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美媒:中美開戰機率高達75%,避免大戰發生的方法,可能只有一種

2024-10-17軍事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未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自從步入21世紀以後,我們可以明顯的察覺到,在當今國際社會中國扮演的角色是一個新興的高速發展中國家。

大洋彼岸的美國,則是實力強大且底蘊深厚的老牌發達強國。

回顧歷史發展,我們會發現, 相對穩定的國際秩序之所以最終走向戰爭,是由於存在一個客觀規律。

也即 因為一個新興國家的快速崛起被認為有可能威脅到老牌強國的統治地位,矛盾無法調和,最終爆發武裝沖突。

時至今日,伴隨著中美國力差距的不斷縮小,美國媒體認為中美的開戰機率也在不斷增高,甚至可以達到75%。

中美之間真的會爆發戰爭嗎?有沒有方法來避免這一走向?可能只剩下一個選項。

一、歷史性的「修昔底德陷阱」

在國際關系理論中,有一個非常知名的專業術語, 名字叫做安全困境。

這個理論的具體內容是,一個國家如果擔憂自己的利益、安全可能會受到威脅,他會采用一系列政策來保障自身安全。

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 增強自身的軍事實力。

但是這一舉動會帶來一個負面效果, 那就是其他國家不信任這個國家,不知道這個國家增強軍事實力的目的是什麽。

結果就導致增強安全的保障性行為,反倒是被外界解讀成武裝威脅,從而加重地區間的緊張局勢。

這一術語最早源自於角鬥場中的囚徒困境,後來又被延伸出一個新的更直觀的理論, 即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是古希臘雅典城邦知名歷史學家。

他認為,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戰爭之所以不可避免, 就是因為伴隨著雅典實力的不斷增長,不信任雅典的斯巴達愈發心生恐懼。

現階段,這一理論被用於描述當今國際格局下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

例如新興大國中國與傳統霸主美國, 就被很多國際關系學家認為已走向通往戰爭沖突的行程當中。

除了有歷史性周期規律加以佐證以外,現階段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在不斷增多。

比較有代表性的, 就是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及相互對抗。

二、亞太地區的利益沖突

首先我們得了解一個概念,即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為什麽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摩擦不斷?

首先亞太地區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和太平洋上的諸多島嶼, 被認為是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

除了人口稠密、經濟繁榮以外,我們還得考慮到亞太地區的另一大重要作用, 也就是交通運輸。

全世界知名航道馬六甲海峽、南海航線均位於此處 ,這對全球的貨物、能源貿易運輸都非常重要。

既然亞太地區如此重要, 中美兩國的主要矛盾點都在什麽地方?為什麽中美兩國因亞太地區時常爆發沖突?

這就要提到中國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不同戰略重心。

在亞太地區存在著影響中國主權的關鍵因素, 即南海與台海的實際歸屬問題。

近些年來,中國的基本政策就是維護主權完整,對台海、南海堅決維護主權。

然而, 這一基本戰略目標卻與美國的目的相悖。

關於南海,美國一直將南海視為全球公共航道的重要組成部份 ,經常透過所謂的「南海通行自由」來對抗中國在南海的擴充套件行動。

至於台海,美國自二戰以後便致力於維護自己在亞太地區構建的地區安全秩序, 其中台海被認為是這一戰略框架中的關鍵。

一旦中國取得對台海的主控權,這將會直接削弱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影響,這對美國而言是無法接受的。

既然中美兩國在南海、台海問題上都不願意主動後退,這時會造成一個怎樣的結果?

結合上面提到的修昔底德陷阱來看, 即雙方都在增強自身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從而進一步渲染了地區間的緊張氛圍。

三、中國的亞太地區軍事部署

多年來中國官媒時常報道有關南海填海造陸的新聞,甚至還在2012年,正式創辦了一個特殊的地級市——三沙市。

國家這麽做的目的是什麽?表面上來看,似乎是中國的基建實力又進一步得到了增強。

但實際上呢? 這是中國在南海地區進一步增強了軍事控制力。

原因在於,像是美濟礁、永暑礁和渚碧礁, 我們填海造陸擴大陸地面積就是為了修建軍事設施。

包括停機場、飛機跑道、雷達站、導彈發射基地等等。

因此,這些位於南海的人造島礁,其實已逐漸成為中國在南海的重要前沿軍事前哨。

除此之外我們則需要了解海軍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 即藍水海軍。

所謂藍水海軍,指的是 能夠將海上力量投射到遠洋乃至深海地區,具備遠征長途進軍作戰能力的海軍新型態。

與之相對的則是作戰區域僅在200海裏內,又或是在大陸棚附近作戰的褐水海軍、綠水海軍。

一般而言,被認定具有綠水海軍能力的國家有澳洲、加拿大、日本乃至中國等國家。

伴隨著航母的陸續下水, 中國官方也正式提出要建設藍水海軍的發展目標,中國海軍正處於高速擴張期。

最後就要提到中國的 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

就在前不久的9月25日,中國火箭軍向太平洋公海海域試射了一枚攜帶模擬訓練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並成功準確的落入預定海域。

