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騎兵和步兵兵種相克的事兒:
前面小編發了一個貼文,說了一下步兵和騎兵之間所謂「兵種相克」的問題,認為軍陣其實絕大多數都是步、騎、車等多兵種混編的,要單純以騎克步是很難的。這些觀點,意外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其中討論最多的,就是說步兵必須列陣才能擋住騎兵,但是這種身著重甲的列陣不能持久,也無法機動,騎兵可以靠放風箏拖垮步兵方陣…… 這些觀點不能說沒有道理,但還是片面了。而且持這種觀點的人,其實並沒有看明白小編上個貼文的意思,有的甚至是看都沒有看:
一、多兵種組成的軍陣
首先要說清楚,步兵從來就不是單獨存在的,任何國家也沒有蠢到單獨拉出重甲步兵和你打的道理。而且任何國家的軍隊披甲率都是不高的,想象出幾萬的步兵,穿著幾十斤重甲舉著幾米長矛搞出重甲步兵方陣,本來就是不可實作的。
再強調一遍:古代的真正軍陣,都是步兵、騎兵、車兵等的多兵種混合部隊。其中必然有相當一部份騎兵部署在兩翼以及後方,專門用於對付敵人騎兵的襲擾和放風箏。而這樣的騎兵部隊,明顯是不可能數量過少的。那個舉著六七米長槍龜速前進、而且兩翼騎兵明顯數量過少的所謂「亞歷山大方陣」,大家看看笑過就好。
所以在正常軍陣面前,你用騎兵分隊襲擾的話,其實是很容易被人家騎兵反沖擊的。一旦被敵人騎兵纏住失去速度,那麽等人家步兵大隊一到,你的騎兵就慘了。而除非敵人的騎兵指揮官蠢到了極點,也是不會被你引誘離開本陣太遠的,指望放風箏對付敵人軍陣就是一廂情願的紙上談兵。
至於步兵方陣本身,對付騎兵主要依靠的是大盾、長矛、以及強弩。步兵弓弩射程超過騎兵,大盾長矛則用於應付騎兵沖陣,根本不需要太多的重甲步兵——就連武裝到牙齒的唐軍,其中的重甲陌刀兵只占全軍五分之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古人並不蠢,他們知道如何在機動性和防禦力上取得平衡,也更加知道如何在成本上進行取舍——你都能給步兵配齊全套重甲了,再花16兩銀子給他一匹馬不香嗎?
古代的多數步兵,披甲率其實是很低的。而這其中極少數的重甲步兵,其實是乘馬或者乘車機動的。再不濟他們也有戰車和輔兵幫忙背甲,是不會穿著幾十斤的甲胄翻山越嶺的。
二、步兵軍陣的機動性問題
這時候就有人要說了,你的重甲步兵平時不披甲,豈不是可以很方便進行騎兵偷襲嗎?那麽這裏我要說一句,任何軍隊都有斥候和崗哨,你騎兵大隊跑起來驚天動地,早十幾裏地都發現你了。你騎兵整隊選擇攻擊路線的當口兒,人家步兵早就穿甲結陣了。
而說到突襲時的列陣、以及步兵軍陣的機動問題,那就不得不提到車兵了 。在一般的軍隊之中,都有大量車兵的存在。在遇到敵人突襲的時候,車兵可以迅速將大車組合起來,在對敵方向組成防線,甚至是環繞軍陣組成圓陣。你的騎兵沖擊力再強,人馬合一的氣勢再強大,碰到大車上也要頭破血流吧?
而這樣車步混合的戰術,在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存在。漢代就有善於使用車兵的衛青和李陵等大將,甚至專門設定了「車騎將軍」這一職位,位份更是只在「大將軍」和「驃騎將軍」之下。而西方也有十字軍和著名的胡斯車營,甚至出現過車營反包圍剿滅騎兵的戰例。而車營的具體戰法,在德爾布呂克的【戰爭藝術史】第3冊【中世紀戰爭】第386頁中有過詳細的描述:
戰車有結實的木板保護;車輪之間掛著長條木板,免得敵人爬進去;車隊還會帶著鐵鎖鏈,可以將車連起來,以免個別車輛撤出戰鬥時露出空當。一輛車配4匹馬。每當有敵人在附近,戰車就會盡量以多列平行縱隊行進,方便迅速組成方陣。他們備著鏟子、斧子和鶴嘴鋤,必要時用來開路;當然,只有在最終選定陣地時才會這樣做……
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這樣的車營不僅可以快速列陣,還可以進行機動作戰。以漢代李陵所部的車步混合部隊為例,他們從浚稽山之戰一直打到距離漢朝邊塞數十裏的地方,邊走邊打轉戰上千裏! 以5000步兵取得了射傷匈奴單於、殺死殺傷萬余匈奴騎兵的壯舉,就足以說明車步混編部隊是有機動作戰能力的。
歷史上的李陵部隊,只是兵力不足而且缺乏騎兵輔助,要是兵力足夠而且有援軍接應,那麽最起碼全師而還是沒有問題的。
三、關於步兵的補給問題
至於有人說騎兵可以不與你交戰,只憑機動性襲擊你的補給路線,慢慢餓死你的說法,倒是有一定道理的。騎兵的一大作用就是這個,斷敵糧道更是常用的戰法。這主要是因為步兵的運載量實在有限,一般除了武器裝備之外,他們自身只能攜帶3-5日的糧食。
當然了,古人也早想到這個問題了。 所以在古代軍隊當中,都有大量不攜帶武器的代馬輸卒。而這些民夫們按照體力來說,每人約可攜帶30天的糧食。
這方面的記載,主要是來自於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余嘗計之,人負米六鬥,卒自攜五日幹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鬥,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盡。若計復回,只可進九日。
也就是說一個士兵自己出征的話,只能攜帶夠吃5天的幹糧。而一個背糧食的壯丁,則可以帶60升糧食,按照每天自己吃兩升計算,剛好夠自己吃30天的。如果以1:1的比例配置代馬輸卒,那麽兩個人可以撐15+2.5=17.5天。如果計算來回路程的話,一支部隊要是孤立無援的獨立出征9天,那就要開始轉頭回家了。
當然了,有的時候為了精幹,部隊出征時候不能夾雜大量民夫,那往往就要取糧於敵。而這就是騎兵的優勢,可以憑借機動性不停轉戰偷襲敵人後方,霍去病其實就是這個戰法。在這方面,以步兵為主的部隊是天然吃虧的。 比如明朝邊軍出擊時,多數時候甚至都不帶民夫,只有士兵隨身攜帶的三天幹糧,出門一天多就得趕緊回,一旦被圍上兩三天就彈盡糧絕——這其實是被敵人打怕了,出門時候就想著找理由趕緊跑回家而已。從這個角度來說,網友們的說法其實有道理。
但是這個事情其實是人的思想問題,並不是什麽「兵種相克」的問題。在「敢戰」的指揮官那裏,這也壓根不是事兒。 比如戚繼光在北方任職後,就曾經新設了三個輜重車營,每個輜重營配備輜重大車八十輛,每車須挽騾八匹,車重二千斤,車上可載米面豆料棋炒等糧食12.5石,也就是125鬥,相當於約21個人的運輸量。合計一個輜重車營,共計可載糧1000石。
據資料明制一石,可折現代大約150斤折算,一千石就是15萬斤糧食。按照每人每天吃3斤左右糧食計算,這80輛車就能維持5000人出征20天。當年李陵的5000步兵能夠轉戰千裏,其實也是類似規模的部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