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STG-45的突擊步槍,設計前衛,技術革新,本應是德軍轉敗為勝的關鍵。為何世界沒有在戰場上見證它的威力?
STG-44的誕生與發展
STG-44,作為突擊步槍的開山之作,其初始版本Mkb-42的設計和試驗是在極端保密和緊張的氛圍中進行的。1942年底,當這種武器首次被送到東線進行實戰測試時,設計團隊對其效能抱有高度期待,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此時,德國東線的戰事激烈,步兵對於能夠提供高射速和靈活機動性的輕武器的需求日益增加,而Mkb-42的到來似乎是對這種需求的回應。
Mkb-42的試驗不僅僅局限於射擊場,還包括了在實際戰鬥環境中的效能測試。這種測試對於任何軍事裝備的最終設計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能夠直接反映出武器在極端條件下的表現。測試中,Mkb-42展示了其優越的射速和控制性,尤其是在中距離交火中,其表現超過了傳統的半自動步槍和輕機槍。
然而,盡管Mkb-42在戰場測試中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希特勒對於突擊步槍的整個概念仍然持懷疑態度。這主要是因為他對傳統步槍和輕機槍的組合作戰方式較為偏好,突擊步槍的全新概念在他看來可能會幹擾現有的作戰體系。因此,盡管前線部隊對Mkb-42的反饋極為積極,但其生產和發展仍然面臨著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重大障礙。
為了規避希特勒的直接禁令,設計團隊和軍方高層決定對Mkb-42進行重新命名,這就是後來的MP-43和MP-44的由來。這種策略旨在使這款新型武器在不引起元首過多註意的情況下繼續開發和部署。
STG-44的技術特性與使用
STG-44的設計不僅體現在其戰術效能上,更在其生產效率上得到了顯著的最佳化。該槍使用的7.92×33毫米庫爾茲彈藥,是一種中間威力彈藥,介於傳統步槍彈和手槍彈之間。這種設計的選擇,使得STG-44在中距離戰鬥中擁有了無可比擬的優勢,提供了較高的射速與更好的控制性,極大地增強了士兵在多變戰場環境中的適應能力和火力輸出。
這種彈藥的采用也與STG-44的其他設計特性緊密相關。比如,其30發容量的可拆卸彈匣,在當時的步槍設計中屬於一大創新。大多數當時的步槍要麽使用較小容量的內建彈匣,要麽依賴於較為笨重的彈鏈供彈,這限制了士兵在快速、連續戰鬥中的機動性和持續火力。STG-44的這種彈匣設計,不僅提高了彈藥裝填的便捷性,也使得士兵能在戰鬥中迅速更換彈匣,保持火力的連續性。
在生產方面,STG-44的設計團隊采取了一系列簡化生產的措施,以適應戰時物資和勞動力的緊張。槍體大量使用了沖壓鋼板和焊接技術,這些技術比傳統的精密機械加工更為簡便且成本更低,大振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和提高了生產速度。此外,這種生產方式也降低了對高技能勞動力的依賴,使得武器的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這不僅滿足了德軍在各戰線對突擊步槍日益增長的需求,也使得STG-44能夠在戰爭的關鍵時刻迅速被部署到前線。
STG-44的部件設計也體現了為量產考慮的簡化思路。例如,其槍托和護木采用了輕質木材或是後期的替代材料,既保證了武器的堅固性,也節約了金屬資源。槍管和機匣的連線方式也經過最佳化,以便於快速組裝和拆卸,這對於前線的維修和更換部件極為方便。
STG-44的戰場表現
盡管STG-44在德軍中的服役時間較短,但其在戰場上的表現證明了其設計理念的先進性。在1944年10月,這款突擊步槍被正式命名為STG-44並分發給前線部隊使用,盡管時間已經是二戰末期,但STG-44在多種戰鬥環境中都表現出色,尤其是在城市戰和森林戰的復雜地形中。
城市戰鬥,以其復雜的地形和頻繁的近戰交火而知名,對武器的機動性和反應速度要求極高。STG-44憑借其高射速和較大的彈匣容量,使得德國士兵能夠在街道和廢墟間迅速反應,有效地壓制敵軍。其較短的槍身和較輕的重量也增加了攜帶和操作的便捷性,使得士兵在狹窄空間內移動時更加靈活。此外,STG-44的自動射擊模式在城市的房間清理行動中尤為有效,能夠迅速清除屋內的敵人。
在森林戰中,STG-44的中間威力彈藥展現了其優勢。森林環境中的視線通常受到樹木和其他自然障礙物的限制,中距離交火較為常見。STG-44的7.92×33毫米庫爾茲彈藥提供了足夠的威力,使得士兵在與敵軍的交戰中保持火力的優勢。與此同時,其相對較輕的後坐力使得連續射擊時的控制更為精準,從而在樹木密集的環境中也能保持高射擊精度。
