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種橡樹造軍艦」何以發生?知識結構老化跟不上技術進步

2024-10-02軍事

1807年,西方世界的爭霸時代,為打破拿破侖「大陸封鎖政策」並防止法國得到丹麥艦隊,英軍占領厄勒海峽、炮轟哥本哈根,並搶走其60余艘艦船,丹麥海軍遭到淪陷性打擊。

為重建海軍,丹麥政府先後種植了約90000棵橡樹。橡木質地堅硬、韌性很好、耐海水腐蝕,自古以來就是建造風帆艦船的優良木材,西方的海軍大艦常被稱為「海軍橡樹」,英國皇家海軍還有「HMS Royal Oak Battleship」(「皇家橡樹」號戰列艦)。其缺點是成長緩慢,要150年才能長成棟梁之材。網傳:2007年,丹麥自然局通知國防部,你們的橡樹已準備好了。在資訊時代,這種古老的海軍笑話,一時傳為笑柄。

事實上,這些丹麥的橡樹是分期分批種植的,最早在1950年,丹麥林業部門就開始通知國防部:部份「海軍橡樹」已可供砍伐。其後,分別於1960、1990、2003年多次通知丹麥國防部:各批次的「海軍橡樹」都已成材。

在資訊時代,誰還會用木材造軍艦?如今,這批橡樹中少部份被用於古代船只修復,大部份轉換職能成為丹麥的生態和旅遊資源受到保護。美國用這些橡木修復其國寶級木船Coronet(王冠號);丹麥的The Viking Ship Museum(維京船博物館)也用了兩棵;1964年在羅斯基勒灣出土的Skuldelev(斯庫德列夫)3號維京船修復也使用了些「海軍橡樹」木材;Krigs museet(丹麥戰爭博物館)地板材料也用了兩棵「海軍橡樹」。此外,丹麥自然局官網上,還能查到Gribskov的「納爾遜勛爵海軍橡樹」、Draved Forest的Skovkrukken(森林鍋)」等已成為丹麥著名旅遊景點的知名老橡樹。

「海軍橡樹」

在現代語境中,「海軍橡樹」成為揶揄之詞,形容那些看似高大上,如「凡爾賽體」般奢華矯情,但在科技和社會方面已遠遠落後於時代的老古董,所謂「貴族範兒」。即便不將此概念引申到社會學範疇,僅就海軍專業而言,幾乎所有主要海軍大國強國,在歷史上都曾走過類似「海軍橡樹」式嚴重彎路。

二戰前的1920-1930年代,軍國主義日本的海軍產生了「戰艦派」和「航空派」分歧。大多數日本海軍高級將領都是「戰艦派」,主張以傳統的「大艦巨炮」戰列艦決戰作為海軍建設重點和發展方向。而「航空派」多是年輕、軍階較低的校、尉級軍官,其代表人物軍銜最高是當時僅任海軍少將的山本五十六。這些較年輕的少壯派軍官認為:在航空時代,飛機和制空權才是未來戰爭的主打方向,巨大、昂貴、笨重、慢速的巨型水面戰艦,在戰機面前就是活靶子。

日本「偷襲珍珠港」實戰證明:空中打擊的戰術理念更符合戰爭實際需求。但日本海軍的高層將領,甚至直到第二年的「中途島海戰」,仍未能完全適應航空母艦作為現代海戰主宰的理念。日軍「聯合艦隊」的作戰計劃,錯誤地分散了航母戰力,以戰列艦為主戰艦隊,滯後於南雲忠一的航母「機動部隊」後方數百海裏。因此無法形成合力,無法利用為戰列艦編隊護航的巡洋艦、驅逐艦等防空火力。而當時已升至海軍大將的山本,似乎已失去了年輕時的銳氣,沒有對這個不合理的作戰計劃提出根本性修改意見。當然,幸虧日本軍閥高層所犯的戰略性錯誤,否則在最終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戰鬥中,還不知要多付出多少鮮血代價?

納粹德國傾盡國力造戰列艦、戰列巡洋艦

無獨有偶,納粹德國也犯了類似軍國日本的「海軍橡樹」式錯誤。一戰後的「威瑪德國」,面對軍事戰敗和經濟崩潰的局面,以雷德爾海軍元帥為代表的德國海軍將領,仍堅持古老海戰思維,在國力已大不如前、且嚴重缺乏備戰時間的不利態勢下,仍堅持古典主義大艦巨炮,傾盡國力建造「Bismarck-Klasse」「Scharnhorst-Klasse」等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希特勒對海軍一竅不通,他看不出雷德爾元帥的海軍建設思想有什麽問題。

二戰爆發後,1940年5月,英國倉促組建「戰時內閣」,皇家海軍向丘吉爾匯報:德軍的俯沖轟炸機威脅嚴重,主力艦不敢進入狹窄而難以機動的英吉利海峽,假如此時納粹德軍以超過500艘小型快艇一窩蜂沖向英國海岸,皇家海軍無能為力,岸防作戰不得不由皇家空軍和陸軍來承擔。

