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官方公眾號【中國軍號】釋出了一則配圖訊息,宣布新飛機出官圖了,並且以近乎明示的方式告訴外界這是殲-35,將在3+5天後在珠海亮相。而且這架飛機垂尾上編號「75」的塗裝,很明顯就是代表人民空軍成立75周年,這也進一步揭露了即將亮相機型的身份,那就是裝備空軍的殲-35A。
就在一個多月前的第十五屆珠海航展新聞釋出會上,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俞慶江就透露:空軍近年來發展的新型戰機會公開露面。當時許多人都猜測可能會是改進型殲-20甚至是轟-20,現在看來新型戰機應該就是殲-35A了。這一點出乎了大部份人的意料,因為在此之前,絕大部份人都認為殲-35將裝備海軍,並且用於出口。可是現如今卻是空軍的殲-35先亮相了,在此之前沒多少人會想到空軍也會裝備殲-35,畢竟空軍已經有殲-20了。
而在11月5日,那架垂尾上印有「75」編號的殲-35正式亮相,從現場拍攝的圖片來看,這架殲-35采用了單輪前起落架,起落架也並未進行架構加強,這說明這架殲-35並不是艦載機,而是一款裝備於空軍的殲-35。
那麽中國空軍為什麽要裝備殲-35呢?價格肯定不會是主要原因,甚至可以說殲-35在殲-20面前不一定有價格優勢。過去人們的傳統印象是重型戰鬥機的價格要高於中型機與輕型機,但是隨著現代化航空電子器材在戰機成本中的占比越來越高,重型機與中型機、輕型機的價格界線越來越模糊。尤其是使用2台中等推力發動機的中型機,發動機數量與重型機相當,機體尺寸沒小多少,內部攜帶的先進航空電子器材一點也不差,這就出現了所謂的「中型機陷阱」,以法國的陣風戰鬥機為例,其售價甚至要比美俄的重型機還要高。
殲-35同樣作為一架使用2台中等推力發動機的中型機,在攜帶與殲-20效能類似的航空電子器材情況下,造價不會比殲-20低多少,甚至會出現殲-20已經進入大批次生產狀態的情況下,因為平攤了研發費用,殲-20目前的價格反而要低於殲-35。當然如果將來殲-35大量出口並同時裝備海空軍,價格應該會低於殲-20。
而從【央視軍事】援引空軍裝備部牛文博上校的表述來看,殲-35是中型隱身多用途戰鬥機。而這,恰恰是空軍裝備殲-35的最重要原因。
目前中美俄空軍都選擇了「重型機+中型機」的組合,四代機領域,中國是殲-11/16搭配殲-10,美國是F-15搭配F-16、俄羅斯是米格29搭配蘇-30/35。而在五代機領域,美國是F-22搭配F-35,俄羅斯是蘇-57,現在還在搞單發中型機蘇-75,而中國則是殲-20搭配殲-35。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重型機航程遠、載彈量高,更適合作為多用途戰機來使用。但是在中美俄那裏卻不太一樣,比如當年的F-16率先具備多用途作戰能力,F-15一直作為制空戰鬥機來使用,直到冷戰末期才出現了具備對地打擊能力的F-15E。在以色列空軍對伊拉克、敘利亞核設施的空襲行動中,每次都是F-16負責執行對地打擊任務,F-15負責護航。
蘇聯時期,也是米格-29率先具備了發射反輻射導彈、反艦導彈的能力,蘇-27一直作為制空戰鬥機來使用,直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才在蘇-27的基礎上搞出了多用途的蘇-30M機型。
而在解放軍這裏,殲-10也逐漸演變為一款多用途戰鬥機,經常掛載反艦導彈、反輻射導彈亮相,雖然殲-16也具備多用途作戰能力,但是殲-16更多的時候還是攜帶空對空導彈。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爭奪制空權的戰鬥機,與多用途戰鬥機在飛行效能上還是有一些區別,殲-20、F-15這類擁有爭奪制空權的戰鬥機,更註重超音速效能,飛行速度都要求至少達到2馬赫,對最大飛行高度也有一定要求,通常要達到18000米。而傳統的多用途戰鬥機,需要兼顧低空低速操控效能,因而犧牲了部份超音速效能,比如多用途戰機的代表陣風戰機,最大飛行速度就只有1.8馬赫,最大飛行高度只有16500米。多用途的殲-10C,最大飛行速度也只有1.8馬赫,最大飛行高度16800米。
在爭奪制空權的作戰中,擁有更快的飛行速度、更高的升限,就意味著容易在交戰前占據能量優勢,增加己方的勝算,這種差距不是依靠先進的航空電子器材就能彌補的。尤其在遠端空對空導彈效能越來越完善的今天,一架飛的更快、飛的更高的重型戰鬥機,發射出的遠端空對空導彈,擁有更高的能量與初始速度,而一架飛的比較慢、比較低的中型戰鬥機,發射的遠端空對空導彈,初始速度較慢,導彈也需要浪費額外的燃料爬升一段距離,影響了導彈的射程。
所以即便是在航空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追求空優效能與追求多用途效能,依然是一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事。但是在擁有效能強悍空優戰鬥機的情況下,空軍又的確需要一款效能強悍的多用途戰鬥機,否則空軍就算掌握了制空權,不能較好的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制空權所帶來的意義也不大,就跟俄羅斯空天軍在烏克蘭那樣,雖然掌握了部份戰區的制空權,但是缺乏隱身多用途戰鬥機,導致俄軍空有制空權,卻沒辦法及時從空中打擊烏軍。
