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說【上甘嶺】不符合史實的,肯定不知道米格走廊和喀秋莎、波波沙

2024-10-24軍事

重現抗美援朝戰爭壯烈場景的電視劇【上甘嶺】,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看了都熱血沸騰,但是網上卻有一大批人胡說八道,什麽「秦基偉的演員太年輕」,「誌願軍好像有打不完的子彈」、「誌願軍在公路上大規模開進會被轟炸」,總而言之,就是有人看誌願軍打美軍不高興,總是要從雞蛋裏挑骨頭。

說秦基偉太年輕的,肯定不知道秦基偉當年多少歲,說誌願軍不能大規模開進的,也肯定不知道抗美援朝接近勝利的時候,已經有美國空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米格走廊,也不知道1952年的誌願軍已經換裝了波波沙、水連珠,更不知道喀秋莎給美軍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陰影——如果美軍一直占據優勢,又怎麽肯乖乖地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抗美援朝從1950年10月打到1953年7月,秦基偉將軍是1914年11月16日出生,也就是說,1952年指揮上甘嶺戰役的誌願軍第十五軍軍長秦基偉,當時只有三十八歲。飾演秦基偉將軍的王雷是1982出生,現在已經四十二歲,比當年的秦將軍還大四歲。

我軍的優良傳統,就是用人不論資排輩而只看個人品德和能力,在解放戰爭時期,十幾歲的連長營長,二十幾歲的團長師長多得數不清,紅軍時期的高級將領,更是年輕得令人難以置信,有的二十出頭就當上了軍團長,十幾歲師長也不會令人驚訝。

我們看看抗美援朝我軍高級將領的出生年月,就知道他們當年有多年輕:誌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治委員、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1910年4月28日;誌願軍副司令員兼後方勤務司令部司令員洪學智,1913年2月2日;第九兵團司令員兼政委、誌願軍副司令員兼第九兵團司令員、政委宋時輪,1907年9月10日;第二十兵團司令員、誌願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楊勇,1913年10月28日。

誌願軍司令部的將領均在四十歲左右,軍長中秦基偉也不是最年輕的,我們可以看看他們入朝時的年齡:第十二軍軍長曾紹山、第二十四軍軍長皮定鈞、第六十軍軍長韋傑、第六十七軍軍長李湘都是三十六歲,第十六軍軍長尹先炳三十五歲,第四十六軍軍長肖全夫、第六十八軍軍長陳坊仁都是三十四歲,王近山看著比秦基偉年紀大,實際上他是1915年的,比秦基偉還小一歲。

跟身強力壯鬥誌昂揚的誌願軍將領相比,1880年的麥克阿瑟、1889年的沃克、1892年的範弗裏特、1895年的李奇微,那就是一堆老幫菜。

越老越狂的美軍將領,之所以肯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就是打不動了:誌願軍沒有空中支援、後勤補給苦難的情況下,也能把美軍打得節節敗退,到了1952年上甘嶺戰役期間,誌願軍的裝備已經完成更換,我們常在電影電視劇中看到的帶散熱器的衝鋒槍和轉盤機槍,就是波波沙衝鋒槍和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神槍手張桃芳用的「水連珠」,就是蘇制莫辛納干步槍。

可以用彈匣也可以用彈鼓的波波沙,六十發單層彈盤、一百零一發雙層彈盤、一百一十一發三層彈盤的「轉盤機槍」,其火力不在美軍之下,而且這兩種槍皮實耐操,在氣候惡劣的北韓戰場上很受歡迎,馬克沁和捷克式跟它們相比就是垃圾,莫辛納干能當狙擊槍使,其精準程度自然不必多說。

誌願軍之所以能使用彈藥消耗極快的波波沙和轉盤槍,是因為後勤補給局面已經大大改觀,米格走廊的出現,讓美軍再也不能對誌願軍運輸線進行肆無忌憚的轟炸。

在上甘嶺戰役的一年之前,誌願軍空軍已經跟美國空軍激戰多次,僅1951年10月2日至16日半個月時間中,誌願軍就連續出動二十個師級編隊,在新安州南北的廣大地區,或單獨作戰,或協同友軍,連續進行了八次大規模空戰。