當時英國陸軍經法國戰場失敗、鄧寇克大撤退,幾乎全軍垮掉。皇家空軍當時僅剩幾百架戰機,全都被纏結在對德國空軍的「不列顛空戰」之中,根本無力阻止可能發生的德軍快艇群沖過海峽的可怕情景。情急之下,丘吉爾和英軍將領甚至制定了陰暗的計劃:萬一德軍登陸,就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連德軍帶英國南部百姓一起熏死。

而英國的國運,很大程度拜納粹德國的海軍戰略失誤所賜。由於戰前德國集中於戰列艦等大型「海軍橡樹」建設,德國海軍在當時既沒有足夠潛艇,也缺乏足夠快艇,無法組織起數百艘、上千艘快艇,沿著數百公裏長的英吉利海峽發動蜂群般的登陸作戰。

實際上,對急於發動侵略戰爭的納粹德國而言,最有效的海軍擴軍備戰思路是:空、潛、快。放棄古老「大艦巨炮」貴族騎士式正規大海戰思路,利用20世紀初剛剛興起或剛成熟不久的科技:飛機、潛艇、魚雷、柴油機、焊接技術、無線電通訊、雷達等等,以實作跨越式發展,打在傳統的皇家海軍難以在狹窄海峽發揮這種軟肋上。

在當時,建造1艘戰列艦的費用,能裝備2個裝甲師,或近3000架戰機。如果把花費在昂貴且過時科技上的費用,用來建造小型廉價的快艇、潛艇、俯沖轟炸機,不但能贏得「不列顛空戰」,且在數千架「斯圖卡」轟炸機掩護下,上千艘快艇運送德軍在英倫南部搶灘登陸,英國王室大概率得被迫撤往加拿大避難。

萬幸的是,納粹德國在實力不濟、時間不足的情況下,沒有采取真正切實可行的戰備方針,卻像軍國日本那樣霸王硬上弓「栽種」鋼鐵「海軍橡樹」。

美國無心插柳柳成蔭

其實,在反法西斯陣營裏,美國海軍當時的戰略思想,也是建造以「大艦巨炮」為主的戰列艦隊,與日本海軍進行「海軍橡樹」對「海軍橡樹」的大艦隊艦炮決戰。只不過因日本「偷襲珍珠港」把美國海軍打得太慘了:8艘戰列艦被擊沈和擊傷,在有限的戰爭時間內,美國人實在沒有足夠財力去培育鋼鐵「海軍橡樹」。只好退而求其次,依靠在當時成本低、建造快的航空母艦,對抗日軍。在二戰時代,大型艦隊航母僅相當於戰列艦半價,中小型航母造價僅相當於戰列艦1/3,輕型護航航母造價不到戰列艦1/5,且船台占用時間要短得多。

沒想到,整合現代科技進步的航空母艦,比價格昂貴、外觀威武、充滿「凡爾賽體」古典貴族範兒的戰列艦之戰力強得多,最終打垮了日本海軍。真可謂:有心「栽橡樹」卻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

「海軍橡樹」的發生機制

各海軍大國都喜歡「種橡樹」,很大原因在於軍隊「官大半級壓死人」的等級森嚴傳統。如上所述,無論是丹麥還是皇家海軍、聯合艦隊、德國海軍、俄國海軍、美國海軍,掌握決策權的都是高級將帥,從海軍院校裏的豆蔻年華莘莘學子,到肩膀上扛起令人眼花繚亂的星星杠杠,往往要近50年經歷。19世紀中後期的西方海軍學員,還在風帆時代向蒸汽時代過渡,50年後的1920年代,已經產生了飛機、潛艇、航母、無線電。同理,現代海軍將帥,接受教育時還在使用撥盤電話,手機還沒有發明,知識結構老化是常見的。

經典軍事理論中,現代海軍的最強戰力,是航母打擊群,這是在80多年前,二次大戰時確立的海軍基本戰術原則。而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已經使航空母艦從二戰時代的成本相對可控、效費比很高、建造較快的艦艇,發展成為極端昂貴、復雜、(即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需傾國之力建造維護,已經有些「凡爾賽體」式「海軍橡樹」之嫌。它是否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很多更加年輕的海軍校、尉級軍官,已經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質疑。

其實,美國官方和軍方的部份將領和高官,對上述質疑也心存忐忑。美國的頂層精英,非常擔心「科技奇異點」:某種改變人類科技樹走向、非線性發展、逆向思維、代差性的科學技術,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降維式打擊顛覆性改變海戰原則,將美國傾盡舉國之力建造的十幾個航母戰鬥群一下淘汰進歷史故紙堆。

1970年代開始,美國海軍就始終存在著相當大聲量的質疑航母有效性的聲音。雖然在海軍學院裏無法透過軍事理論推演,證實或證偽這些異類觀點。但是,出於對歷史教訓的警惕與反思,作為對「海軍橡樹」傳統思維之警惕,質疑與批評的聲音有其存在的價值。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美逸君

責編 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