地「槍患」。

化隆縣公安局群科分局2003成立,專門開展緝槍工作,截至2010年,群科分局在化隆縣組織了13次聯合緝槍大行動和87次小行動,共計100次。

在「全警參戰、全民動員、不除槍患、誓不罷休」的16字箴言激勵下,化隆縣公安局先後破獲制販槍案件229起,抓獲涉槍犯罪嫌疑人395人,搗毀制槍窩點74個,爆破炸毀16處,繳獲制槍工具1.2萬余件、槍支零部件1.6萬余件、自制槍支587支,收繳民間槍支490支,繳獲各類子彈1.5萬余發。

這些還不包括在聽說警方要進村查槍訊息後被緊急銷毀的部份,如果加在一起數量著實驚人,足夠武裝一個團了。

經過「掃槍風暴」洗禮後的化隆縣,從此徹底告別了靠造槍掙錢的日子。

青海省各級政府也持續加大對槍患重點區域的扶貧力度,十余年時間累計為化隆一個縣投入專案幫扶資金1億元,發放救濟面粉36萬公斤、農村低保87.3萬元、醫療救助金21.8萬元、建房補助60余萬元,為化隆縣從黑到白的轉型過渡提供了真金白銀的保障,這也為後續徹底收繳民間殘余槍支掃清了障礙。

化隆拉面取代黑槍制售成為當地經濟支柱

此時這個地處青藏高原東部、祁連山腳下的化隆縣,雖然槍患被掃清了,但因為當地土地貧瘠、交通閉塞,加之一大部份人因此失去了收入來源,於是迅速成了經濟發展嚴重落後的「貧困縣」。

似乎解決了一個問題,卻造成了一個更加嚴峻的問題,化隆縣的人究竟該何去何從呢?

化隆縣政府在禁槍之前就早早做好了預案,絕不簡單粗暴一禁了之,而是以人為本,給當地農民指了另一條康莊大路——拉面經濟。

化隆禁槍行動的全面成功,讓越來越多的華龍人意識到需要換種活法,只要能夠透過正規渠道經商發家致富,誰還會懷念過去違法造槍火拼的日子呢。

青海省的畜牧業發達,當地的牛肉拉面非常受歡迎,不但是當地旅遊的一塊特色照片,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特色美食。上世紀改革開放後,有致富夢想的化隆人帶著鍋碗瓢盆輾轉全國開化隆拉面店,得益於獨特的風味和低廉的價格,幾乎是開到哪裏就火到哪裏。

本世紀初,隨著化隆掃黑槍行動取得豐碩成果,憑借化隆拉面品牌賺到第一桶金的化隆老板們之中,不少都選擇回到家鄉二次創業。他們開店、建廠,提供大量工作崗位,推廣先進商業理念,逐漸在當地形成了先富帶後富,先進帶後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與此同時,青海省不斷向化隆縣提供職業培訓、灌溉、良種補償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扶貧幫困措施,並提供了非常優厚的政策扶持,共有7470人參與其中並因此獲益。

「統種共富」幫助留守老人兒童實作「躺賺」生活

如今的化隆縣,始終走在「黨建引領、統一種植、共同富裕」的正確道路上,已經成為中國「鄉村振興」行程中的示範模版,大部份年輕人外出開店或在本地企業打工,留守的「老弱病殘」也能將自家土地租給縣裏的合作社,由專業人員打理,不需要辛苦勞作就能躺賺增收,自得其樂。

化隆縣北部有個金家莊村,這裏屬於淺腦山地區,全村共300戶1180人,三分之二的人口常年外出務工,留在村子裏的大部份都是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和兒童。

對於那些家裏有田,卻沒有勞動力耕作的村民家庭來說,所有的勞作和可能風險由合作社承擔,自己坐等分錢就好。

雖然這種模式不一定比自己辛勤耕作的收入來的多,但可以實作「荒田利用」,還能給留守老人兒童一份額外的收益,關鍵是自願參與,所以政策一出就得到了所有村民一致好評。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民生基礎,農民是所有國人的衣食父母,「統種共富」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對農民的尊重。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行程不斷加快,很多現代化的農業用具取代了人力,原先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一去不返。

「庭院經濟」綠色發展 為化隆縣再添強心劑

盡管如此,國家也沒有停止為農民改善生活的腳步,化隆縣這個曾經槍患猖獗的貧困縣,也成了振興鄉村的試驗田,證明「統種共富」就是中國現代化農村未來發展的方向。

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躺著掙錢,對於金家村90余戶入股村民來說,這是多少輩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啊。

2017年,化隆縣成功摘帽之後,慕名到此旅遊的各種考察團和遊客就絡繹不絕,已經開啟新世界大門的化隆人民也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馬占林,土生土長的化隆人,年紀輕輕就外出闖蕩,憑借一手拉面絕活在山東站穩了腳跟,掙了些錢。

可隨著年紀一天天大了,馬占林越來越想念家鄉,很想落葉歸根,於是把拉面店交給別人打理,回到家鄉,修繕了自家廢棄多年的小院,還增添了很多農家樂牌的設施。

他打算靠祖傳的拉面手藝吸引過往遊客,實作回鄉創業的美好藍圖。

在馬占林的帶領下,一大批村民都開始嘗試做農家樂牌,這個模式並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只要簡單把自家庭院收拾收拾,留出幾間客房,增添一些簡單的娛樂設施即可。

馬家小院建好後,很多馬占林拉面店的老顧客都慕名而來,都想看看這個過去黑槍泛濫的化隆縣現在到底是什麽模樣。

村民們也被馬占林放著大城市帶電梯的樓房不住,回饋家鄉建設發展的創業故事所感動,紛紛效仿開起各具特色的農家樂牌,庭院經濟迅速帶動當地旅遊業蓬勃發展。

化隆樣版: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

如今的化隆縣,再不是遊走在法律邊緣地帶那個爹不親娘不愛的壞小子,如今全村危房得到全面改造,家家戶戶通水通電,手機也能聯通5G,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也讓世世代代生活在山溝裏的人想去哪就去哪。

很多外地人來到化隆旅遊,往往都會產生錯覺,恍惚間認為自己置身江南小鎮,怎會想到這裏曾是充滿了黑惡勢力的制槍基地呢?

化隆縣天翻地覆的巨變,是中國實作全面脫貧攻堅大決戰的一個縮影,也是協調東西部發展的一處重要試點,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推廣價值。

對於類似化隆縣這種有著先天劣勢的西部鄉村,只有找到並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經濟支柱產業,帶動其他產業共同發展,才是實作西部農村振興的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