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四野四大兵團司令為何僅有他未授銜?為何突然被調離軍隊?

2024-09-16軍事

1949年初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東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兵團:

第12兵團,肖勁光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40、第45、第46軍;

第13兵團,程子華任司令員,肖華任政治委員,轄第38、第47、第49軍;

第14兵團,劉亞樓任司令員,莫文驊任政治委員,轄第39、第41、第42軍;

第15兵團,鄧華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治委員,轄第43、第44、第48軍及兩廣縱隊;

原野戰軍所屬之特種兵指揮機關改稱特種兵司令部,轄2個炮兵師,1個裝甲師,1個高炮指揮所和1個工兵指揮所。原鐵道縱隊擴編為鐵道兵團,歸軍委直接指揮。

這是第四野戰軍初期的四個兵團編制,與此同時另外四大野戰軍也開始采用兵團一級的編制,全軍共編為19個兵團,能在一開始就擔任兵團司令的在後來的大授銜中軍銜不會低於上將,個別還被授予大將軍銜,然而卻有一人例外,他沒有被授予任何軍銜,這就是四野13兵團司令程子華,他在1949年11月不僅被調離了第13兵團,更是從此離開了軍隊系統。

而反觀四野其他三大兵團司令,不僅授銜情況非常耀眼,而且後來在軍中發展都很不錯,肖勁光被授予大將軍銜,擔任海軍司令長達幾十年,還擔任過國防部副部長。劉亞樓被授予上將軍銜,出任空軍司令長達十多年還兼任過國防部副部長。鄧華被授予上將軍銜,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一直居於指揮核心,後來更是接任了誌願軍司令,成為唯一指揮百萬大軍的上將,回國後也擔任了沈陽軍區司令掌一方兵權。

如果程子華沒有被調離軍隊,以他的戰功和資歷會被授予什麽軍銜呢?程子華曾經擔任過重要山頭-紅25軍政委,紅十五軍團政委,軍中地位在徐海東之上,而且也不像徐海東半途因病離開前線,他一直活躍在前線並擔任要職,而且他也是黨政軍全面發展型的人才,多次擔任黨的重要領導,如果不出意外,大將中肯定會有他的一席之地。

那麽為何從軍幾十年,一直在軍中擔任重要職位的程子華卻突然被調離了軍隊系統呢?

這不得不從他擔任兵團司令之後的表現說起。

其實在1949年中央軍委要求全軍采用兵團編制之前,東北野戰軍就已經成了兩個兵團,早在1948年8月,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成立,為了便於指揮麾下幾十萬大軍,同時建立了兩個兵團部:

原第1前方指揮所改為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部,肖勁光任司令員,肖華任政治委員;

原第2前方指揮所改為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部,程子華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

此時,東北野戰軍下轄2個兵團部,12個步兵縱隊,15個獨立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3個騎兵師,1個坦克團等共70余萬人。

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剛剛結束,東野各部還未來得及休整當即就準備揮師入關,參加即將打響的平津戰役。

東野命令距離關內最近的原塔山阻擊部隊,以及第二兵團部、四縱、十一縱組成東野先遣兵團,由程子華任司令員,率軍先行入關。

先遣兵團11縱奉命隱蔽入關,途經薊縣、密雲前往平西,任務是切斷平綏鐵路,在配合華北軍區部隊圍殲傅作義的「王牌」第三十五軍的同時,切斷北平之敵的增援。

切斷平綏線,是主席設計的平津戰役的第一個重要步驟。在他的設想中,只要抓住了傅作義的主力,傅作義就不會很快作出撤出平津地區的決定,那麽等東北野戰軍主力一到,傅作義就跑不了了,因此主席對於先遣兵團的行動是非常關註。

由於任務的特殊性,先遣兵團入關是隱蔽進行的,因為一旦驚動了傅作義的第三十五軍,那麽勢必會影響中央的戰略部署。

程子華接到命令後,當即便率領部隊開始急行軍,準備途經薊縣、密雲前往平西,切斷平綏鐵路。

而密雲縣城位於先遣兵團西進路上,扼守著平古鐵路和潮、白兩河渡口,成為西進途中的障礙。

根據最初情報得知,密雲城內只有敵保安團和警察大隊一兩千人,戰鬥力不強。一看有機可乘,程子華作出了相機攻取密雲城的決定。

原以為密雲是個軟柿子,結果進攻開始之後才從外圍戰俘虜口中得知,原來的情報有誤,密雲城內敵軍有第13軍115師463團、465團、暫63師1團、熱河保安團及密雲縣警察大隊等,約近7000人,裝備精良。這無疑大大增加了攻城難度,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再難啃的骨頭也要啃下來。

