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美國飛虎隊後裔定居中國,孫女是央視美女主持,稱:我的根在中國

2024-08-21軍事

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在廣袤的太平洋彼岸,曾經有一名美國飛虎隊的勇士,他的名字叫穆藹仁。他的故事不僅是戰爭與和平的傳奇,也是文化與血脈的橋梁。穆藹仁曾在中國的土地上展示過非凡的勇氣,戰後他的足跡遍布從福州到台灣的每一個角落,留下了深深的情感銘印。數十年後,他的孫女穆愛華,在南京的大學裏學習中國的語言與文化,最終成為了中國中央電視台的閃亮主持人,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南京話贏得了無數觀眾的心。

教師到飛行員:穆藹仁的轉變

1941年6月7日,在英華中學的操場上,校方為唐米克舉行了一場簡樸卻充滿情感的告別儀式。學生們或站或坐,圍成一個半圓,中間擺放著一張小桌,上面覆蓋著繡有學校徽標的桌布。

告別儀式開始,校長首先發表了簡短的講話,感謝唐米克這些年來對學生的教導與關懷。隨後,一位代表學生的高年級生拿著一支筆,逐一邀請同學們前來簽名。學生們依次走上前,每人在卷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這幅卷軸由學校美術老師精心設計,用上好的宣紙制作,裝裱精致,顯得格外莊重與珍貴。

簽名過程中,學生們的表情各異,有的眼眶泛紅,有的面帶微笑,但每個人的動作都顯得格外認真。簽完名,他們依依不舍地與唐米克握手,有的甚至擁抱,表達對這位教師的深厚情感。簽名完成後,兩名學生代表將卷軸小心翼翼地展開,展示給所有人看。這時,一陣輕輕的掌聲在人群中響起。

當卷軸最終遞到唐米克手中時,他輕輕地撫摸著上面每一個熟悉的名字,然後向學生們承諾道:「我會回來的。」這句話在空氣中回響,讓場面顯得更加動人。當時,大家都沈浸在這個時刻的情感中,沒有人能預料到唐米克的歸來竟會是以何種形式。

1942年,隨著世界局勢的急劇變化,唐米克再次踏上了通往中國的旅程。這一次,他身著美國空軍的制服,作為飛虎隊的一名中尉,肩負著支援中國抗日的重任。當飛機降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穆藹仁(唐米克在中國的名字)穿著軍裝走下飛機,深深地吸了一口空氣,感受著這片他曾深愛的土地帶來的熟悉感。

他被派往的地點是昆明,這裏是飛虎隊的主要基地之一。昆明的天空經常充滿戰鬥機轟鳴的聲音,地面上則是忙碌的士兵和物資。盡管環境與他作為教師的日子截然不同,穆藹仁卻展現出了堅定的決心和忠誠,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幫助這片土地走出戰爭的陰霾。

飛虎隊中的戰事與使命

穆藹仁在飛虎隊的服役期間,由於他精通日語並對福州地理環境有深入了解,被選派前往廈門執行特別任務。當時廈門已成為日軍的重要據點,而穆藹仁的任務是支援地面部隊,同時利用他的語言技能和地理知識,為盟軍提供戰略情報。

到達廈門後,穆藹仁與當地的抗日力量進行了緊密的合作。他們計劃了幾次小規模的突襲行動,目的是破壞日軍的供應線和通訊系統。在這些行動中,穆藹仁親自駕駛飛機執行空中偵察和支援任務。他精準的飛行技巧和對地形的熟悉使得每次飛行都能精確地完成任務,極大地增加了行動的成功率。

之後,穆藹仁被派往汕頭,參與對日軍戰俘的審訊工作。由於他能說流利的日語,他在審訊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與其他審訊官共同工作,透過對戰俘的提問,獲取了關於日軍在華南地區的軍事部署和供應線的重要情報。這些資訊後來被用來調整盟軍在該區域的戰略布局,有效地削弱了日軍的作戰能力。

歸國與學術追求

戰後不久,穆藹仁乘坐從亞洲回到美國的軍艦,抵達舊金山。在那裏,他迎娶了他的未婚妻,這位陪伴他度過無數書信往來的女士。婚禮簡單而溫馨,舉行在一個小教堂內,參加的人都是雙方的親朋好友。婚後不久,他們一同搬入了位於史丹福大學附近的小屋,為的是讓穆藹仁能夠便利地進行他的研究生學習。