然而,盡管STG-44展現了卓越的戰場效能,其普及程度受到了時間的嚴重限制。1945年5月,隨著德國的無條件投降,STG-44的大規模生產和部署計劃被迫中斷。在此之前,雖然已有數量不少的STG-44被生產出來並送往各戰線,但與其潛在的影響力相比,這些數量還遠遠不夠。這種局勢導致了STG-44雖然技術上領先,卻未能完全改變戰爭的局面。
在STG-44的發展歷程中,還誕生了它的改進型號STG-45,但這種新型號更加不幸,因為在它即將開始生產和服役時,德國就宣布了投降,導致這款設計上更為先進的突擊步槍未能真正進入戰場。
STG-45:未竟的發展
STG-45的設計采用了一種創新的滾柱延遲開鎖結構,這在當時的武器技術中是一種相對先進的機械設計。與傳統的步槍和機槍所采用的導氣式和槍機旋轉式閉鎖系統不同,滾柱延遲開鎖系統不依賴外部的導氣作用來操作槍機的運動。這種設計簡化了槍械的內部機構,減少了需要精密加工的部件,從而在理論上降低了生產成本和提高了可靠性。
在滾柱延遲開鎖系統中,當射擊發生後,子彈離開槍管的同時產生的後座力會推動槍機後退,但這種後退並不是立即全開的。滾柱延遲開鎖系統利用兩個置於槍機兩側的滾柱,這些滾柱在射擊時會因為內部的幾何關系被迫向內移動,這個移動過程產生了阻力,從而延遲了槍機的開鎖。這種延遲確保了在槍機開鎖抽殼之前,子彈已經完全離開槍管,保證了射擊的安全性和槍械的耐用性。
此外,STG-45的這種設計還具有減輕後坐力的效果。因為開鎖延遲的存在,射手感受到的後坐力更為平緩,這不僅提高了射擊時的舒適度,還增強了射擊的精確性。對於士兵來說,這意味著在快速連續射擊的情況下可以更好地控制槍支,提高戰場上的命中率。
在設計簡便性方面,由於STG-45摒棄了傳統的導氣裝置,它的維護變得更為簡單。傳統的導氣式武器需要定期清理導氣管和相關的活塞系統,這些部件容易積碳和磨損。而STG-45的滾柱延遲開鎖結構則減少了這類需維護的部件,射手可以在惡劣條件下更加依賴其穩定的效能,無需擔心復雜的維護問題。
STG-45的歷史意義
STG-45在設計上不僅在滾柱延遲開鎖結構上表現出色,其人機工程學的最佳化也顯示了顯著進步,尤其是在保險和選射掣的設計上。該槍型將保險和射擊模式選擇整合在了同一個旋鈕上,這一旋鈕位於槍握把的上方,易於射手操作。這種設計大大簡化了操作流程,射手可以在不移動握持位置的情況下迅速切換射擊模式和安全模式,這在緊張的戰鬥環境中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STG-45的旋鈕設計有三個檔位,分別對應安全、單發和連發,這種布局使得射手可以根據戰場情況快速調整射擊模式,極大提高了戰鬥的靈活性和適應力。這種一體化的保險選射掣設計在當時並不常見,體現了設計者對提高戰場效率的深刻考慮。
在槍托設計方面,STG-45繼承了STG-44的設計理念,並進行了進一步的最佳化。其回膛彈簧被巧妙地嵌入到了槍托內部,這種設計不僅減少了槍械的總體長度,使得攜帶和操作更為方便,而且有效地利用了槍托來吸收和分散射擊時產生的後坐力。當射手開火時,後坐力直接透過回膛彈簧和槍托傳遞,大大降低了射擊時的震動感,使得射手能夠更穩定地控制槍支,從而提高射擊精度。
這種槍托內建回膛彈簧的設計不僅使得後坐力更加柔和,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槍口的上跳現象。在連續射擊時,這種設計的優勢尤為明顯,因為它可以幫助射手更好地控制槍口,保持射擊的連貫性和準確性。這種減震的設計理念後來被稱為「恒定後座」系統,在未來的槍械設計中影響深遠,例如在AR-15等現代步槍中可以看到類似的設計思路。
盡管STG-45在設計和功能上表現出色,為武器的技術發展貢獻了許多創新理念,但遺憾的是,這種先進的武器未能在德國軍隊中正式服役。到了1945年,二戰進入了最後的階段,德國的戰爭機器已經接近崩潰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下,納粹德國的軍事和政治領導層面臨著資源極度緊張的問題,他們不得不在繼續投資新技術和保存現有戰鬥力之間做出選擇。
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德軍的高層深知,戰局已不可能逆轉,因此,投入巨資來改變武器生產線,以生產一種新型步槍的決策顯得不再切實可行。STG-45的生產需要新的器材、新的制造工藝以及重新培訓工人,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此外,考慮到戰爭的不確定性和生產線轉換可能帶來的初期產能低下,這樣的風險投資在戰爭末期顯得尤為不明智。
因此,盡管STG-45在技術上是一次飛躍,它卻未能成為德軍的標準裝備。戰爭結束時,只有大約30把STG-45的樣槍被生產出來。這些樣槍主要用於測試和評估,未曾真正投入戰場使用。這極低的產量使得STG-45成為了一種極為罕見的武器,即使在軍事武器收藏和歷史研究中,它也是一種難得一見的物件。
來自 (英)克里斯·麥克納布編;田洪剛譯. 世界經典輕武器大揭秘[M].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