美空軍連續慘敗之後哀嘆:「 中共空軍嚴重阻礙著聯合國軍的空中封鎖鐵路線的活動,我們的戰鬥機除了扔掉炸彈四散逃命外,別無他法。」

於是他們無奈下令: 「戰鬥轟炸機以後不在‘米格走廊,內進行封鎖交通線的活動,此後只能對清川江與平壤之間地區的鐵路線實施攻擊。」

當美空軍不再稱霸藍天,我軍的武器彈藥就可以源源不斷輸送前線,誌願軍也可很「奢侈」地使用衝鋒槍和機槍在戰壕裏「割麥子」了。

誌願軍雖然沒有取得空中優勢,但是美軍也不能再毫無顧忌地對我軍運輸線進行轟炸,所以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前夕,我軍是可以在白天列隊行軍的,威力極大的喀秋莎火箭炮,也不愁「餓肚子」了。

在金城戰役中,誌願軍集中了一千多門蘇制喀秋莎火箭炮,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軍陣地展開猛轟,洪學智上將在【抗美援朝戰爭回憶】中這樣記載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 「炮火形成無數道火光,像嗚嗚地刮大風似的飛向敵人陣地,紅透了半邊天,幾平方公裏的敵人陣地全部覆蓋,敵人陣地迅速燃燒起來了。打完後,敵人的陣地燃燒成一片火海。地上騰起的煙塵是紅的,天上翻滾的雲彩也是紅的。」

在上甘嶺戰役中,敵人先後投入兵力六萬余人、三百門火炮、一百七十輛坦克,出動三千多架次飛機,我方先後投入兵力四萬余人、一百三十八門火炮、四十門高炮,為保障戰役勝利,誌司增調火箭炮兵第二零九團編入由炮兵第七師指揮的戰役炮兵群,該團有二十四門喀秋莎火箭炮。

上甘嶺戰役,敵軍發射炮彈一百九十萬發,我軍發射炮彈四十萬發,敵軍傷亡兩萬五千余人,我軍傷亡一萬一千余人,美國新聞評論說: 「這次戰役實際上卻變成了韓戰中的‘凡爾登’。」

天上有米格飛機,地上有喀秋莎,戰士手裏有波波沙和轉盤槍,張桃芳那樣的神槍手用水連珠不但能遠端狙殺囂張的美國大兵,連美軍飛機也能打下來,在1951年11月12日晚,誌願軍公安第十八師五十三團一營二連五班副班長龐林就用一桿水連珠,僅用四槍就打下一架美軍B-24轟炸機,他也因此成了一等功臣。

水連珠在當時算不上最好的步槍,但是到了神勇的誌願軍手裏,卻能令敵人聞風喪膽,這說明決定戰爭勝負的,在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更在於人。

實事求是地說,在抗美援朝勝利前夕,誌願軍雖然裝備和補給兩方面都有所改善,但比起美軍還是相差甚遠,我們能上吃炒面不再啃凍薯仔就很高興,美軍卻能喝紅酒吃火雞,所以抗美援朝的最終勝利,還是憑借誌願軍舉世無雙的戰鬥意誌和戰術水平。

我們的裝備確實遠不及美軍,但差距正在逐漸縮小,所以美軍才能越打越膽寒,從一開始談判時的囂張跋扈「憑實力說話」,到後來的低眉順眼溫馴有禮,那都是誌願軍打出來的結果。

我們應該承認,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我們的裝備確實不如美軍,但是到了中後期,對付美軍的飛機大炮,我們也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更不會一味被動挨炸,假以時日,不但能跟他們激戰長空,就是地面炮戰,也能讓美軍大吃苦頭,所以1952年我軍在空軍掩護下沿著公裏開進,並不是沒有可能。

尊嚴在劍鋒之上,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美軍一向只尊敬強者,如果他們占據絕對優勢,能封鎖住所有運輸險並有把握打贏那場戰爭,肯定不會在後來變得那麽聽話:我們不讓它越過三八線,他們跳過來挨了一頓揍;下一次我們不讓他們越過十七度線,他們還真就不過來了。

以史為鑒,緬懷英烈,我們看電視劇,不能只是冷笑著挑毛病,而是要感受前輩的犧牲精神,雖然【上甘嶺】或許有些地方還有瑕疵,但是那些搖唇鼓舌的噴子們,為什麽不去噴【拯救大兵瑞恩】和【鄧寇克】?