而殲-20對於解放軍來說,是一款非常稱職的空優戰鬥機,但它也並不是完美無缺。殲-20采用的遠距鴨翼設計,就註定了殲-20更偏向超音速效能,低空低速操控性雖然夠用,但並不出彩。而空軍的戰術飛機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執行近地支援與戰場遮斷任務,這都要求空軍的戰術飛機需要在低空執行作戰任務,讓殲-20這種註重超音速效能的重型戰機,去幹這種活,頗有一種讓關羽下馬當刀斧手的感覺,關羽手持偃月刀騎著赤兔馬沖刺直取敵方大將首級才最能發揮威力,拿著下馬去跟敵方小兵肉搏的事,還是交給「刀斧手」殲-35更合適。
並且殲-20一直沒有公開機炮的存在,應該是沒有裝機炮。而機炮如今在空戰中的價值越來越低,反倒是多用途戰機更重視機炮,因為在執行一些低烈度近地支援任務過程中,多用途戰機經常需要用機炮來打擊地面軟目標。美國空軍的F-35A戰鬥機,之所以選擇了25毫米口徑機炮,而不是空戰常用的20毫米口徑機炮,其實就是為了將機炮主要用於對地攻擊。而目前亮相的殲-35A,目前只公開了右側機身的照片,左側是否跟F-35A一樣配備了內建機炮,目前還是個未知數,不過作為多用途戰鬥機的殲-35,相比殲-20更需要機炮。
所以說空軍同時裝備殲-20與殲-35,是為了更好的應對各種作戰任務,殲-20就是像騎著赤兔馬的關羽那樣,利用速度優勢直取敵方大將首級,而殲-35則需要扮演「刀斧手」的角色,專心掃清周圍的障礙。
而且在五代機定型這塊領域,中國完美避開了美國踩過的坑,那就是「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F-22與F-35都是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負責研發生產,這就導致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五代機領域一家獨大了,沒有了競爭壓力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對美國軍方的各種要求是能敷衍就敷衍,F-35的身上各種問題不斷,真的就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沒能力解決嗎?說到底還是想要訛美國軍方更多的經費,只有錢給到位,問題才給你及時解決。
當年美國考慮重新開機F-22生產線,結果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直接獅子大開口,重新開機F-22的費用完全超過了美國國會的承受範圍,此時只能作罷。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什麽不願重新開機F-22生產線,說白了還是因為F-35非常賺錢,不僅美軍采購,許多國家都在下訂單,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希望生產更多的F-35,自然不願意生產只能以優惠價賣給美軍的F-22。F-22耽誤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賺錢了,所以他們不願重新開機F-22的生產線,至於所謂的零部件廠商倒閉等問題,並不是無法克服的難題。
而中國的成飛與沈飛,則始終處於良性競爭且互相學習進步的狀態。沈飛負責為軍方搞殲-11、殲-16重型戰機,成飛則負責搞殲-10這種中型戰機。許多人都認為沈飛「山寨」蘇-27是不思進取的表現,其實沈飛搞各種蘇-27的國產改進型,本身就是在軍方的要求下進行的,有現成的重型四代機平台不用,國家難道非要額外花錢搞一款新的重型四代機平台?戰鬥力不會有多少提升,後勤壓力反而會變大,也不利於部隊快速形成戰鬥力。就比如美國空軍,50年前就裝備了F-15戰鬥機,現在波音公司為美軍制造的重型四代戰機,還是F-15EX,外形基本沒變化,連背部的減速板都沒變,是波音公司不思進取嗎?還是波音公司沒能力搞出一個新的重型四代機平台?
這麽多年許多人都誤解了沈飛,不是沈飛不思進取只想著「山寨」蘇-27,而是在軍方的要求下對蘇-27這個優秀的重型四代機平台進行改進,誕生出了如今的殲-16。殲-35的出現,也證明沈飛擁有不俗的技術實力,只要沈飛想搞,連五代機平台都不在話下,更別說四代機平台了。
而有了沈飛殲-35帶來的競爭壓力,成飛對於繼續提升殲-20的效能就更有動力了。現在殲-20只裝備於空軍,沈飛的殲-35則要同時裝備於海空軍,甚至還要出口,成飛從領先方變成落後方了,這也會進一步激勵成飛,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不進步就要被競爭對手所超越。而沈飛過去一直是中國航空工業的領頭羊,甚至就連成飛當年的組建都離不開沈飛的幫助,這些年成飛的勢頭一直蓋過沈飛,各種質疑聲也圍繞著沈飛。而現在殲-35的亮相,無疑是對各種質疑的最好回應,殲-20與殲-35、成飛與沈飛都是中國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