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代,隨著兩伊戰爭的爆發,一個遙遠的東方國家的命運也悄然發生了轉變。當時,中國的軍工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經濟困境,急需一線生機以維持生產和發展。這場遙遠的戰爭,雖然在地理上距離遙遠,卻意外地成為了中國軍工企業的轉機。
在沙塵漫天的戰場上,兩個中東大國伊拉克和伊朗為了阿拉伯河的主權展開了激烈的較量。戰爭初期,兩國為了取得優勢,大量購買美國、英國、蘇聯和法國等國的先進武器,這導致了兩國的外匯儲備急劇減少。而隨著戰爭的持續和武器裝備的快速消耗,他們不得不尋找更為經濟的武器來源。正當兩伊急需新的武器供應時,中國軍工企業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
中東沖突與武器市場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與伊朗兩個中東大國之間的戰爭正式爆發。爭奪的焦點是控制阿拉伯河流域,這條河流不僅地理位置關鍵,而且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對任何控制該地區的國家來說都極具戰略意義。隨著戰爭的爆發,兩國立刻投入了大量資源,尋求從世界各地引進先進的軍事裝備。
戰爭初期,伊拉克和伊朗都急於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以便在戰場上取得優勢。為此,他們向美國、英國、蘇聯和法國等國家購買了大量先進的武器系統。這些購買包括戰鬥機、坦克、炮兵和導彈系統,是那個時代技術最為先進的軍事裝備。伊拉克和伊朗的政府都意識到,擁有更多的高技術武器是贏得戰爭的關鍵。
隨著1980年伊拉克與伊朗戰爭的日益激烈,兩國的武器裝備消耗速度極快,導致了對新的武器來源的迫切需求。伊拉克,特別是在外匯儲備日益緊張的情況下,迅速行動起來,尋求新的合作夥伴以彌補其武器庫的不斷縮水。
1981年5月,伊拉克透過其與約旦的外交和軍事聯系,成功地與中國北方工業公司達成了一項重大的軍事裝備采購協定。此次交易標誌著伊拉克在全球武器市場上的重大轉向,中國的軍工產品以其較低的成本和不錯的效能吸引了伊拉克的註意。
在這筆交易中,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同意向伊拉克出售2860輛69-2式中型坦克,此外還包括280輛基於相同平台的裝甲搶救車和工程車。這些坦克和車輛被視為增強伊拉克軍隊機械化能力的關鍵元素,特別是在與伊朗的邊境沖突中。
69-2式坦克是在中國廣泛使用的69式坦克基礎上進行的升級。它配備了更先進的射控系統和更強大的發動機,使得坦克的機動性和火力都有顯著提升。這些坦克的引入,不僅僅是數量上的補充,更是質的飛躍,為伊拉克軍隊提供了在復雜地形中作戰的重要保障。
這筆交易對中國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為中國帶來了十幾億美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國的軍工企業提供了一個展示其軍事裝備效能的國際舞台。在執行這些訂單的過程中,中國軍工企業獲得了寶貴的反饋,這些反饋促使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改進和產品最佳化。
中國軍工企業的技術革新
在中國北方工業公司接到伊拉克的大批次坦克訂單後,他們迅速行動起來,開始對69-2式中型坦克進行一系列深入的技術改進。這些改進旨在確保坦克能夠更好地適應中東戰場的苛刻環境和戰術需求,從而提高其在實戰中的表現。
首先,中國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團隊針對戰場的特殊需求,對69-2式坦克的射控系統進行了全面的升級。安裝了新型的激光測距和瞄準系統,這種系統可以大幅提高炮塔的瞄準精度和反應速度。新系統采用的激光技術,不僅能在白天進行高精度測距,還能在夜間或能見度較低的條件下,有效地釘選目標。這一改進使得69-2式坦克在夜戰和復雜氣象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此外,為了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特別是在面對敵方反坦克火力時,設計團隊在炮塔前部增加了拋射式煙幕發射器。這種發射器能迅速在坦克周圍形成煙幕,有效地阻擋敵方的視線和制導武器的釘選,從而為坦克提供逃脫或調整戰術位置的機會。拋射式煙幕發射器的加裝,使得坦克在遭遇伏擊或強敵時,能夠更有效地保護自己,增加了戰場上的生存率。
同時,坦克炮塔外部還增設了柵欄式遮蔽。這種遮蔽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防禦來自各個角度的反坦克火箭和導彈攻擊。柵欄式遮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引爆敵方的反坦克彈藥,從而減輕直接打擊到坦克裝甲上的破壞力。這一防護措施在提升坦克的防禦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操作人員的安全感。