穆藹仁在史丹福大學的國際關系系註冊了碩士課程,他選擇了中國作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這一決定部份是由於他在戰爭期間在中國的經歷,他希望能透過學術研究更深入地理解這片曾經戰火紛飛的土地及其與美國的關系。他的研究重點是分析戰後中美關系的發展,特別是在政治和軍事合作方面。

在學術追求中,穆藹仁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並經常存取圖書館查閱大量關於中國歷史和國際政治的資料。他與導師和同學們頻繁交流,分享他的觀點和發現。每當有關中美關系的講座或研討會在校園內舉行,穆藹仁總是第一個到達,認真記錄講座內容,與講師進行深入的交流。

穆藹仁的碩士論文聚焦於分析二戰後美國如何透過外交和經濟援助影響中國的內政和外交政策。他花費大量時間梳理歷史檔和檔案,以確保他的分析既準確又有見地。論文寫作過程中,他還特地前往華盛頓特區的國家檔案記錄管理局,查閱了大量解密檔,增加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此外,穆藹仁還積極參與由學院組織的與中國有關的學術專案和交流活動。他利用假期回到中國,進行田野調查,親自存取多個重要歷史地點和機構,與中國的學者和政策制定者進行交流,以豐富他的學術視角和研究數據。

透過這些深入的學術努力,穆藹仁的研究最終在學術圈內受到了認可,他的碩士論文被評為優秀論文,並在學院的年度研究成果分享會上進行了展示。

穆家的中國情緣

盡管身在美國,穆藹仁依然經常思念著中國,特別是他在福州的朋友和那裏的風土人情。

為了保持與中國的緊密聯系,穆藹仁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回福州的行程。每次回訪,他都會去存取他曾經工作過的學校和他在戰時服務過的地區。他走訪老朋友,參觀新的發展變化,每次都能發現這座城市新的面貌。這些存取不僅僅是復訪舊地,更是一種文化和情感的交流,每次回來,他都會帶些福州的特產回美國,如福州紅茶和鼓樓的手工藝品,為家中增添幾分東方的風味。

此外,穆藹仁和家人還在台灣生活了幾年。這段時間,尤其對他的兒子穆彼得影響頗深。穆彼得在台灣的學校接受教育,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與當地的孩子一起成長,這讓他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情。家庭在台灣的日常生活充滿了學習和探索,周末時,他們經常去參觀台灣的博物館和歷史遺跡,或是到鄉下的果園體驗當地的農耕文化。

穆藹仁在家庭中也鼓勵使用中文交流,希望兒子能夠保持與中華文化的連結。每當他從福州回來,都會帶回一些中文書籍和教材,用以教育兒子。家中的書架上,中英文書籍並存,從歷史到文學,充分體現了穆家對中西文化的尊重和融合。

在美國的家中,穆藹仁還經常組織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活動,如春節聚會、中秋節慶典等,邀請鄰裏和朋友們一起慶祝。隨著時間的推移,穆藹仁一家在美國的生活逐漸穩定下來,但穆藹仁對中國的情感紐帶始終未曾放松。

穆愛華與中文文化的傳承

穆彼得的女兒,穆愛華,自小在南京長大,她在當地接受了傳統的中式教育。在學校,穆愛華學習了大量的中國文化課程,包括中文、歷史和文學,她還特別學習了南京話,使得她能夠流利地與當地人交流。

1995年,穆愛華的才藝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得到了一個展示的機會。那年,她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央視春晚的選拔,憑借她出色的表演和對中文的精準掌握,成功地被選為表演嘉賓。春晚那晚,穆愛華身著一襲紅色旗袍,優雅地站在舞台上,用一口流利的南京話和普通話,表演了一段古典詩詞朗誦。

這次成功的表演為穆愛華在中國的文藝界開啟了大門。幾年後,2002年,她的專業能力和舞台魅力幫助她成功地成為了央視的一名主持人。在央視,穆愛華主持了多個文化和娛樂節目,她的節目不僅在國內受到歡迎,也吸引了海外華人觀眾的關註。她用她的節目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穆愛華的成功是她祖父穆藹仁一生中文化使命的延續。穆藹仁一直強調,盡管他生在美國,但他的根在中國。他生前曾多次表達,希望能將自己的骨灰撒回中國,回到他深愛的福州的閩江,他把中國看成是自己的根。2016年的一天,遵循他的遺願,穆藹仁去世後,全家人舉行了一個簡單而莊重的儀式,將他的骨灰撒入了閩江。

參考資料:[1]林梅琴.穆藹仁 這個外國人的骨灰撒在了閩江[J].福建人,2016,0(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