這意味著什麽?這相當於是在向外界表明, 中國研發導彈防禦系統和先進武器,已構建一套強力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

我們有能力透過發射東風-21D、東風-26導彈,摧毀進入中國海域,威脅中國安全的美國航空母艦。

中國在亞太地區做了這麽多的軍事部署, 美國在亞太的軍事表現又有哪些?

四、美國的亞太軍事部署

從本質上來講,亞太地區遠離美國本土, 美國想要在該地區維持自己的軍事影響力,依靠的主要手段就是建設軍事基地。

例如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盟國日本,美國就部署了多個軍事基地。

像是橫須賀海軍基地、嘉手納空軍基地和沖繩地區的海軍陸戰隊基地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橫須賀海軍基地是美國第七艦隊的總據點 ,嘉手納空軍基地也是美軍在遠東地區的最大空軍基地。

這一切都可以表明,美國極為重視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基地建設。

除此之外,就是杜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相繼提出的 印太戰略、QUAD四方安全對話。

這兩個戰略的目的其實是一致的, 那就是美國試圖在亞太地區構建一個「迷你版北約」,從而限制制衡中國的發展。

看得出來,中美兩國的利益沖突巨大,軍事對抗的表現也極為明顯,難怪被美媒認為中美開戰的概率在不斷提高。

在這種緊張的背景下, 有一種方法可以避免戰爭?這個方法是什麽?

五、規避戰爭的唯一途徑

上述內容中提到,修昔底德陷阱在最後引發沖突的本質, 源自於國與國之間的不信任。

這就帶來了一個最直觀有效的解決方案, 即加強雙方的危機管理,建立完善有效的軍事對話機制,從而減少戰略誤判。

事實上縱觀世界近現代歷史,會發現很多時候,戰略誤判和不必要的意外才是導致戰爭爆發的直接導火索。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 ,原本是地區性的巴爾幹危機為何爆發成全球性沖突?

就是因為 主要參戰國普遍錯誤估計了戰爭可能的持續時間及同盟體系 ,歐洲各國也沒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危機管理機制。

與之相對應的, 就是透過軍事對話而避免全球性危機的古巴導彈事件。

當時美蘇兩國正遊走在核戰爭的邊緣,距離發射核武器甚至就只差按下那個按鈕。

可後來呢?美蘇領導人直接透過信件進行溝通, 這才讓這一可能淪陷人類文明的危機事件和平收尾。

自此之後,美蘇雙方迅速建立了領導人可直接相互溝通的「紅色熱線」, 以避免關鍵時刻可能出現的戰略誤判。

再來看最近這些年中美兩國軍事高層的相互試探。

首先是在2022年8月, 自從佩洛西竄台事件發生過後,中國便主動暫停了與美國的軍事交流。

自此之後,各位還記得都發生了什麽嗎?

在這一事件發生過後, 美國高層多次呼籲要求重建溝通機制避免軍事誤判。

在2023年中美軍事高層都有參與的印太國防軍司令會議,還被媒體拍到美國代表主動與我方代表談話。

甚至美防長還曾提出在香格裏拉會議期間與中國防長舉行談話會晤,但最終遭到了中國的拒絕。

直到2023年也就是去年年底, 中美兩國的軍事高層才重新恢復對話,被認為是避免軍事誤判的關鍵舉措。

結語

由此可見,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沖突再多,只要能在爆發戰爭的邊緣進行有效的溝通,都有可能避免戰爭的上演。

加強溝通與聯系,是規避戰爭的最有效手段。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客觀敘述,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圖片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參考資料:

中美關系真的存在「修昔底德陷阱」嗎? 2015.07.27 環球網

中美戰略博弈視域下中國的東北亞地緣政治風險 2024-08-29 國際合作中心

美國對中國的戰略誤判原因及影響 2016.07.04 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