對69-2式坦克進行的技術改進還包括最佳化了其內部的通風和冷卻系統,以適應中東地區的高溫環境。坦克的內部器材和操作環境在高溫下易出現效能下降或故障,改良後的冷卻系統能有效保持坦克內部器材的工作效率和穩定性,確保長時間的戰鬥執行不受高溫影響。
透過這些全方位的技術改進,69-2式坦克的整體作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不僅滿足了伊拉克在戰場上對於高效、可靠戰鬥裝備的迫切需求,也體現了中國軍工企業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的技術實力和快速響應能力。
兩伊戰爭中的中國武器表現
隨著兩伊戰爭的不斷升級,陸地與空中的戰鬥需求推動了更廣泛的軍事裝備購買。中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軍事裝備供應國,在坦克交易成功之後,進一步擴充套件了其對伊拉克和伊朗的軍事銷售。這些銷售不僅限於坦克,還包括了各種其他類別的陸上武器和空中戰鬥機。
59-1式130毫米加農炮是其中的一項重要銷售產品。這款大口徑火炮以其遠射程和高破壞力而聞名,非常適合在多變的戰場地形中使用,尤其在對付敵方集結區和固定防禦工事時表現出色。配合這種火炮的,還有專門設計的各種類別彈藥,這些彈藥可以滿足不同戰場需求,如高爆彈、穿甲彈和燃燒彈等。
與此同時,63式107毫米火箭炮也被納入武器供應列表中。這種火箭炮以其輕便、便於操作的特點,在近距離支援火力中顯示了極大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它能夠快速發射多枚火箭,對敵人造成密集打擊,特別適合對付敵方的步兵和輕型裝甲車輛。
伊拉克方面,除了大量采購坦克和火炮外,還引進了大批67-2型機槍。這種機槍以其高射速和穩定的效能而受到伊拉克軍方的青睞,被廣泛部署於步兵部隊中,用於增強步兵的火力支援能力。此外,伊拉克還大規模引進了殲7戰鬥機。這種輕型戰鬥機以其較低的成本和良好的機動效能而著稱,雖然在兩伊戰爭中的空中對抗中未能顯著突出,但其對地攻擊能力在戰場上起到了關鍵的支持作用。
伊朗也沒有停止其軍事現代化的步伐。伊朗引進了包括殲7和殲6戰鬥機在內的多種戰鬥機。殲6是一種更早期的戰鬥機型,盡管技術相對落後,但在成本效益上具有一定優勢,仍然可以在空中巡邏和邊界防禦任務中發揮作用。這些戰鬥機的引進,大大增強了伊朗空軍的作戰能力,使其在空中戰場上擁有更多的戰術選擇和應對策略。
盡管在戰爭中這些戰鬥機的表現並不如預期那般突出,但它們的引進確實提升了兩國的空軍實力,增強了對敵空中目標的打擊能力及地面部隊的空中支援能力。
兩伊戰爭結束後的影響
兩伊戰爭在1988年經歷了長達八年的血腥沖突後終於結束,這場戰爭不僅改變了中東地區的政治格局,也顯著地影響了全球軍事工業的發展趨勢。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工企業的表現尤為引人註目,其透過大量的武器銷售,累計訂單金額高達五十多億美元,這一數碼在當時創造了歷史紀錄,展示了中國軍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戰爭期間,中國不僅向伊拉克和伊朗出售了大量的傳統武器如坦克、火炮和輕武器,還包括了較為先進的戰鬥機和各類導彈系統。這些武器的廣泛套用,不僅驗證了其在實戰中的可靠性和效果,也使得中國的軍工技術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和認可。
隨著大規模的生產和技術改進的需求,中國軍工企業在這一時期迅速發展,技術水平顯著提升。透過與伊拉克和伊朗的互動,中國軍工企業得到了寶貴的反饋資訊,這些資訊幫助企業了解了產品在實戰環境下的表現和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驅動了新技術的研發和現有產品的改良。例如,對69-2式坦克進行的技術升級,就是在伊拉克方面的實戰反饋基礎上進行的,包括提高其在高溫環境下的執行效率和生存能力。
透過參與兩伊戰爭的武器供應,中國軍工企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國際貿易經驗,還加深了與多國的軍事和技術交流。這種深入的國際合作和技術交流,為中國的軍工企業提供了跨越式的發展機遇,推動了整個中國軍工行業的現代化和技術革新。
此外,中國軍工產品的大規模出口也對全球軍事平衡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透過向戰爭雙方提供武器,中國不僅增強了自身在國際武器市場的地位,也間接地參與到了全球的地緣政治之中。
- 楊明星.試論兩伊戰爭及其遺產[J].阿拉伯世界,2005(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