結果先遣兵團為攻打密雲付出了1000多人傷亡的代價,雖然全殲了敵軍但是動靜卻鬧得太大,差點攪亂了平津戰役的大局,這使得主席大為惱火,他得知程子華在攻打密雲,急得在屋內來回踱步,立即要參謀直接給程子華發電要他放棄攻打密雲,主席繞開四野司令部直接給程子華發電,可見他心裏有多麽著急和多麽生氣。

收到主席電令時,程子華才知道自己差點犯了一個錯誤,於是留下一個縱隊繼續攻打密雲,其余部隊急行軍直撲延慶。

而此時主席正在焦急地等待程子華的回電,獨自在雪地裏來回走了四五個小時,煙是一支接一支的抽,能把一向從容淡定的主席給急成這樣,估計除了程子華之外也沒有別人了,這也反應出程子華缺乏全域戰略眼光,給主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平津戰役之後,四野全軍開始南下作戰,主要對手便是盤踞在華中的白崇禧集團,然而白崇禧素來狡詐,四野先遣兵團還未到,他便帶著大軍撤離了武漢,準備采用誘敵深入的戰法占一占四野的便宜,這也使得101想在武漢地區殲滅白崇禧主力的計劃落了空。

不久白崇禧趁四野大軍休整之機決定發動局部攻勢,他命令湘鄂邊區綏靖司令部司令官兼第14兵團司令官宋希濂集中14到18個師的兵力向荊門、當陽地區發動攻勢,準備擴大江北根據地。

宋希濂剛開始動作,101決定發動宜沙戰役圍殲宋希濂集團主力,而這一任務交給了程子華的第13兵團,對於吃掉宋希濂幾萬人101是摩拳擦掌、勢在必得,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3兵團47軍在穿插過程中打草驚蛇,讓宋希濂覺察到了危險即將到來,於是命令大軍全線後撤,原來計劃好的圍殲戰成了追殲戰,這一下子氣得101臉色蒼白,花了這麽大力氣最後只殲滅了少量敵人,其中47軍140師行動遲緩,沒有對敵人實施迂回包圍,而是與敵人對峙9小時後導致敵人逃脫,最後師長也被101撤職。

這就像賣家投入了大量本錢結果只賺了一點點,出動幾十萬大軍卻只殲敵萬把人,宜沙戰役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惹得101非常生氣,而作為指揮戰役的程子華當然得負首要責任,在101心裏程子華指揮作戰的能力大打折扣。

這還不算完,接下來13兵團在南下過程中又會遭遇重大挫折。

1949年8月15日至17日,第13兵團49軍146師進抵青樹坪,由於之前的戰鬥太過順利,他們忽視了白崇禧手中還有幾十萬大軍,其中不乏鋼七軍這樣的精銳部隊,上到軍下到師都犯了輕敵的錯誤,結果146師在青樹坪遭到白崇禧的鋼七軍等三個軍的伏擊,傷亡三千余人。

這是四野少有敗仗,也是我軍少有的敗仗,常與後來三野十兵團的金門失利相提並論,作為兵團司令的程子華當然也得承擔領導責任,而一代悍將善打惡仗的49軍軍長鐘偉的授銜也因此受到了影響,在1955年僅被授予少將軍銜。

由於以上幾次失誤,與肖勁光、劉亞樓、鄧華相比,程子華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稍遜一籌,而全國解放初期,各地都迫切需要幹部,尤其是省一級的行政機構需要軍中大將坐鎮,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重要城市都是由元帥擔任市長,負責黨政軍群全面工作,再比如華中軍區司令張鼎丞擔任福建省委書記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政委。三野副政委譚震林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等等。

而且程子華本來就是一個發展比較全面的人,歷史上不僅長期在軍隊任職,而且還在地方擔任黨的負責人,因此四人中在指揮作戰中表現稍差但是發展又很全面均衡的程子華就被調到地方擔任了山西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其實類似於張、譚這樣的任用。

而在指揮上沒出過什麽大錯表現比較好的肖、劉、鄧三人則繼續留在軍隊發展。

程子華離開軍隊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到軍隊系統,因此也就無緣1955年的大授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